作者 | 郭英劍
大類招生是我國高考制度與大學教育在改革征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有利於培養創新性、綜合型人才,也是高教改革的環節之一。在我看來,從高教發展趨勢看,應加大改革力度,放開大類招生,逐步在普通高校中建立本科生院制度。此前,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已經試行多年的本科生院制度,應儘快在全校推開。
不能只有專業教育
如果按照先後順序來說,在有關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重要事項中,以下幾個關係亟須引起更多重視,並在進一步改革中釐清、理順——高考招生與大學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教師意識與學生選擇,以及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
高考招生與大學教育之間的關係方面:現在的高考錄取,從學生方說,只要獲得高分,不僅能上名校,更主要的是能挑好專業;相應的,大學對於想錄取的尖子生,也大都許以可以挑選任何專業的特權。但進入大學後,我們又開始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此後,無論是學院的專業教育,還是社會的各種聲音,以及對未來就業的顧慮,都讓學生感到上大學就是選擇什麼專業的問題。而高考招生改革的大方向,原本就是要突出通識教育的目的,這與專業教育為主的既有格局之間勢必形成不小的張力。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係方面:當下,雖然各高校都強調通識教育,但不過是多開幾門課,讓學生多些必修課與選修課而已,無論從體制還是導向上,其實還是以專業教育為主。
事實上,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大學教育理念,並不適用於職業型或專業型高校。更重要的是,在大學中,通識教育需要全校統籌統管、政策制度配套、課程完備足量、教師意識通透才能真正被貫徹執行,而專業教育是由學院負責完成的。這兩者間協調不好,就會互相掣肘。
教師意識與學生選擇之間的關係方面:按理說,只有教師具備大學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理念,才能說服、教育學生朝著通識教育方向做出選擇。
但現實是,教師大都是專業教育培養出來的精英,其專業教育理念十分強大,而通識教育觀念相對淡薄,即使有,但限於政策、制度以及社會的影響力等,對現狀也無可奈何。
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係方面:我國的高等教育尚不能滿足各項事業對人才培養的緊迫需求,問題就在本科教育。
當前,我國已經正式從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曾指出,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將發揮兩個作用:一是戰略重器,即要成為立足當下、贏得未來的國之重器;二是戰略引擎,即要成為國家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銳實力的戰略引擎。
而高等教育要想發揮好這兩個作用,必須有非常強大的本科生群體做基礎,若他們都只是專注於某個細小專業的人士,未來很難擔當國家重任,也難以滿足社會之需要。
建立本科生院制度是出路
當下大類招生制度已經走過了初步階段,應該說是成功的,現在需要進一步改革,才能助其行穩致遠。
在我看來,現在已經到了放開大類招生、逐步建立本科生院,使得大學教育變為“一盤棋”的時候。
至少一些高校,特別是已經試行該制度多年的高校,可以將過去的試點放開在全校推廣,從而帶動國內高校的本科生院建設,未來將其逐步建設成為一種新的本科教育模式。
所謂本科生院,就是招收本科生、進行本科教育、負責授予本科學歷的學院。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本科生院是大學的核心所在。
本科生院注重的是培養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充滿活力的團隊精神、對多樣性的尊重和公民意識。
從國家要求、社會需求以及當前大類招生的未來發展看,本科生院制度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大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必要環節。
從目前看,在普通高等院校建立本科生院的益處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適應社會發展。從中國未來發展看,大學招生規模會逐漸縮小,各大學的優勢與特長也會逐漸穩定乃至固化。
因此,大類招生後,應由本科生院招生,讓學生去“上大學”,而不是如現在這樣,學生進入某專業學院上某個專業。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所有本科生都是來“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這一點符合國家與社會對當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其次,追求公平公正。當前,不少高校在專業分流時,還在考慮學生的高考成績。事實上,凡是進入高校的本科生,未來的一切都應重新開始。
要想進入心儀的強勢專業,就要認真按照學校對於通識教育的要求去做,按照相關院系對於專業設定的標準努力達標,如此才能得償所願。
最好的專業名額都有限,只有最優秀的學生才可以進入,但這裡的“PK”是從進入高校後才開始的,而不應在透過大類招生時就已經確定。
再次,推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核心在於“通”而不在“專”。凡是被高校錄取的學生,都是本科生院的學生,學籍也在此。
他們在此接受通識教育,可以與教師有更多接觸與交流。這將更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於學生進行學科交叉與跨學科的學習與研究,更鼓勵學生以開放心態看待和選取專業。
如果這樣做,就不存在所謂專業分流問題了,而是專業選擇問題,只要學生有興趣,還可以自行設計個性化專業並以此畢業。
最後,淡化專業教育。對於二級專業學院來說,從此沒有了大一甚至是大二的新生。本科生在進入大二乃至大三時,才會選擇進入某專業。
所謂“進入”某專業,也不過是學生到該專業所在學院學習相關課程而已。
未來,只要按照專業要求拿到足夠數量的學分,達到了學位授予的要求,到大四畢業時就可以獲得相應專業的本科學位。
當然,如果願意選修第二學位或輔修學位,只要到相應專業學院學習課程、達到相應要求,就可以獲得第二或輔修學位。由此,就不存在“轉專業”之名,而只有“選專業”之說。
難點也是改革著力點
當然,建立本科生院制度的難度不小,但這些難點恰是進一步改革的著力點。
一是難在對本科教育的重視程度。我國高校普遍重視研究生教育,大多設有研究生院,對研究生教育進行統一管理,而本科生教育卻並無類似的統籌機構。
現有體制中,教務處負責教學以及課程,專業與日常管理全靠學院。這反而導致本科生教育未受足夠重視,更缺乏協調機制。
近年來,教育部倡導“以本為本”等理念,都是要加強對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視程度,從現在看,如果能逐步建立本科生院,將從建制上大幅度提升本科教育地位。
二是難在二級學院的管理體制。本科生院的建立,是要真正施行大學層面的管理,減弱現有二級學院對本科生的專業化管理才可以實現的。推行本科生院的難點在於二級學院如何轉變職能與管理制度。
當前,二級學院全權管理所有進入本專業的在籍學生,但如果有了本科生院,其管理就要打破專業疆界,破除專業的“畫地為牢”。
其實,若是沒有了需要管理的在籍本科生,只有前來學習課程的本科生,二級學院倒是可以更好地從事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工作。
三是難在對通識教育的理解。通識教育是一所大學的核心所在,但還未深入人心。大家還是專注於專業教育,更希望把本科生培養成相關領域的人才,在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更是如此。
但從長遠看,這種人才培養並不能滿足國家與社會之需。應該說,現在倡導通識教育的高校都預見到了問題所在。通識教育事關大學教育的本質和使命,事關人才培養的願景。
眾所周知,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專業是全球範圍內的頂尖專業,該專業也被視為典型的實用性與應用性專業。
但哈佛經濟學系在本科生手冊中的一句話卻讓我印象極為深刻。他們是這樣來定義經濟學專業的本科教育的——
“哈佛的經濟學學士學位不是專業學位,而是文科學位。這個專業並不是要把你培養成為一名專業的經濟學家或經理人,恰恰相反,無論你未來選擇何種職業道路,它都是要把你培養成一位更好的分析者、決策者、觀察者和公民。”
這就是對通識教育也即大學教育的深刻理解,值得我們所有高教人士深思。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21-08-31 第7版 視點 原標題為《建立本科生院制讓大學教育變為“一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