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教育共識(原創,嚴禁抄襲,侵權必究)
在大多數人眼裡,學習都是一個漫長的“互利”過程。
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後,成績好的衝在國家建設一線,為國家創新發展添磚加瓦,而成績平平的則留在基礎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發光發熱。
但近年來,就有這樣一個群體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作為“天之驕子”,學成後的他們並沒有選擇報效祖國,恰恰相反,得蔭於中國教育的他們,卻將“學成不歸”變成了群體的常態。
對於這部分留學生群體而言,人們的不滿與抱怨由來已久。對於他們選擇的“國外路”,網友們表示著自己的不滿:為什麼要享受著中國的教育資源,又轉頭去“服務”他國的經濟建設?
在這場爭論不休的罵戰中,留學生的培養基地——“清北”反而成了最沉默的部分。
留學生“學成不歸”成常態,清北名校為何沉默了?
留學生“滯外不歸”的問題,一直飽受著國人詬病。
以2019年的資料為例:在出國留學的人群中,清華北大生源比例分別為24.6%和30.1%,“學成不歸”的人數大概在其中佔了將近20%-30%,遠遠超出了正常的人才流失比例。
反觀國內的支柱人才來源,比起清華北大這類國內名校,其他知名度略遜一籌的高校反而在人數比例上佔了上風。
這其中折射出來的問題讓人不免疑惑:同作為國內培養人才的頂尖學府,為何偏偏是最被寄予厚望的那些變成了人才流失率最高的院校?
究其原因,在這場留學生“學成不歸”的風潮中,清北名校的沉默原因無非是以下這幾個方面。
- 清華北大的人才基數過大,流失的人才數“樹大招風”
作為國人最耳熟能詳的頂尖人才培養院校,清華與北大無疑站在了聚光燈下,享受著遠高於其他同類院校的關注度。
在大批次人才湧入的情況下,清華北大的優秀人才基數其實是非常龐大的,這就導致了其出國留學的學生數量在一開始就處在領先地位。
享受著國人的“一線關注度”,又擁有著大體量的留學生人群,即使每年為國家貢獻的人才不再少數,也難逃在留學生問題上國人的“口誅筆伐”。
- 留學生的基本任務不同,回國時限也會受到影響
在“報效祖國”觀念的影響下,大部分人對於留學生去向的問題都顯得過於敏感了些,在他們眼裡,如果在學成後沒有及時回國,就會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事實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簡單。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需要的不僅僅是在國內頂尖領域貢獻智慧的科學家,更要有來自國外的優秀人才對其他國家高精技術的融會貫通。
毫無疑問,留學生所要承擔的,就是“融會貫通”的艱鉅任務。想要將西方先進技術做到一個基礎的瞭解,實地“深潛”就非常必要。
對於留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生時代未必能夠直接接觸到相關領域的具體事物。面對激烈的國立競爭,選擇在瞭解透徹國外模式後再回國,與他們的出國動機更為契合。
面對大量人才的“流失現狀”,各大高校應該如何加強人才“固流”措施?
在國內與國際環境長期穩定和平的背景下,當今學子心中對於國家的分界線其實是非常模糊的。
比起愛國情懷來,缺乏相應教育的他們更願意選擇發展空間更高、更快捷的國外來完成“鍍金”。
與其批評其浪費國內教育資源,不如從根源上看,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才是“固流”人才的重中之重。
此外,在大學階段,大部分學生對未來的規劃都是生澀且不成熟的,比起穩定清晰的自我規劃,他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更傾向於盲目從眾。
想要掐斷人才外流的漏洞,就需要學校重塑校風,將“留學風”扼殺在搖籃之中,將學生的基本價值觀糾正在“為國效力”這條大路上。
小編寄語:
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發展路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但這些選擇並不是拋開一切的所謂“空談”,從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做出最合理最符合雙方利益的最終決定。
只有人人心向祖國,真心實意共同維護良好的科研環境時,國家的人才培養才可以說是重新走回了正軌。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發表見解,共同談論。
感謝閱讀!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