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校生
為了讓孩子在教育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課外輔導班、興趣班接連不斷,佔據了孩子大部分假期和業餘時間,孩子的學業負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教育部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規範教育市場,於今年中旬提出並施行了“雙減政策”。雙減政策下,多數課外教育機構紛紛關門,學生的學習壓力驟減,有了片刻的“喘息之機”。
雙減政策下,公立院校與私立院校差距拉開
不得不說,雙減政策的實施,相當於教育界的一場“大地震”,無數教育輔導機構面臨關門危機,無數教育從業者失去工作,就連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兩者的差距逐漸拉開,私立院校地位下降,公立院校獲得了大部分家長的青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距?
眾所周知,公辦院校是在國家的支援下建立的,有政府的資金做“依仗”,不需要學生交過多的錢。而民辦院校不同,它就好比是一個盈利機構,透過教育獲利,學生需要支付大量學費維持院校的發展。
先前,民辦院校大多“掐尖錄取”、“跨區域招生”,生源質量很好,升學率自然會高。除了這些優質學生外,還有一些“投大價錢”進來的普通學生,在濃郁的教學氛圍下,成績提高也是常態。民辦院校的本質就是“賺錢”,用學生的成績賺錢,故而,他們的重心都在學習上,學習任務量繁重,教師更加負責,它們抓住了家長的心理,在家長心中佔據了優勢地位。
在雙減政策下,這種教育“碾壓”已經不復存在了。不準提前招生、不準跨區域招生、不準掐尖招生,教育部對私立院校做了一定的限制,在招生時間上也要求與公立學校持平。除此之外,教育部也要求公立教師應全面退出私立學校,私立院校的師資水平也會發生巨大變化。如此一來,私立院校的優勢地位下降,公立院校成為優選。
在雙減政策下,“5+2”教育模式出現在大眾視野。“5+2”,簡單來講,就是在正常5天授課日內開展2小時的課後服務,給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及答疑,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及家長的經濟負擔。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出現,更是拉開了私立院校與公立院校的差距,讓公立院校佔據優勢地位。
院校不是重點,學習方式的調整是關鍵
1、自主學習是關鍵
其實,無論是民辦院校還是公立院校,自主學習才是關鍵。老師雖然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但學習的“大頭”還是在學生身上。雙減是為了減負,但不是為了躺平,學生還是需要積極備戰,為中考、高考努力奮鬥。因此,不要把老師當作“神”,讓學生在沒有老師督促的環境下努力學習才是關鍵。
2、查漏補缺很重要
追根究底,上輔導班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查漏補缺,彌補學生課上的不足?要知道,在學生過程中,查漏補缺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學會的知識沒有必要“死磕”,但不會的知識一定要“補漏”,投入更多的學習時間,做到點點精通,學習成績、學習能力自然會提高。
總之,雙減政策下,民辦院校不再是學生和家長的首選,公辦院校的地位有所提高。不過,無論選擇哪類院校,學生才是關鍵。要想讓學生成績提高、能力增強,還等什麼?從培養他們自主學習以及查漏補缺的意識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