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瓷,狹義上講,是1950-1970年代,為毛澤東主席專門定製、精心打造的生活用瓷,其工藝價值、藝術價值、收藏價值都很高。毛瓷之所以名貴,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不僅因為其有獨特的歷史意義,也不僅因為它數量少,物以稀為貴,更因為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毛瓷“是前所未有,後世也很難仿造的國之瑰寶。
首先,製作用的原料臨川高嶺土礦脈已經枯竭。用它製作的高白釉瓷器不但胎質晶瑩如玉似雪,而且導熱係數低。它的突出特性是其它原料無法替代的。
其次,製作它的藝術大師們,有的已離開人世,有的年事已高,他們已不可能坐在一起進行集體創作了。絕大部分“毛瓷“都是手工製作而成,所須技術之高超,曠世罕見。例如:文具中的臂擱,其造型作“如意“狀。它是由一位雕塑藝術家,用一整塊長方泥坯手工切削雕刻而成,難度極大。當年只做成5件,其中三件最好的送入中南海,其餘兩件,一件被香港商人買去,另一件輾轉流傳在新加坡。
“毛瓷“的裝飾獨具匠心。釉下彩雙面繪芙蓉花碗,是“毛瓷“中的華彩樂章,代表中國曆代裝飾陶瓷最高水平和當代陶瓷美術的最高成就。眾所周知,明代成化窯 的瓷器價值連城,而彩碗更是成化窯中的尤物。《陶雅》記載:“成化彩碗,表裡各畫葡萄果一枝。果凡五六朵,朵紫而葉碧,光景常新。枝藤糾結處嫋嫋欲動。最難得者,內外彩色花紋,不走一絲,映日光照之,不知其為兩面彩。“該文說的成花彩碗屬釉上彩繪。釉上彩是分“釉燒“和“彩燒“兩次燒製。成化彩碗胎質較薄,經過高溫“釉燒後的白瓷胎“映日光照之“呈半透明狀,且質地已堅,再於內外彩繪,作到“不走一絲“,並非特別困難。一次畫不好,還可以塗掉重畫。而“毛瓷“雙面繪芙蓉花碗為釉下彩,是在坯體上繪製內外花紋。坯體既不堅實,也不透明,在坯上繪畫必須一次成功,不得塗改,能作到“內外彩色花紋,不一絲映日光照之。不知其為兩面彩“,可謂神乎其技了。再有,成化碗是“表裡各畫對稱芙蓉花三枝,顯而易見,“毛瓷“的彩繪技藝要遠遠高於成化彩碗。除此之外,筆者至今未見世上還有采用同樣技法的作品,也不見文獻上有類似的記載。據陶研所的人講,能畫雙面繪的人已經不在了,這門技藝已成絕響。
釉上彩“水點桃花“的繪製技法也值得介紹。它是“珠山八友“之一劉雨岑先生創造的。在歷史上,此一技法可以上溯到“玻璃白“的使用與“粉彩“的形成 。“玻璃白“是一種白色不透明的陶瓷顏料,經燒烤後呈乳白色,且能凸起。其主要作用有如紙畫之粉末。使色彩在其表面有粉潤之感。陶瓷繪畫上廣泛用於“打底“,即先把玻璃白填在畫面所需要洗染彩料的部分,然後用油事水洗染出濃淡陰陽,以表現物件的主體和質地。在劉雨岑手上,玻璃白的運用被推上更高階的層次。他借鑑中國畫的寫意沒骨形式,先用玻璃白水點花瓣,畫出花形(不用鉤勒花頭輪廓線),再用水調彩料,在玻璃白上進行第二次點染。水點時要掌握好玻璃白的厚度,彩料中的水分含量要求“溼不流,幹不枯“,下筆準確、輕捷才能達到花頭嬌嫩的效果。用此技法不僅可以畫桃花,也可以畫梅花、紫藤、杜鵑、月季等花卉。
釉上彩和釉下彩“毛瓷“各有,兩種畫面。其中釉上彩,一種是根據劉平的設計稿繪製的“水點桃花“,一種是根據彭召賢設計稿,也是採取“水點“技法繪製的“翠竹紅梅“。而釉下彩分別為“水點“和用白線鉤勒花頭的兩種梅花,據黃萬 先生講,當年送給毛澤東的三套釉上和三套釉下彩瓷器中,這四各種圖案都有。
“毛瓷“的足圈刀是非常考究的,如各種釉,景德鎮的行話為“釉把“。普通瓷器的足圈是不上釉的,這種不上釉的足圈表面比較粗糙、在使用時足圈易劃傷傢俱表面。製作者們彩用了從康熙雙圈工藝演變而來的“釉把“工藝,使足圈表面變得光滑如玉。具體做法是在修坯時在足圈內修出一道稱為“二層臺“的臺階,待上釉後將“二層臺“上的釉藥清除乾淨。裝燒時,用一個特殊的支圈支在“二層臺“上,使蘸有釉藥的足圈懸空,不接觸窯具,以防止繞結後的瓷器與窯具粘連。燒製這種“釉把“瓷器要比普通產品複雜得多。
在湖南韶山沖毛澤東遺物館,陳列著379件更廣泛意義上的“毛瓷”——毛澤東生前使用過的瓷器。在毛澤東的晚年生活中,他大多是與湖南醴陵的瓷器相伴,瓷器上分別燒製著“湖南醴陵”或“中國醴陵”的底款。但館中陳列的也有較為粗糙的普通瓷器,其歷史意義更為重大。
醴陵第一次為毛主席燒製生活用瓷在1958年,是一批喝茶的水杯,杯麵是一株藍色的蝴蝶蘭。據當年的設計者之一鄧文科透露,這批杯子一共燒了100件,並明確編了號,1號給毛主席專用,其餘的則分給了中央政治局領導。這批杯子被命名為“勝利杯”。
在醴陵毛瓷中,有兩個區別於其他瓷器的特點。首先,所有的餐具都是帶蓋的,據說是因為毛主席工作繁忙,食無定時,加蓋可以保溫,也衛生。其次,毛主席喜歡梅花眾人皆知,所以在毛瓷上,梅花是最常出現的圖案。再者,毛瓷的設計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毛瓷上的花卉圖案,都以紅色為主。
1974年,醴陵為毛主席最後一次燒製瓷器,時任醴陵群力瓷廠總工程師的李人中擔任了這批瓷器的總設計師,他接到的要求是:突出政治,有全國的代表性。幾經思索,李人中最後確定的方案是月季花,月季花又名“月月紅”,有政治性,它在各地又廣泛種植,有全國的代表性。在保利此次上拍的這組四季花碗,上面裝飾的就是紅月季、紅芙蓉、紅秋菊和紅臘梅。
湖南醴陵窯從50年代的建國初期70年代的“文革”時期的20餘年時間,先後數十次秘密地為毛澤東主席研製燒造了很多種類的生活用瓷器。但都從未向外界傳媒公開披露。當年許多“絕密”的內部秘密一直被塵封。“主席用瓷”這個神秘的“紅色禁區”,己成為新聞媒體中所關注的焦點。主席用瓷中代表性的四季花卉梅花、桃花、芙蓉花、菊花、月季花,代表著春夏秋冬,一花一季,一年四季,全取自偉人毛主席詩詞中, 日常生活用瓷也是投合偉人毛主席的情趣特製,每種花都有寓意和象徵意義。毛主席尤其鍾愛梅花,喜愛桃花,這人人皆知。由於存世量稀少,不可再生,毛主席專用瓷現世人喻之為“御瓷”、“當代官窯”。昔日的主席用瓷,今日的稀世珍寶,尤為眾人所仰慕和青睞,也無不被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所歎服。然而仿製品贗品也隨之出現,傳聞編故事猜測甚多,均為道聽途說,無稽繆論。
1、主席用瓷從1958——1974為湖南醴陵窯特製;“7501”主席瓷是江西景德鎮所制;
2、燒製胎釉:醴陵窯參照日本式的串窯和景德鎮窯(蛋形窯)來改進串窯結構,將窯室的平底改為階梯形,將半園形拱改為簸箕形拱,此種改良階級窯稱醴陵窯。為確保毛主席的身體健康,燒製時窯溫高達1360℃,經三次入窯燒製方能出爐,分別是800℃低溫,1360℃高溫,700℃低溫燒製成。這樣燒製的釉下彩瓷器無鉛毒,不含鎘,耐酸,耐鹼,耐磨損,永不褪色,由於有釉層的覆蓋作用,不存在鉛毒和其他毒性物對人體的危害。而每次入爐,皆用“火中之火”,將瓷器置放於窯的中心部位,利用瓷窯中的最佳位置,經過很好的還原焰過程,燒造出最理想的釉下彩,以使瓷器釉色白裡泛青,胎質堅細,叩聲鏗鏘,胎體輕薄,呈半透明狀。像碗、魚盤、茶杯、菸缸、牙盒等均為手工拉坯。如果在陽光或燈光照射隱約可透見手指。而仿品以壓坯製造,所以顯得胎骨厚,且受現代一般梭子窯的限制,最高燒到300℃,溫度達不到胎體裡面的各種原料融化而不均,另一方面,在填色、罩色、分色、汾水工藝要經過30多道工序,釉下彩工藝才能製成瓷器,如水份太少則顏色枯燥,水份過多則又會燒後翻色、沖泡,而仿品達不到這樣的工藝要求。致使釉下彩工藝拖筆、粘筆和模糊感。仿品的瓷胎很白,屬於現在的滲白,不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白裡泛青胎色的階段特徵,缺少意趣。
3、釉彩原料:真品是高階技術人員統一秘密配製而成,釉色潔淨,清純,柔和淡雅、沉穩。而且試製的技術人員都要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一要“思想紅”,二要“根子正”,須是貧下中農的後代,方可被選入參研研究。而仿製品因為配料經驗不足而釉色顯得渾濁,色彩俗氣,配製不協調,圖案字型整體結構不合理,釉下彩達不到畫面色彩具有的水份感和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
4、繪製:真品經有精湛技術師統一手工精心繪製,筆觸閒熟,線條遒美,清舒靈動,釉色層次分明,每一筆,每一畫,每一葉,每一花都有嚴格的要求。如在一個批次中發現有質量問題,寧願棄之不用,也不讓流入下工序。稍有瑕疵的成品出爐後,當場敲碎。湖南醴陵窯中的主席用瓷均為一級真品:而仿製品繪製功底差,銘文“人民公社好”五字和圖案用筆笨拙,釉色呆板,毫無生氣,包漿做過舊,而真品是自然形成。看上去形似,實質相差甚遠。真品燒製的數量控制特別嚴格,同一式樣的品種不會出現重複的燒製,更不是每個年代都燒製。湖南醴陵窯到1974年以後再也沒有燒製過主席用瓷。現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南海豐澤園、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滴水洞等處的毛澤東主席的生活用瓷遺物的大部分是湖南醴陵窯生產的,另江西景德鎮也有一部分。1960年5月送人民大會堂主席臺用的第三批勝利杯600個(配方151號、152號)蝴蝶花的勝利杯,經過多年使用後破損極多,儲存下來最為稀少,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文物庫房,也沒有收藏到這種最早生產的主席專用瓷杯。如今在1974年的《人民畫報》上還能看到毛澤東會見外賓時,是用飾有蝴蝶花的勝利杯來接待外賓。
【釉下五彩】
醴陵之所以能獲得毛瓷製造這一光榮的“政治任務”,在於它的一項獨特工藝:釉下五彩。
從宋代影青開始,中國的陶瓷發展經歷了數次創新,依次有元釉下青花、元釉裡紅、明釉上五彩、明鬥彩、清琺琅彩、清粉彩。釉下五彩則是近代的獨創。在傳統的釉上彩工藝中,是先施釉,再在胚體上作畫,然後燒製。醴陵的釉下五彩則是在泥胚上的彩畫上噴釉,然後在1380攝氏度的高溫下燒製而成。
除了耐磨損,永不褪色,釉下彩的優勢還在於它能隔絕顏料中的鉛,並有很強的抗酸鹼腐蝕能力。這對毛主席的健康,是至為關鍵的。
1974年秋天,82歲的毛澤東最後一次回湖南,並在長沙住了114天。醴陵也在這期間接到最後一批毛瓷任務,瓷器將用於毛主席當年的壽宴。為此,群力瓷廠動用了所有的精英,製作過程中一切的保密措施都很嚴格:參與人員要經過好幾輪的政治審查,配方的單子只有3個人知道,廠裡還專門設定了試製車間,只允許參與專案的人進入,生產過程中的碎片都要進行登記,防止瓷器流到外面去。
在預展現場,最終被製造出來的這批瓷器玲瓏剔透,在燈光的照射下幾乎透明,隔熱性極好,注入開水也不燙手,真是“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據李人中透露,這批毛瓷有碗、碟、茶杯、茶缸、魚盤、菸灰缸等,當時製作了1210件,最優質的40件被挑出,參與人員每人發了一件作為紀念,其餘的則當著所有人的面打掉了。原群力瓷廠毛瓷試製組的蘇瑞國回憶說:“上面有指示,毛主席用瓷不能外流。”
2001年,群力瓷廠再造了毛瓷四季花碗。圖案色彩都不輸當時,瓷器的白度卻不如以前。在當年燒製毛瓷時,使用的瓷土原料是湖南洪江大球泥,類似的礦在世界上僅有兩處,一處在英國,二戰時期就已枯竭,1958年在湖南發現另一處,也已在上世紀70年代末絕跡了。醴陵毛瓷從此成為絕品。
從1958年開始,到1974年結束,16年內,醴陵為毛主席燒製的生活用瓷達1500多件。但當中的大部分都收藏於韶山的毛澤東紀念館和中南海豐澤園。流傳到社會上的醴陵毛瓷,少之又少,約200件左右。不難理解,它為什麼能在拍賣市場上不斷創下高價。
中國陶瓷自唐朝以來,就有官窯、民窯之分,官窯瓷器歷來都被收藏界、博物館、拍賣行所追捧,其原因就在於官窯集中了當時最優秀的工匠,最上等的原料和先進裝置,並且超額燒造,優中選優,可說是各個時代的最高水平。而毛瓷又被海內外收藏界稱為“紅色官窯”,從收藏價值角度和藝術水準來看,其中有一些巧合。不同的是,在毛瓷的年代,所有的生產設計人員都懷著一顆真實的虔誠之心,這種虔誠使毛瓷無可複製,也是它不同於歷史上眾多官窯的獨特之處。
【毛瓷不止一種7501瓷】
景德鎮輕工部陶瓷所在1975年1月到9月間專門為毛主席設計、燒造過一次生活用瓷,被稱為“7501工程”,“7501瓷”也因此得名。不同於醴陵多次燒製毛瓷,景德鎮為毛主席特別燒製瓷器,只有這一次,但卻集中了40餘位頂尖高手和陶瓷藝術大師。
“7501瓷”同醴陵毛瓷有一些相似的特點:餐具都加蓋;裝飾圖案為紅色,釉下彩“翠竹紅梅”或釉上彩“水點桃花”;原料是花重金購買的當時已幾近枯竭的江西臨川高嶺土。同樣可稱作是空前絕後的“紅官窯”。
“7501瓷”當初燒製了4000多件,1000多件送交中南海等處,剩下的並沒有嚴格按照上面的指示全部銷燬。有近2000件在後來被作為員工福利發放,其餘的為陶研所留存。因此,在拍賣市場上,“7501瓷”比醴陵毛瓷更為常見,其贗品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