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上網衝浪,應該對“B站大學生”這個名稱不陌生,這是在B站上尋找課程教學影片來自學、備考的群體的自稱。有人為備戰期末,尋找高數線代課程;也有人為了英語考級,尋找四六級影片;還有人想系統學習修圖,便會尋找PS教學課程……雖然需求各異,但大家都是為學習而來,相聚在此。資料顯示,目前有1.13億使用者在B站學習,接近我國在校大學生數量的三倍,充分反映了當下“雲學習”的風靡。
幾年前,MOOC(慕課)平臺出現時就引起了人們對網路課程的廣泛關注。早期的開放式網路課程主要依靠高校組織老師系統地策劃、錄製課程。隨著平臺課數量及覆蓋科目不斷增多,影片課程成為了有自學需求的人的重要學習資源。
彼時的影片課程創作主體仍為高校,或者說是高校優勢學科的學院,其推出的“國家精品課程”等課程安排更貼近高校教學,有較高的質量保障,但在教學模式、課程開設上仍受到一定限制,不能充分滿足學習者的各類需求。
不同於MOOC(慕課)平臺,當下其他影片平臺以及平臺使用者都更偏好個人創作者的知識內容輸出,這些影片課程和網際網路環境結合得更加緊密,最直觀的體現就在於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交流更加自由、頻繁。開啟一個影片,彈幕立刻飄過五顏六色的“老師好”,老師在內容間穿插個小幽默,彈幕也會默契地回應,課堂氛圍隨和歡樂。當老師不小心犯了小錯誤,也會有人及時指出,彈幕評論裡還有熱心同學解惑,老師也有可能出現在評論區,和同學們交流探討一下。
這樣的課堂氛圍在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中較難見到,而依託網際網路平臺搭建的課堂則打破了師生交流的障礙,老師得到了更多及時的反饋,也更加有利於調整課程安排和教學方式。除此之外,老師雖與自己的“雲學生”素未謀面,卻能從學生身上獲得真切的職業價值實現感。山東財經大學副教授宋浩已擁有百萬粉絲,多個課程系列影片播放量超千萬,評論區和彈幕中總能看到學生們感謝的話。透過和學生的互動,老師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在影響著很多學生,能夠為學生提供切實的幫助。
當然,也有很多教授另闢蹊徑,不講具體的課程,而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借題發揮”,為對相關領域感興趣的網友們科普。在B站上,這類屬於泛知識的內容也可以在知識區找到,影片短則三五分鐘,長則達二三十分鐘,形式多樣、主題內容豐富。不管是科學科普、人文社科,還是設計實踐、技能培訓,我們都可以快速精準找到相關課程。比如一位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教師,自制了一百多個影片課程,包括了PS、Excel、PPT等熱門軟體教程。這些大學教師或者教授,既有學歷資質,又充滿個人特色,或幽默風趣可愛,或一本正經乾貨十足,沒有理由不受歡迎和信任。
不難發現,曾經為娛樂休閒而生的影片平臺,如今湧入了眾多深受網友喜愛的教授級UP主。究其原因,是供求關係在發揮作用。年輕一代對知識學習充滿渴求,對課程、科普影片的需求在不斷增長,而高校教授又正好是這類資源的最佳供給方,他們加入網路課堂,打破了知識的圍牆,使專業知識傳播走出了傳統大學的圍牆。學習者與教師們形成了良性的互動激勵,更使得知識輸出型影片迸發出無限生機活力。正如評論裡有學生感嘆,原來上網也是在知識的海洋裡衝浪。影片平臺和教授UP主們共同創造了這片海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其對推動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全民終身學習新常態的巨大價值。
(作者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20級本科生)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