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是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居南京清涼山,買畫課徒,生活清苦。性孤僻,與人落落寡合。
龔賢善畫江南山水,筆墨勁利而蒼厚潮潤,用董源,巨然法,層層皺染,山石晶瑩渾厚,墨韻粲然,蒼翠欲滴,亦是得力於他“積墨法”之功,可代表他山水書面貌。
龔賢的畫法分兩類,世稱“墨龔”和“白龔”。他善用黑白對比的技法,前者濃密蒼茫,後者簡淡雅潔。他在《半千課徒畫說》中稱:“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
此件作品是“黑龔”的代表作之一,在某種意義上,傳統山水畫用墨最忌憚濃墨和重墨,而龔賢反覆皴染七八次的積墨方式使畫面達到前所未有的烏黑潤澤。龔賢喜歡以紙本作畫,宣紙的潔白與墨的烏黑造成強烈的黑白對比。畫面留白處,就是紙張自身的顏色,有著神秘的光感和氣感,留下許多不確定的感受空間,既可以是黃昏、正午或者早晨山林反光的效果,也可以是霧氣、雲煙、水、雨或雪,或單純的空白。
這幅畫描繪的是江南山水,圖中山石高懸,山隨畫活;坡上有茅房二座,附近山石堆砌,古木依石而生,細長勁直;湖水盡白,形成墨白對比,虛實相生。
此圖用積墨法畫水鄉漁隱,筆致清曠,墨色華滋,構圖吸取董源,吳鎮諸家圖式。蘆草用整齊筆畫排出,為龔賢特有的繪畫符號。
此圖層巒疊崎,丘壑縱橫,濃蔭盛綠,氣象崢嶸,雄偉壯麗。款題“山中宰相陶貞白”云云,係指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曾仕齊。拜左御尉中將軍,入梁,隱居於今江蘇茅山,梁武帝蕭衍禮聘不出,但接受朝廷國事諮詢,人稱“山中宰相”。龔賢是明遺民,入清不仕為布衣,此畫寄意頗深,可為自況,實具感情色彩。
圖繪山峰高聳,樹木叢生,山腰上一片平坦巨石傾出,石上有茅草屋一間,應為行人賞景休憩之地,山下水流潺潺,兩岸樹木蔥鬱。山巒以粗筆勾勒,並以墨色暈染,清雅蒼潤。
十年在郡餐杯水圖 清代 龔賢
圖繪遠處山峰層疊,墨色如黛,山脈圓潤蒼勁;近處樹木叢生,修長挺拔;岸邊一座涼亭,亭內為觀山賞景之佳地。此幅水墨繪出,淡墨積染,山脈有巨然風格。
圖中群山環抱,山峰巍峨,山石圓潤厚重,山中樹木成林,山腰處一道飛瀑傾瀉而下,氣勢雄偉磅礴,數座亭臺樓閣隱現,在此觀景聽瀑,實乃世外桃園般的生活享受。
長卷繪寫千巖萬壑,氣勢磅礴,山巒、高丘、林木、山澗、農舍、清江、葦渚、野渡、空舟等等應有盡有,雖紛繁複雜,然筆筆不懈,盡顯出一種沉寂蕭疏、清和靜謐之美感。山巒圓潤,墨色深厚,平鋪繪製,畫面樸實。
圖中山巒連綿,湖面碧波盪漾,樹木鬱鬱蔥蔥,屋舍坐落其中。此幅用淡墨一一積出,苔點濃重,望之若山川帶雨,沁人心脾,是“白龔”長卷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