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嘉興日報-嘉興線上
分水墩,是嘉興運河段重要水利設施,位於嘉興市城北蘆蓆匯歷史文化街區旁,大運河嘉興段環城運河與秀水河交匯處,面積2850平方米。隋大業六年(610),隋代開浚運河時留下的水利工程設施。
大業六年(610),隋煬帝調集十數萬民工,重新拓寬、疏浚江南河,《資治通鑑》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至餘杭(今杭州),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今紹興)”。
其經由路線,北起江蘇鎮江京口,進入嘉興後,由王江涇至杉青閘,穿越嘉興城,經石門、崇福、長安至杭州,於白塔嶺附近入錢塘江。
嘉興因西南之水在今北麗橋出口處水流急,容易翻船,就建了“分水墩”水利工程。“分水墩”主要為了分流河水,緩解水勢,保證運河水位和流速的穩定和船隻的安全。看似“河中小島”,實則是水利工程。當運河西來之水與秀水東南之水在此會合後,一部分透過分水墩南的夾河東流入鉏河,大部分則隨運河東流。
這樣運河之水大體保持平穩緩和的狀態,不至於突然湍急,造成事故。中國大運河申遺後,分水墩與蘆蓆匯間造了一座上墩橋,橋柱兩旁有一副楹聯:“東接鉏河匯三店,西靠蘆蓆引兩水”。
分水墩上有水天庵,初建於唐神龍二年(706),清同治年間又經過重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是嘉興歷史悠久的古庵。
關於水天庵也有傳說。以前,分水墩附近的這段運河,船運繁忙,水流湍急,事故頻發。民間傳說有水妖作怪,後來有一位普陀山尼姑定庵師太雲遊經此,決心募錢在分水墩建庵鎮妖。街坊群眾紛紛助銀認募,三年後,庵成,取名水天庵。
早先,水天庵只有一個殿,門正對端平橋的拱形橋孔,殿內正中供奉觀音菩薩全身塑像,兩旁還有其他佛像。觀音像前樑上除掛著旌幡外,殿前簷下掛燈三盞,每天定時在晚間點燃,早上熄滅。這三盞燈所懸掛的位置正和端平橋的橋孔成一直線,夜幕中,燈的光亮在端平橋以北遠處的船上就可看到。
從此,夜晚從杉青閘運河進端平橋的船隻事故少了,人們稱頌定庵師太做此善事功德無量。庵出名了,進香拜佛的人也多了,特別是船民。凡進香的香客都在觀音菩薩前紅色的“樂助燈油”募化箱內紛紛投錢,樂助燈油費。
水天庵建成後,這段航道平安多的原因,但並不是鎮住了“妖”,而是這三盞燈實際起到了航標作用,提醒船工謹慎駕船,所以事故少了。
水天庵是嘉興的一處古蹟,歷代文人都曾慕名來此,並吟詩以作紀念,清吳光昭就有一首《過水天庵詩》雲:
問渡尋游水上洲,
簷林閒寂好勾留。
竟忘白髮殘年叟,
同賞黃花九月秋。
僧飯者黎聊可給,
儒餐粗糲復何求。
平生識得清涼趣,
未許塵埃翳遠眸。
當代學者莊一拂也在和鴛鴦湖棹歌之五十中寫道:
蘆荻花開秀水灣,
水天庵小得其環。
欲求彼岸高人宅,
卻向雲山作禮還。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線上】,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