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不對稱有機催化”,這屆化學獎很化學。微博熱搜關於諾獎的評論區終於打破冷冷清清的尷尬,網友紛紛表現出對罕見的“真”化學獎喜大普奔。
由於諾貝爾化學獎總是不頒給純粹的化學,所以一直被調侃為“諾貝爾理綜獎”。儘管諾貝爾本人就是化學家,但作為諾獎“嫡傳”的化學獎卻偏愛跨界。百餘年來,化學獎大約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學領域;21世紀以來,化學和生物學交叉領域的研究獲獎更是佔到差不多三分之二。
這不奇怪。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近百年來不斷與不同基礎門類相結合,衍生出多門交叉學科。諾貝爾化學獎關注以化學科學的發展為基礎所獲得的重大發現和成果,並不超綱。
諾貝爾的遺囑設獎是在1895年,當時知識界別與今天非常不同。生物學還在起步,沒什麼地位。如今,生物學是所有科學門類中最惹人注目的,但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必須尊重諾貝爾的意願。
用化學獎來表彰非醫學的生物學家,是最合理的變通辦法。畢竟分子生物學是100多年前從化學界分出去的,生物化學也是60年前從化學界分出去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就不用爭了。
最“委屈”的還不是化學家。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些年頒給了多少生理學家和醫生?不也變成了大半個“生物學獎”了嗎?在單個行業看來不太公平的配置,總體上的效果是兼顧公平和遵守傳統,這也是諾貝爾獎魅力所在。
實際上,隨著學科的交叉發展,過去曾開創性地指導了人類認識自然的分割式思維,在未來科學研究中可能會慢慢被淘汰。也許,自然科學的學科和門類之間其實不存在什麼涇渭分明的界限吧。
那麼,此次諾貝爾化學獎迴歸化學可以說明什麼呢?什麼也說明不了。無論化學獎頒給生物化學甚至更偏門的物理學,還是頒給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等“正宗”,都只是一次獎勵,“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當然,“真”化學獎引發的可喜可賀可歌可泣,不過是熱心網友點到為止的調侃,再進一步也說不出啥來。畢竟這是諾獎係為數不多的門檻低、易參與的話題了。
最後還想說一下,對諾獎本身,我們還需要多一些認識,更多去讀取它的科學意義。足夠客觀的認識,才能避免神化諾獎——它只是科學界一個獎金豐厚並享有威望的大獎。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科技日報 柯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