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數學大師華羅庚突然問陸啟鏗:“什麼叫‘陸啟鏗猜想’?”
陸啟鏗滿臉疑惑:“我也不知道。”他後來查文獻才瞭解,原來這是自己一項研究的延伸,從1969年起,國外一直有人在研究它。
1966年,陸啟鏗發表論文《關於常曲率的卡勒流形》,隨即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該成果後來被稱為“陸啟鏗定理”,其中提到的問題被稱為“陸啟鏗猜想”。這一猜想成為數學界的著名命題,代表了我國在多複變函式論領域研究的高水平。
陸啟鏗1927年生於廣東佛山市,幼年患小兒麻痺症,雙腿殘疾。1938年日軍侵佔廣東,他隨父母兄姐妹逃難到澳門,學業由此中斷。
在澳門,他借堂姐課本,自學了從小學到初中的課程。1946年夏,陸啟鏗考入中山大學數學天文學系。其間,他拖著病殘之軀,每週在佛山和廣州之間奔波,當家教,維持生活、補貼家用。由於品學兼優,畢業後他留校當了助教。
1950年,華羅庚到中山大學做學術報告,慧眼識珠發現了陸啟鏗。此後,華羅庚親自致信多次協調,調他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成就了我國數學界的一段佳話。
“華先生寫書,我幫他整理,我年輕勁頭大,經常連夜工作。”陸啟鏗回憶。不負華羅庚的指導和期待,他在多複變函式論領域不斷結出碩果:1958年至1959年間,華羅庚與陸啟鏗建立起了典型域上的調和函數理論。從此之後,“陸啟鏗引理”“陸啟鏗常數”“陸啟鏗不變數”……在多複變函式論領域,他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和開創性的工作,享譽國際數學界。
研究數學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對智力體力都是極大考驗。因為陸啟鏗行動不便,很多運動不能參加,但他克服困難學會了游泳,並長期保持鍛鍊。
1992年11月,陸啟鏗與陳景潤共同榮獲首屆“華羅庚數學獎”。耄耋之年,他依然勤耕不輟,發表了多篇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文,取得的成果在國際上被稱為“基本的不等式”。晚年,陸啟鏗罹患肺癌,好友到醫院看望他,他淡然自若,侃侃而談科技界的情況,誇讚朋友新近的博文寫得好。生命最後兩個月,他說話都很困難了,卻仍然如往常一樣,堅持每天上半天班。“我不是天才,做出一些工作完全是下苦功的結果。”談起科研心得,陸啟鏗如是說。
2015年8月31日凌晨,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陸啟鏗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他敬佩老師華羅庚踐行了生前的志向: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作為華老的弟子,這一點,他也做到了。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