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大省山西境內旅行的時候,總會感概中國古建築的魅力,以及古建豐富程度,尤其是那些極其古老和特別的木建築,更是讓我驚喜滿滿。比如被譽為中國第一國寶的唐代--佛光寺;供奉樂氏二姐妹的二仙廟;供奉水神的三峻廟;中國最早的衙署建築霍州州署大堂等都是古建中的精品。
而相比之下,地處山西小縣介休鬧市區的祆神廟雖然現存建築僅為清代的遺存,然而憑藉著中國唯一僅存的祆教構建讓它也成為了人文旅行愛好者的必打卡之地。
再說這個祆神樓景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個特殊的祆神?所謂的祆教也就是拜火教,起源於古波斯,以火起誓,它們認為火是阿胡拉•瑪茲達的兒子,象徵著光明。經過西域傳入中國,入鄉隨俗被中國人稱之為“祆教”,到了唐代之時,隨著東西方交往的密集,越來越多的波斯商人來到中國,拜火教一時間也在中國流傳廣泛。唐武宗滅佛之時,祆教也成為了打壓的宗教之一,此後這個宗教在中國也慢慢地淡出舞臺。
祆神樓地處介休市順城關大街東端,根據殿內《重修三結義廟碑記》記載,該廟在北宋仁宗時期,由宰相文彥博出資建造,以報答白猿的恩情。在明代之時,當時的朝廷一度打壓祆教,介休祆神廟也險些被拆毀。好在當時的介休縣令王崇正將殿堂內的主像更換為劉、張、關兄弟,才得以儲存了這座祆神廟。
然而躲過了拆毀的經歷後,祆神廟還是沒有躲過清朝順治年間的大火,600多年的三結義廟和祆神樓毀於一旦。現存的祆神樓為清康熙年間重修的規模,距今也300多年曆史。
現存祆神廟規模不大,由祆神樓、大殿以及獻亭,均為清代清康熙、乾隆間重修,重點可以關注最南側一座建築-祆神樓。
最南端的祆神樓為一座集山門、戲樓、過街樓的作用於一身的建築,相信作為一座清代建築,能夠在文物眾多的山西省能夠躋身與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行列,一定是因其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儲存的一處祆教建築。
祆神樓外側為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三重簷歇山頂建築,從南側正面可以看到呈“凸”字形,總深度20米。再往後看較寬的部分為祆神廟的樂樓,面闊五間,進深四間。
每一層都鋪設有瓦和瓦件脊飾,均為琉璃製品,顏色也是介休當地特色的黃綠藍三色。從側面可以看得出來,整座祆神廟不論是深度還是廣度的比例都很適合,讓這座建築看起來即秀氣有雄壯,堪稱清代古建中的精品。
祆神樓的屋頂也全部採用了介休特色的琉璃製品,鴟吻、神獸很是精美。
在介休祆神樓的不少地方,還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圖案和構建,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因為目前祆神樓作為文物保護並沒有開放給遊客,因此並沒有如願進入看到內部的大殿,但查詢資料後發現,在祆神樓和三結義廟的木製斗拱和雀替中都可以看到不少特別的圖案,比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等。
要知道這些神獸一般在中國的傳統古建築中幾乎不太可能出現,而介休祆神樓里居然有如此之多異類的神獸,顯然她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遺構,由此可見祆神樓這種非中國傳統宗教神廟來自於異域他鄉宗教場所,成為人文旅行愛好者的寶藏之地。(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
介休祆神樓旅遊貼士:
怎麼去:介休站乘坐介休206路在博物館站下車,然後步行300米可達。
另外在介休祆神樓旁邊還藏著兩處景點,分別是城隍廟和介休博物館,都可以看到介休精美的琉璃製品,喜歡文物的旅行者同樣值得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