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歷史上名人輩出,汪華、鄭之珍、漸江和尚、戴震、汪採白、蘇雪林、許士騏、曹元宇、汪世清都是誕生在黃山土地上的傑出人物。
1、汪華墓
汪華墓,位於黃山市歙縣桂林鎮雲嵐山;現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汪華(586—649),歙州歙縣(今屬安徽績溪)人;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為保境安民,佔據歙、宣、杭、饒、睦、婺六州,自稱吳王;天下歸唐後,自棄王號,向唐稱臣,被高祖李淵授上柱國、越國公、歙州刺史、六州總管;至太宗朝,被加封忠武大將軍、九宮留守,執掌京師禁軍;以文韜武略和忠義勤政為當朝和後世敬仰;六州百姓尊奉其為汪公大帝,建祠築廟四時祭祀。
2、鄭之珍墓
鄭之珍墓,位於黃山市祁門縣渚口鄉清溪村聖堂塢山上,為夫婦合葬墓;現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鄭之珍(1518—1595),徽州府祁門縣(今安徽祁門)人;考取秀才後,鄉試屢試不第,遂潛心於戲曲創作,代表作有《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五福記》等,在目連戲的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目連戲被譽為中國戲劇之祖。
3、漸江和尚墓
漸江和尚墓,位於黃山市歙縣西于山上;現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漸江和尚(1610—1664),江南省歙縣(今安徽歙縣)人;俗姓江,僧名弘仁,自號漸江僧;擅畫能詩,尤以山水畫聞名,是“新安畫派”的開創者。
4、戴震墓
戴震墓,位於黃山市休寧縣商山鄉幾山頭前;現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戴震(1724—1777),安徽省休寧縣隆阜鎮(今屬黃山市屯溪區)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中舉前即以學問聞名;著述頗豐,代表作品有《毛鄭詩考》《尚書義考》《考工記圖》《爾雅文字考》《方言疏正》《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等,在哲學、音韻、訓詁、天文、地理、物理、數學等方面均有重要貢獻,是“乾嘉學派”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5、汪採白墓
汪採白墓,位於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披雲峰北坡中部山崗上;現為歙縣文物保護單位。
汪採白(1887—1940),安徽省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出身名門,少承家學,5歲拜黃賓虹為師,21歲入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專攻國畫;畢業後,先後擔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學校教授、南京中央大學國畫系主任和安徽省立第二中學校長;在藝術上,上承“新安畫派”,兼法宋元,以山水花鳥見長,尤擅青綠山水。
6、蘇雪林墓
蘇雪林墓,位於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嶺下村;現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蘇雪林(1897—1999),安徽省太平縣(今屬黃山市黃山區)人;畢業於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自法國留學歸來後先後在東吳大學、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武漢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任教;文學成就斐然,代表作有《綠天》《蟬蛻集》《棘心》《屠龍集》《蠹魚生活》《南明忠烈傳》等。
7、曹元宇墓
曹元宇墓,位於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披雲峰上。
曹元宇(1898—1988),安徽歙縣人;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南京工業專科學校、中央大學、浙江大學、北洋工學院、浙江醫科大學、江蘇醫學院;除在化學上有卓越成就外,在醫藥學、教育、繪畫方面亦有突出貢獻。
8、許士騏、貝聿玿夫婦墓
許士騏、貝聿玿夫婦墓,位於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披雲峰上。
許士騏(1900-1993),安徽歙縣人;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曾留學法國巴黎美術學院; 先後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南京師範學院;代表作品有《魚樂圖》《望嶽》《黃嶽松峰》《黃山雲海松濤圖》《 人體解剖與造型美術之研究》等。
貝聿玿(1908—2010),浙江蘭溪人;貝律銘堂姐,畢業於蘇州女子職業學校美術專科,在書畫和刺繡上造詣頗深,“中國女子書畫會”重要成員。
9、粟裕墓
粟裕墓,位於黃山市黃山區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旁。粟裕將軍的骨灰播撒在全國8個地方,這8個地方分別建有粟裕墓或紀念設施,黃山粟裕墓是其中之一。
粟裕(1907—1984),湖南會同人;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歷任紅四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紅十軍團參謀長、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組織部長、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代司令員、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總指揮、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華東野戰軍總指揮、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市長、中央軍委副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10、汪世清墓
汪世清墓,位於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披雲峰上。
汪世清(1916—2003),安徽歙縣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分修物理專業和經濟專業,文理兼通;師承黃賓虹、汪採白,對徽州書畫歷史文化有深入研究;曾擔任國家社科基金專案《徽州文化全書》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