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臺
長期以來中文網際網路一直流傳著一個笑話:
國民黨上將滿街走、中將多如狗、少將如麻不值一錢。
這個笑話不算錯,但是也不算對。
因為說這個笑話的人完全不瞭解當時國民黨軍事制度導致的,其實國民黨軍事系統下對軍銜的控制還是很嚴格的。
看到這兒,可能有朋友會質疑了,國民黨軍滿大街的上將、中將,還說國民黨軍對軍銜控制的嚴格?
國民黨的軍事體系其實是一個大雜燴,既摻雜了前清北洋的一些軍事體系,又參考了歐美國家的軍事體系。
以軍銜為例,國民黨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兩套軍銜制度並行的。
第一個系統是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的官位系統,或稱“敘任軍銜”。此係統的官位由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由銓敘廳正式敘任,該“軍銜”除了褫奪和晉升外,不隨職務調動而變動。
第二個系統是軍事委員會發布“任職令”的職務系統,稱“職務軍銜”。其位階和職務一體,隨著職務變更而隨時變更。如少將旅長、中將師長等,是由軍事委員會發布任職令,在任職同時授予的位階,此種“軍銜”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任職令。
簡單來說,第一個系統類似於職稱,第二個系統類似於職務。
“敘任軍銜”只存在於每一個軍官的檔案裡,退休後國民黨的軍人是根據這個“敘任軍銜”裡軍銜來領取退休金的,甚至沒有軍職,也能根據這個“敘任軍銜”來衡量一個國民黨軍人的職級。
比如一個國民黨軍官,他的本職工作可能是軍統第一副局長,他甚至可以不經過請示直接逮捕比他級別高的官員,但是他的“敘任軍銜”只是一個少將。
假如有一天,蔣介石不讓他當軍統第一副局長了,那麼他依然可以靠“少將”軍銜,按照少將級別領取生活費。
對的,我說的就是戴笠本人,他在飛機失事前,他的“敘任軍銜”是少將。
而“職務軍銜”則是和職務息息相關的,比如“少將團長”、“少將旅長”、“少將師長”、“少將副軍長”、“中將副軍長”、“中將軍長”、“中將副總司令”。
看出來了區別了嗎?
在“職務軍銜”體系下,職務和軍銜不再分開,而是合併為一體。
“少將團長”,不是少將軍銜的團長,而是這個職務全稱就是“少將團長”。
換言之,擔任“少將團長”職務的國民黨軍官就可以佩戴少將軍銜。
但是,同樣,如果有一天該國民黨軍官不再擔任“少將團長”職務,那麼在假設他沒有“敘任軍銜”的情況下,他就等於是“白身”,成了一介平民。
“國民黨上將滿街走、中將多如狗、少將如麻不值一錢。”這個笑話之所以說不算錯,也不算對,是因為這些滿街走的將軍都是“職務軍銜”,沒了“職務”,在不考慮“敘任軍銜”的情況下,他們就是平民老百姓。
而之所以說這個笑話不算對,是因為國民黨在“敘任軍銜”授予非常吝嗇,甚至可以說困難。
前面說了,戴笠死的時候“敘任軍銜”才是少將,張靈甫同樣如此,別看他的“職務軍銜”已經是“整編七十四師中將師長”,但是他的“敘任軍銜”只是少將,死後才晉升為中將的。
比戴笠和張靈甫更慘的是孫立人與廖耀湘。
孫立人,在擔任新一軍軍長後10個月,其“敘任軍銜”才由上校升為少將;而新六軍軍長廖耀湘,他在1946年升任“職務軍校”中將兵團司令時,其“敘任軍銜”不過是騎兵上校,直到一年後的1947年,其“敘任軍銜”才升為少將。
為什麼許多國民黨將領敗退到臺灣後生活困難?
就是因為這些國民黨將領的“職務軍銜”很高,但是等他們退役後是按照“敘任軍銜”領退休金的,但是許多“職務軍銜”是少將、中將的國民黨將領,他們的“敘任軍銜”可能只是上校、甚至中校,只能按照上校或者中校的軍銜領取退休金,那自然是出現生活困難。
尤其是許多國民黨地方派系的將領,可能從來沒有在意過蔣介石系統搞出來的“敘任軍銜”,不少雜牌將軍的“敘任軍銜”可能壓根兒就沒有,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平民老百姓,哪兒來的退休金?
以“金三角之父”李國輝將軍為例,別看他因為打敗了緬軍,被蔣介石提升為少將,但他其實提升的只是“職務軍銜”,他的“敘任軍銜”還只是少校。
所以他從緬甸撤回臺灣退役後選擇開雜貨鋪,那是因為他全家靠少校軍銜的退休金,生活不下去的緣故。
其實蔣介石發退休金也不算小氣,但是前提是“敘任軍銜”要到將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