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以墾植橡膠甘蔗等熱帶作物為主的屯墾戍邊的部隊,隸屬於廣州軍區和廣東省雙重領導。
上世紀 50年代初,中央軍委、國務院決定抽調兩萬多名軍隊幹部戰士,組建林業第一師、第二師,在海南島、雷州半島開荒,建立橡膠農場。鑑於當時海南島處於國防前沿,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1968年8月15日,廣州軍區成立了生產建設兵團籌建領導小組,1969年3月19日,廣州軍區、廣東省革命委員會發出了《關於成立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指示》,1969年4月1日,以原海南、湛江兩個墾區的國營農場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研究院為基礎,軍轉幹部為骨幹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歸廣州軍區建制領導,接受當地革命委員會領導和監督。
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設在海南島海口市,兵團按部隊編制,下轄十個師,共11萬人,由現役軍人和知識青年組成。從1969年至1973年底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共有知青11萬餘人。主要來自廣州、汕頭、海口、湛江、韶關等地。
各師師部由廣州軍區各部隊抽組。兵團下轄10個師,148個團,2個獨立營和16個工廠以及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共7個師和熱帶作物兩院在海南島,第七、第八、第九3個師在湛江地區。
第一師,師部駐海南島瓊山縣道美,轄14個團,分佈在文昌、瓊山、瓊海、定安縣境內;
第二師,師部駐海南島萬寧縣興隆,轄12個團,分佈在陵水、萬寧和瓊海縣的南部地區;
第三師,師部駐海南島保亭縣通什,轄20個團,分佈在保亭、樂東、崖縣境內;
第四師,師部駐海南島昌江縣石碌,轄15個團,1個獨立營,分佈在東方、昌江、白沙和儋縣的南部地區;
第五師,師部駐海南島臨高縣加來,轄14個團,分佈在臨高、澄邁和儋縣的東北地區;
第六師,師部駐海南島瓊中縣牙挽,轄19個團,分佈在瓊中、屯昌縣境內;
第七師,師部駐海康縣龍門鎮,下轄14團,1個獨立營,分佈在徐聞、海康境內;
第八師,師部駐湛江市霞山,轄19個團,分佈在廉江、化州和湛江市郊;
第九師,師部駐高州縣城,轄17個團,分佈在高州、信宜、電白、陽江、陽春境內;
第十師,師部駐海南島儋縣雅星市八一農場,轄3個團,分佈在儋縣;
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駐海南島儋縣寶島新村,轄1個試驗農場、2個試驗站、2個研究所。
由於生產上不注意從實際出發,不走群眾路線,缺乏科學態度,種植任務高指標、割膠生產盲目指揮、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導致橡膠生產出現嚴重問題。1974年1月23日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劃歸廣州軍區領導,恢復八一農場名稱。同年6月26日 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將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移交廣東省領導,撤銷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番號。1974年8月13日廣東省成立接交工作領導小組;海南行政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湛江地區、熱帶作物學院、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分別成立接交工作領導小組;8月17日 中共廣州軍區黨委、中共廣東省委聯合印發《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移交廣東省委領導的工作方案》。9月辦完管理體制交接手續,1974年10月1日,廣東省農墾總局正式成立,接管原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恢復原來農墾局和國營農場的建制。10月起組織現役軍隊幹部撤離墾區,至12月底基本撤離完畢。
原兵團第一師、第五師、第十師以及第二師部分(瓊海縣、萬寧縣境內農場)、第六師部分(屯昌縣、澄邁縣境內農場)構成,轄48個農場(站)和4個工廠組成海南農墾局;
原兵團第三師、第四師以及及第二師部分(陵水縣境內農場)、第六師部分(瓊中縣境內農場)構成,轄49個農場(站)和5個工廠組成通什農墾局;
原兵團第七師、第八師、第九師以構成,轄49個農場(站)和7個工廠組成湛江農墾局;
正是依靠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才完成了海南島和湛江墾區的大開荒任務,為海南農墾今天的390多萬畝天然橡膠基地打下良好基礎。兵團時代奔赴海南島和湛江的眾多知青,在風華正茂之年,拓荒南疆,為“建設南疆、保衛南疆”以及“積極發展橡膠事業”,獻出了最寶貴的青春留,為海南島及湛江地區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