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合成,便是把很多軍種放在一個部隊單位之中。
比如在現階段的合成營當中,就有很多形式,其中包括了坦克、步兵、工兵等多個分隊,也幾乎涵蓋了所有基礎兵種。
最早的時候,打仗需要很多戰鬥單位共同密切配合,這樣在交流的過程中也有著很多的“空隙”,而如今,僅僅需要一個合成單位,就可以輕鬆解決問題。
那麼,一個合成旅有多少人,合成旅的主要戰術是什麼?
合成旅還在不斷的強化之中
合成旅的本質上就是合成混編,由旅下轄團、營、連等單位。
在下屬的具體單位中,合成營中有坦克、步兵、工兵、炮兵等多個基礎兵種,這樣一個營部單位就能夠輕鬆解決戰鬥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隨著時代在不斷進步,如今的合成營還加強了和空軍、特戰部隊、電子對抗部隊等聯絡,基本的作戰都能夠透過一個合成營來全部解決。
如今的合成旅是包括4個合成營、1個火力營、1個防空營、1個偵查營、1個支援營、1個勤務保障營,總共45個連。
戰鬥步兵的人數大約在2500人左右,火炮80門左右,坦克120輛,裝甲車600輛左右,一個旅的實際人數大約在6000人。
說白了,在當下體制下構建合成旅,能讓多種作戰需求在一處部隊的指揮下完成,能夠保障多功能的作戰要求,其構成力量非常眾多,作戰效能也能持續發揮。
進入資訊化時代下,合成旅的出現能夠獨立完成很多戰鬥任務。
中國已經多年沒有戰爭了,整體時代還是屬於一個較為和平穩定的階段,但也可以從演練的過程中直觀瞭解合成旅的威力。
這些年,很多師完成了“一師改兩旅”的程序,並不斷開始本部的武器裝置更新,最終改編為合成旅,這一路走來,部隊克服了很多難題,重點便是“能打仗,打勝仗”。
一般的演練,總會把部隊分為紅、藍兩方。
合成旅在組建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建立在合成營的基礎上,很多營一級的指揮官對於戰場的形勢有著更加豐富的經驗,幾個營的戰士在戰前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如今縱觀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戰爭,似乎除了非洲的一些國家,已經很難再完全適用於“人海戰術”了。
換句話說,所有指戰員都能深刻明白一個道理:今天的思維打不贏明天的戰爭。
比如,很早之前某部在西北的一處演練過程中,“敵軍”藍部構築了一處地堡火力群,利用此處可以阻擊衝鋒部隊,按照過去的戰爭經驗,紅方士兵的第一反應便是透過隨身攜帶的電臺去呼叫遠處的炮兵火力。
可是,衝鋒部隊在衝鋒的時候一般都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突如其來的地堡會耽誤很長的時間,若再透過炮兵火力支援,一直等到支援力量到來,其中又會耽誤很長的時間。
這次演習也充分證明了這個問題:在炮兵來到現場後,先是試射了兩次,最後才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角度和炮火“濃度”,最終完成了火力壓制。
可是,這卻耽誤了幾十分鐘時間,如果對方陣地上有某位高階指揮官,這些時間也完全能夠讓“敵人”逃竄,那麼衝鋒任務就不算是完成勝利的。
如果說以“十全十美”來定義一場戰役是否取得了成功,那麼也可以說這場演習算是有很大瑕疵的。
旅部在戰後會有一個覆盤工作,大家也很輕易地找到了問題的“矛頭”:思維落後。
這次演習的過程中,雙方所配備的戰車其實已經有了資訊化功能,前線的很多資料都能夠實時傳遞到後方去,這樣也能大大提高決策能力。
不過遇到的問題總是臨時的,從古至今,戰場的形勢總是瞬息萬變的,一個不小心,就會讓局勢發生很大的轉變。
而在資訊化手段已經具備的情況下,仍然有不少部隊習慣於搭建指揮帳篷,堆出地形沙盤,旅部所具備的防護能力也非常弱,戰前部署所耗費的時間也很長。
而在合成旅正式構建以後,很多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
所謂的戰術,都是為了戰鬥目標服務,其實很多戰術都是共通的,現代化戰爭,急就急在需要部隊指揮官快速決策,立馬能夠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問題。
從另一場演習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假設“黃河大橋被摧毀”,如今一處旅部需要奔向預定區域進行戰鬥,不過黃河的岸邊出現了敵情,如何能夠讓部隊快速渡過黃河,完成集結部署,並且迅速開展下一次行動。
黃河水域大家都非常熟悉,也非常陌生,單純看著湍急的水流,很難分清水情究竟是什麼樣子,不過軍令如山,官兵們必須行動起來。
合成旅幾乎能夠完成多兵種的覆蓋,他們在這場演習中的優勢就漸漸體現了出來。
首先,在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之下,特戰隊員們乘坐運輸機快速搶佔了有利地形,並對對岸出現的敵情先行警戒,如果遇到頑抗的敵人,便可使用“陸、空”一體化作戰模式,清掃大部隊過河的障礙。
部隊最快的過河方法,絕不是趟過去,更不是臨時組建衝鋒舟,這些傳統的方式都會耽誤很多的時間,最快捷的方式,一定是“浮橋”。
該旅的官兵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開始搭建浮橋,在這場演習中,大家僅僅用了20分鐘時間,便搭出了一處浮橋。
前方有先頭戰士們負責警戒,保險的情況下,部隊也迅速釋放了煙霧彈,在直升機的掩護下快速移動度過浮橋,朝著預定的目標點全速前進。
從此時已經可以看出合成旅的優勢:戰場機動和遠端機動充分結合起來,採用聯動的方式。
根據旅長介紹說:“演習中,導演部的一些安排就是考慮到檢驗合成旅,一路上有很多未知的情況發生,對部隊的考驗也很大。”
當時部隊過了黃河,馬上就遇到了新情況,一輛步戰車遇到了“事故”,停滯不前。
勤務保障部門立刻行動起來,他們讓修理方艙快速到達了現場,經過幾個小時的搶修過程,受損的步戰車起死回生,快速恢復了戰鬥狀態,沒過多長時間,戰車就能正常使用了。
在早年前的戰鬥中,如果戰車出現了事故,幾乎就要留在原地,待到戰鬥後才有可能重新拖回去,可若放在渡過黃河後的行動中,每一種物資都非常關鍵,不能夠爭分奪秒,就很難以確保最終的勝利。
要知道,修一輛步戰車,需要6種不同的專業骨幹人員參與,配件都達到了40多種,如今後勤營便能夠快速解決。
當部隊迅速到達下一處作戰區域,很快和對方的戰士發生了對抗,當某合成營正準備迂迴包圍的時候,突然發現對方一處加強機步連正在發動反衝擊,兩輛步戰車也在這種情況下迅速被摧毀,雙方陷入了焦灼狀態。
營長看到情況後,立馬將訊息傳遞給了高階指揮官,指揮官一聲令下,派出空軍火力支援,地面的營長早已標記好了敵人的方向,武裝直升機到達戰場後,幾乎在很快的時間內便完成了精準打擊,藍方的步戰車很快被摧毀。
在戰場上,很有可能對方也佈置了防空武裝,如果直升機不能夠快速行動打擊目標,那麼飛機也很有可能被摧毀,這種損失無疑是巨大的。
資訊化的戰爭中,空軍和陸軍能夠共同編織出一張網,使得作戰行動更加高效。
這就是合成旅的主要作戰風格,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強化。
沒有戰爭的年代,演習就是檢驗一支部隊最好的方式,當問題發生以後,大家會馬上出動解決,“戰”後總結討論,只有保持與時俱進,才能真正確保部隊的戰鬥能力。
與之相對應的,是部隊中具備的學習熱潮,大家總會制定細緻、嚴格的目標,如今的官兵們也必須要學習資訊化知識,引進最新的思想,觀察世界其他地區發生實戰後的具體情況,讓思維邁開了步伐,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後勤,同樣在“戰術”之中
合成旅具備如此多的實戰功能,就也同樣需要強大的後勤作為保障,就比如之前演習那次步戰車突然出了事故,如果後勤不達標,那麼也極有可能延誤戰機。
後勤需要克服的難點主要有三:一是資源浪費、二是關係不暢、三是指揮不力。
一、三兩點都很好理解,所謂“關係不暢”,是指在“一體化”結構中的關係問題短板,後勤只能在戰場上發揮出最高的效率,才能保證任務能夠最終完成。
比如,在力量運用的過程中,後勤保障需要提前準確預測到合成旅的後勤保障需求,提前去做各種準備,組編的力量一定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準備的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油料,現代化戰爭中,機械佔據了活動力量的大半,後勤保障不充足,直接關係到戰役結果。
此外,參與後勤的人員絕對不是“打雜”,而是要有真才實學,參與的人員一定要保障“一專多能”,提高好個人的素質,緊抓好後勤人員這個要素,才能保證各項活動能夠順利實施。
後勤指揮機制,應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級是:戰略層級。
為適應現代化戰爭要求,合成旅的下設應是偵查、火力、資訊、戰勤等共同協同,後勤需要上級單位進行統一指揮,協同合成旅的各項戰略工作,在這期間,對於後勤來說最為重要的工作點就是協調和溝通,確保合成旅能夠在任務中獲得支援和保障。
第二級是:戰役層級。
在具有規模的戰役中,合成旅就會作為一個基本的作戰單元,一般是由負責後勤工作的指揮官擔任總排程指揮,在戰役打響的過程中,前線需要支援,支援也是需要保障的,只有利用好綜合保障隊,才能實施密切的保障需求。
第三級是:戰術層級。
戰術是服務於戰略和戰役的目標,戰術在作戰中表現出的特點就是需求廣、時間緊。
戰勤參謀對於部隊的後勤感知能力一般比較強,需要他們密切關注作戰資訊,在有需要的時候,充分調動起後勤力量,積極實施支援保障,這樣才能迅速實現目標,保障合成旅系統能夠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