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北緯9°,東經112°,南沙群島永暑礁,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這是我國在南沙群島主權的象徵。這一年的正月,第一批登礁官兵許下誓言:有我們在,就有國旗在,就有礁盤在!一無所有,該怎麼守礁?聽播音員鐵城講述,用青春捍衛祖國海疆的光輝歲月。
國旗在南沙飄揚
我講述的文物是南沙群島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現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摺疊起來放在展櫃裡的這面五星紅旗,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甚至在軍博的藏品當中,它的歷史也算不上久遠——只有三十多年。紅底色和黃五星都不再是嶄新的樣子,如果展開來,還能看到邊緣有破損。這些歲月的痕跡來自南海熾熱的陽光和潮溼的海風洗禮。它曾於1988年1月飄揚在北緯9°、東經112°的永暑礁上,是南沙群島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小學語文課文《美麗的南沙群島》
傳說仙女下凡時,在遼闊的南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瑩的珍珠,這就是美麗的南沙群島。南沙群島位於祖國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島嶼、礁盤星羅棋佈。
1987年11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覆同意在南沙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並對周圍海域偵察監視,保證海洋站自身安全。第一批海軍陸戰隊隊員、第一批南沙守礁官兵邵建民回憶,火車載著他和戰友們出發了。
1988年1月,南海艦隊驅護艦編隊遠航南沙,到達永暑礁海域。國防大學教授張文傑介紹,正是在這裡,我軍升起了南沙群島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張文傑:當時是下午4點,我們的“508”護衛艦派出6名官兵駕駛小艇登上永暑礁,升起南沙群島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當年的海上“高腳屋”
如今這面收藏在軍博的五星紅旗,當年曾是我國在南沙主權的象徵。戰士們就是為了守衛這份神聖的主權,開始了在茫茫大海上的“守礁生活”。
他們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在礁盤上搭建起臨時的“落腳點”,也就是“高腳屋”。沒有電燈、電話,這種10平方米的海上小屋,以鋼釺搭架、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被戲稱為“海上貓耳洞”。永暑礁上的第一個“高腳屋”是在1988年2月16日農曆除夕這天建成的。陣陣海浪聲取代了喧囂的鞭炮,5名海軍官兵作為第一批駐防南沙“高腳屋”的守礁衛士,就在這裡度過了特殊的除夕之夜。
每天24小時都在這間小小的屋子裡,悶熱、蚊蟲還好說,最發愁的是補給。永暑礁沒有淡水,有時候趕上臺風,補給船不到,小屋被掀起的巨浪衝擊著,守礁官兵們還得自己接雨水淨化。這些年輕的戰士就這樣默默守護著,用青春換來了祖國海疆的尊嚴,為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留下了希望的火種。
△楊志亮2016年重回南沙
那年正月還沒過完,1988年3月14日早晨,永暑礁以東大約80海里的赤瓜礁海域,中方502編隊派出兩批登礁人員,增援守礁分隊,楊志亮就是其中一位。出征前他們留下了這樣的誓言:“有我們在,就有國旗在,就有礁盤在!宣誓人:楊志亮……”
28年後,南中國海上又一次響起楊志亮和戰士們宣誓的聲音。
2016年新聞片段:為國旗添彩,為軍旗增輝……
2016年12月20日,中國海軍第二十五批護航編隊即將駛離祖國。那一年,楊志亮已經是編隊政委了,他站在第一排領誓。也是2016年初,楊志亮曾隨海軍慰問組重訪闊別28年的南沙,登上自己當年守衛過的赤瓜礁盤,淚水模糊了雙眼。他全身伏在地上,貼著礁盤,傾聽大海的呼喚,又親手裝上一瓶沙子,灌上一壺海水。
從“高腳屋”到礁堡,再到現代化的營房、醫院、氣象站;從一封信要郵寄半年,到現在手機訊號全天候覆蓋;從坐船來回要十多天,到現在民航飛機幾個小時就能往返……楊志亮、邵建民們守衛過的南沙,已經大不一樣。不變的,是南中國海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駐守南沙島礁的海軍官兵
王宇: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講解員王宇,出生於2000年。和平、開放、自信的中國海軍正在走向世界,傳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我也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以海軍官兵為榜樣,為實踐和傳遞這些理念,一路遠航。
講述人:老一輩播音員鐵城
▌本文選自《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推出
來源: 央視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