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8月,陝甘一帶的工農紅軍主力根據命令,分批改編為八路軍。其中,原紅1軍團、紅15軍團和陝南紅74師編為第115師;原紅二方面軍和陝北紅27軍、28軍,獨立第1、2兩師及赤水警衛營等部編為第120師;原紅四方面軍及陝北紅29軍、30軍,陝甘寧獨立第1、第2、第3、第4團等部編為第129師。第115、120、129這三個師,即八路軍的"三大主力"。三大主力的官兵大部為經歷過長征洗禮的老紅軍,其革命信念堅定、戰鬥經驗豐富,是人民軍隊的骨幹和中堅力量。
後來,儘管八路軍由最初的4.5萬人發展到70餘萬,新組建了許多部隊,但三大主力始終都是八路軍的中流砥柱。例如在百團大戰中,雖然八路軍參戰部隊很多,但不少都是剛編練不久的新團,許多隻空有一個"團"的名號,論兵力規模不過營級而已,所以硬仗、惡仗還是第120、129師的幾個老部隊打的。而三大主力中,第129師戰績最出色,可為何其發展卻比不過第115師呢?
應該說,第115師無疑是三大主力中名氣最大的,這首先是因為該部在平型關大捷中一戰成名。儘管平型關之戰的規模不算大,但畢竟是對日軍的首次大捷,打出了八路軍的威名,其意義及影響非同小可。其次,該師建立了兩個大名鼎鼎的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和山東根據地,而這兩大根據地及其部隊後來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故而,很多人認為抗日戰績最好的八路軍部隊當屬第115師。
實際上,從1937年8月到1945年8月這8整年中,第115師共消滅日偽軍35萬餘人,而同期第129師共消滅日偽軍42萬餘人。殲敵數量是戰績高低最重要、最直觀的一個指標,說第129師在八路軍三大主力中戰績最好,是當之無愧的。同時,第129師的根據地多在華北平原,面對機械化的日軍部隊,處境更為兇險,能取得這樣的戰績十分不易,這也更加凸顯了第129師的強大戰鬥力。
當時的日軍也將129師視為最強勁的對手。電視劇《亮劍》中就有這樣一個橋段,即日軍在進攻李雲龍部時,特意用油漆在裝甲車上噴塗"專打386旅獨立團"的標語。這個橋段是有真實歷史原型的。只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日軍在裝甲車上噴的是"專打八路軍386旅"。386旅作為第129師的兩大主力旅之一(另一個是第385旅),被日軍如此"看重",可見第129師在戰鬥中把日軍打得有多難受。尤其是神頭嶺之戰,第129師共斃傷日軍1500佘人、生俘80餘人,繳獲長短槍550餘支、騾馬600餘匹,自身僅傷亡240餘人,給日軍極大震撼。
到了解放戰爭,第129師的"風頭"卻明顯不如第115師。我們知道,第129師在抗戰後併入晉冀魯豫軍區,後來發展為中原野戰軍。這支大軍經歷中原突圍、挺進大別山這兩次意義重大的戰役,雖然戰績斐然,但損失很大,這也導致了其戰略反攻階段有些"後勁不足"。尤其是挺進大別山,中野主力一度由12萬人銳減到6萬人,並幾乎失去了全部重武器。直到淮海戰役前夕,該軍仍未恢復元氣(例如作為中野精銳的陳謝兵團在非迫擊炮類火炮方面只裝備有10門山炮),以至於粟裕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專門下令,將所有繳獲全部重武器補充給中野,華野一個也不留。
而第115師在解放戰爭中的發展,可以用"恐怖"一詞來形容。後來的四大野戰軍,包括華北軍區的野戰部隊都與115師有著極深的淵源。西北野戰軍的基幹力量,源自八路軍駐陝甘寧邊區的留守兵團,其中第115師的炮兵營、輜重營兩部便是留守兵團成立時最早的一批"元老部隊"。華東野戰軍是由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編而成,而山東野戰軍基本就是羅榮桓帶領的第115師東進支隊發展而來的,可以說,華野有一半的"血統"來自第115師。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則是由第115師副師長聶榮臻率領的第115師一部所開闢的晉察冀根據地的部隊發展而來,基本上就是第115師的"子部隊"。東北野戰軍就更不用說了,在總部做出搶佔東北的重要戰略決策後,山東軍區先後派出6萬官兵出關,晉察冀軍區也拉了8萬的部隊過去。東野上至司令員林總,下至各主力縱隊、師的指揮員,無不和第115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算基本上是由第129師發展而來的中原野戰軍,也包含了原屬第115師教導3、4旅的部隊。可以說,解放軍五大野戰軍,個個都和115師有著重要的"血緣關係"。
那麼,為什麼115、129師兩個師的發展情況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首先,總部賦予八路軍三大主力的任務不一樣。都是抗日部隊,但第120師主要是駐西北地區,充當戰略機動力量,一方面阻止日軍西渡黃河,一方面屏護陝甘寧邊區,算是延安的"御林軍"。我們知道,西北地區即便在今天也地廣人稀,所以第120師一直沒有很大的發展,抗戰期間重大出彩的戰績不多,故而名氣遠不如另外兩個兄弟師大。第129師則是機動作戰的主力,負責華北地區的對日作戰。由於華北平原無險可守,第129師難以依靠地利與日軍周旋,很多時候不得不和日軍硬碰硬。這使得第129師雖然有更多的機會取得優秀的戰績,但傷亡也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發展。
相比之下,第115師因為師長林彪過早負傷退出征戰,所以顯得有那麼一點"群龍無首",其任務定位也比較靈活。他們一是要牽制、吸引日軍,並相機對敵實施打擊;一是要力爭跳出外線,從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建立根據地,以發動後方廣大群眾抗日。所以第115師先是由聶榮臻帶出一部,建立了晉察冀根據地,一部分由羅榮桓帶到山東,建立了山東根據地,還有一部分繼續留在山西作戰。這三股力量在後來,又因不斷髮展壯大而多次分兵,這樣隊伍就發展得越來越大。相對於第120、129師,第115師沒有太多後顧之憂,可以深入敵後拓展,其發展空間也比另外2個師大。
其次,由於第129師一直處於抗日最前線,故而其根據地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日軍發動的華北大掃蕩,主要針對的就是第129師的根據地,其間還成立了大川桃吉隊這樣的"特戰挺進隊",妄圖襲擊第129師師部、刺殺劉鄧等師首長,足見第129師面臨的軍事壓力之大。而且,八路軍野戰兵團的指揮部也一直在第129師的防區內,第129師相應的保衛任務也十分繁重。日軍幾次突襲八路軍野戰指揮部,都是直奔第129師的地盤而來,這使得第129師一直都沒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
再者,我們可以看到,第115師走出的將帥在帶隊伍、促發展上的工作成績更為出色。這不是說第129師走出的將帥不出色,而是相對而言,第115師的將帥在這一點上做得更好。例如羅榮桓、聶榮臻,均是以政治工作及組織建設能力超群而聞名,以至於其軍事指揮能力較少被人提及。有這樣優秀的帶頭人,115師培養出很多軍政兼優、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他們就像種子一樣生根發芽,最後遍地開花,發展出了一支支靠得住、打得好的鐵軍。
當然,不管是哪支部隊,無論他們的戰績如何、規模怎樣,他們付出的犧牲奉獻都一樣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