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上熱下寒的人還真不少,
上熱,熱在哪裡?熱在頭面,熱在胸膈,諸如,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牙齦出血、臉上長痘、失眠煩躁、脾氣大、愛生氣;
下寒,寒在哪裡?寒在腰膝,寒在脾胃,諸如,手涼腳涼、一吃寒食就容易腹瀉、夜間尿頻、常年伴有腰膝冷痛等。
關於上熱下寒,我們聊過不少,
前有打通中焦之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
後又引火歸元之引火湯、肉桂。
那有沒有一個方子,即可清上之火熱,又可溫下之厥陰?還真有
今天和大家介紹一個清上溫下的方子——烏梅丸,出自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
張仲景的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的方劑,起初只是用於治療蛔厥、久利疾病的。
後世醫家將其應用範圍擴大,臨床上只要見到上熱下寒所導致的頭痛、心煩、口乾咽燥、腹痛、下痢、嘔吐、手足厥冷等疾病均可應用,具有緩肝調中、清上溫下的作用。
烏梅丸: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當歸,制附子,花椒,桂枝,人參,黃柏。
全方大致可以分為四大功效,我們先簡單的來過一遍。
清熱瀉火:黃連、黃柏
黃連是一味苦寒的藥材,入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中醫認為,苦可燥溼,寒能瀉火。
不論是溼熱瀉痢、腹痛、裡急後重;
還是熱病擾心,高熱煩躁,心煩失眠;
還或是邪火內熾,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抑或是胃熱熾盛,消谷善飢,煩渴多飲,都可以用黃連來給身體滅滅火,
可以說,黃連能瀉一身之實火。
黃柏和黃連一樣,也是味苦寒的藥材,
與黃連不同的是,黃柏偏於瀉下焦之火熱,
此外,我們說黃連善瀉實火,黃柏呢?更善瀉虛火。
因此,黃連配伍黃柏,管它實火虛火,統統搞定。
溫經通脈:制附子、乾薑、桂枝、當歸、人參
附子為辛熱的藥材,上可助心陽,中可溫脾陽,下可補腎陽。
《本草匯言》,“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本草正義》,“為通十二經純陽之要藥。”
不論是脾腎陽虛所致的陽痿宮冷,虛寒吐瀉,脘腹冷痛,陰寒水腫,胸部冷痛;
還或許風寒溼痺所致的周身骨節疼痛;
甚至是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都可以用附子來把失去的陽氣補回來。
乾薑、桂枝同為辛熱之藥材,協助附子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它們都可以入脾胃,健運脾陽,為溫暖中焦之要藥。
溫通了血脈,氣血也需推動起來,
佐當歸、人參,一個活血養血,把血給補起來,一個大補元氣,把氣給補足了,
氣行則血行,氣血活了,下寒的症狀自然就會有所改善了。
祛風散寒:細辛、花椒
細辛、花椒都是偏於辛溫的藥材,效力不如干姜、附子、桂枝這麼峻猛,
然而,我們前面講過了,烏梅丸主要用於厥陰證,
體內陰盛,則陽衰,這個時候,外感風邪、寒邪最易入侵機體,
用一點細辛、花椒祛祛寒,力道剛剛好。
收澀安蛔:烏梅
最後,再講講烏梅,
張仲景起初使用烏梅之意啊,本是安蛔之用。
烏梅味酸澀,中醫講,“蛔得酸則靜”。
然,方中得以黃連、黃柏具有上清火熱之功;
乾薑、附子、桂枝具有下溫厥陰之效;
體內的熱啊,寒啊已經被清的七七八八了,
這時候,烏梅粉墨登場,烏梅味酸,有收澀之功效,
上熱下寒的人群本就是體內寒熱分配不均,
因此,烏梅恰恰可以把本不相順接的殘餘的心火和腎水柔和在一起,調和陰陽。
不難發現,全方溫性的藥材居多,因此,烏梅丸尤為適合體內陽氣不足,而致體內分配不均所致的上熱下寒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