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老年人隨著年紀逐漸變大,身體素質也逐漸下降。以前光著膀子在雨中工作,休整一夜,頂多再喝碗薑湯,身體就能恢復得很好。但是現在,天氣,季節稍有變化就會感冒,而且反覆發作,不易痊癒。這些其實都是體虛的表現。
那為什麼有些人在服用了滋補食物後,身體不但沒好,反而更虛弱了?這就涉及到一箇中醫學理論——虛不受補。今天就給大家形象地講解一下,虛不受補是為什麼,以及究竟應該怎麼調理。
虛不受補
中醫講虛不受補,就是指患者體虛,受不了藥物或食物滋補。一般表現為身體虛弱,進食補品之後出現上火、腹脹、甚至腹痛、腹瀉的不適症狀。
中醫理論中雖然有“虛則補之”的說法,但是人們又怎會嚴格地按照醫書來生病呢,因此絕大部分時候,都需要辨證施治。
虛不受補的成因
1、脾胃虛弱
虛不受補的主要原因就是脾胃虛弱。簡單來說,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掌管著人們體內水谷精微以及水液的運化。所謂“運”,就是將營養物質運送的全身的功能;所謂“化”,就是消化吸收的功能。
脾胃虛弱的人群,運化能力失常,而補品又多是滋膩之品,因此難以消化吸收。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就會積聚在胃中,腐化生熱,輕者表現為上火、噯氣以及腹脹,重者完谷不化(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大便不成形以及腹瀉等。
像這種情況,當務之急應該是調理脾胃,而不是盲目進食一些補品,要知道久瀉非常損耗陽氣,一旦身體出現陽虛症狀,病情將更加棘手。
2、氣血不暢
虛不受補的另一個原因是氣血不暢。《難經·二十二難》中記載,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意思就是,氣有推動、激發、固攝的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的作用。
總結來說就是,氣是血液在脈絡中產生和執行的動力,而血液是氣的載體,打個比方,氣與血的關係就像司機與汽車,司機能讓汽車跑起來,汽車又載著司機一起跑。因此中醫又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那麼如果司機生病了,就無人去開這輛汽車。也就是說,氣執行受阻,血液也就不能正常運轉,中醫稱此為氣血不暢。氣血不暢,就意味著補品中的營養成分無法及時輸送到全身,從而表現出虛不受補的症狀。
最典型臨床病例就是女性月經不調,對此,大部分女性都存在一個巨大誤區。總以為月經量少甚至不來,是因為體虛、少氣血,於是大把大把的吃棗,甚至買各種補血之物,但是不僅病症沒有改善,還上火、牙齦腫痛、生口瘡等。
其實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並不是補血,因為越補越堵,而是應該活血化瘀,先讓氣血暢通無阻,再進補也不遲。
3、補不對症
中醫認為體虛分多種,陰虛、陽虛、血虛、氣虛等等,我之前都有提及,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一種,可以去看看我之前的文章,能夠輔助你自測。
體虛種類繁雜,因此進補應該因人而異,辨證施治。比如虛不受補的人,同時患有虛性腎病,則不用或少用桂附等溫熱藥,只可用平補、清補之品;再比如脾胃疾病虛不受補的人,禁用人參、黨參等,而應選用西洋參或者太子參等。
虛不受補的調理
1、健脾養胃
既然脾胃虛弱是虛不受補的主因,那我們當務之急就是健脾養胃。首先,飲食多元化,均衡膳食,營養全面,容易消化,優先選擇魚肉、雞肉等白肉(營養學上定義為脂肪含量很低的肉類),脫脂牛奶等,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切記不可吃得太飽。
中醫認為藥不如食,追求藥食同源,因此可以常吃一些健脾祛溼的食物或茶飲,像茯苓、薏苡仁、荷葉、焦白朮等等,適當的時候可以遵醫囑使用一些芳香化溼、開胃消食的中藥,比如人參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湯等。
2、新病不補
與行軍作戰,窮寇莫追的思想截然不同,中醫認為“祛邪務盡”,對於剛患病的人群,當務之急是積極治療原發疾病,絕對不能著急進補。舉個例子,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的患者,應該先治感冒,止咳化痰,否則過早進補,滋膩之品只會加重痰溼。
3、對症進補
治病調養最忌諱盲人過河、閉門造車。首先一定先弄清楚原發疾病究竟是什麼,自己是什麼體質,平時什麼習慣造成的,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