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號脈有這麼神奇嗎?中醫脈診是如何診斷疾病的?真的有懸絲診脈嗎?
這些可能是懸在很多人心頭的中醫問題,今天我就講講關於號脈,即傳統中醫脈診。首先可以肯定地說,中醫脈診確實可以診斷疾病,是中醫診斷四診(望、聞、問、切)中重要的一種診斷疾病的方法。只是由於脈診是中醫診斷中較難掌握的一種方法,脈診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直觀的指標,主要依靠中醫大夫的三個指頭的感覺。因此,人們就容易覺的脈診神奇,同時也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摸摸手腕就能診斷疾病嗎?甚至懷疑其脈診的真實性、脈診的準確性。
比如關於中醫大夫懸絲診脈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神化了中醫脈診。由於古代倫理觀念常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因此這樣的故事就常容易發生於太醫為皇帝的后妃們和達官貴人的女眷們看病時。據說唐代大醫孫思邈給長孫皇后看病時就用此法。開始,太監有意試他,先後把絲線拴在冬青根、銅鼎腳和鸚鵡腿上,結果都被孫思邈識破,最後才把絲線系在娘娘腕上。孫思邈診得脈象,知是長孫皇后滯產,便開出一劑藥方,使娘娘得以順利分娩。
其實,無論懸絲診脈的故事是真是假,但中醫脈診確是傳統中醫臨床診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已經應用於臨床兩千多年之久,具有豐富的理論依據和臨床實踐經驗。早在我國春秋時期的著名醫家扁鵲就擅長中醫脈診,《史記.扁鶴倉公列傳》中說,“今天下之言脈者,由扁鵲也。”有關於中醫脈診的醫學典籍不勝列舉,如《黃帝內經》、《難經》、《脈經》等。
下面我就講一些關於中醫脈診的常識。簡單來說,脈診是醫者用手指切按患者左右手腕處的脈搏,根據脈動應指的情況,以判斷病人疾病的方法,也稱為切脈,俗稱號脈。
脈診的部位
在傳統脈診發展過程中,診脈方法有多種,如人迎寸口互參診法、仲景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等。歷代以寸口診法為主來進行脈診的,也是現代中醫廣泛使用的方法。
寸口診脈法,其部位具體取法是:以手腕橈骨莖突稍內側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等三個位置。其左右手的寸、關、尺三個位置分別代表不同的內臟,一般認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關候肝,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右尺候命門。如下圖所示:
號脈的具體方法
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者、患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也一定要靜心,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1分鐘以上。診脈時患者手臂應與其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 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可以只用一指診脈,所謂“一指定三關”。
另外,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患者脈診的部位。輕輕用力按在面板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電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種不同的力度候脈,故常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其臨床意義通常不同,如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裡者病位深。
人體脈象形成的基本原理
脈象是人體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產生是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有關。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執行氣血,周流不休。因此,脈象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人體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等綜合資訊。這也是中醫脈診為什麼能夠診斷疾病的根本原因。
正常脈象
透過脈診診斷疾病,首先需要知道正常人在生理條件下的脈象,稱為“平脈”、“常脈”。健康人的脈象常為一息四到五至(即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四到五次), 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寸、關、尺三部均有脈, 沉取不絕。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一定差異,屬於生理範圍,不應診為病態。如春夏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裡。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常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無力。
常見病脈
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二十九種脈象。
我在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幾種常見病脈及其所主病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即病位比較淺、病程比較短的疾病,如感冒、中暑等)。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裡證(即病位比較深、病程比較長的疾病,如脾虛、腎虛等,常見慢性病大都為裡證)。有力為裡實,無力為裡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六十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九十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如氣血兩虛等。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
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絃。主病:肝膽病、痛證、痰飲等。
總之,傳統中醫脈診是要依靠醫者手指的靈敏觸覺加以體驗識別的,並沒有直觀的指標。因此,傳統中醫脈診需要在完全掌握中醫理論、診斷和臨床內外婦兒等常見病的知識的基礎上,熟悉掌握切脈的基本技能,反覆訓練,仔細體會,才能逐步識別各種脈象,並有效地運用於臨床,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認為要得到準確的中醫脈診,需要長年累月的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對醫案、醫理的反覆參悟。
因此,大家看中醫,喜歡找臨床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也就不奇怪了。而診斷用藥如神、醫德如玉的大醫、神醫更是少之又少,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另外,傳統中醫脈診內容極其廣博和精微,限於本文篇幅和科普屬性,在這裡不能一一俱到,本篇小文權當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