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浙江自駕遊,今天的話題是好吃的。
來到湖州市,在德清縣的新市古鎮逛了逛,順便吃到了一些有著當地特色且非常值得分享的美食,8道菜把我“困”在原地好幾天。為了吃,先不走了。
【新市茶糕】
必須要先說這種小吃,因為它太……意外了。
我們一起的車上有老人和孩子,所以看到酒店畫冊的時候,一下子就被這個茶糕吸引了,這甜甜的軟軟的感覺,很適合老幼食用的呀,二話沒說就點了兩盤。但是沒想到啊沒想到,這茶糕居然是……肉餡兒的。
照“理”說那個紅潤的內芯應該是豆沙棗泥紅糖餡啥的呀……
北方人一般是不會把鹹東西包進糯米麵裡的,那是“不合邏輯”的。在我們的固有思維模式中,鮮肉配中筋麵粉才是“王道”——從沒見過用糯米麵做“肉包子”的操作。
怎麼會是肉餡的呢,這能好吃嗎這?
但好在,茶糕味道還不錯。
米糊的“糯”和肉餡的“泥”相互中和,口感比肉粽子考究,後勁比肉包子鮮香,外“殼”還帶著糯米的絲絲回甘。就這茶糕,讓我們見識了江南人民的腦洞和創造力,漲姿勢了。
坐井觀天的毛病不好,要改。固步自封的舊思想過時了,要……用點子智慧。
茶糕這種小吃伴著新市古鎮明清“江南第一碼頭”的名號而產生,至今已(至少)有600年左右的歷史。它以優質糯米粉為主料,內陷是豬肉、筍丁和肉凍,用特製的鍋蒸制而成。它是江南米糕的“升級版”,卻很親民:豬油的湯汁滲入米糕皮中,香氣撲鼻,格外誘人。
店員說:這茶糕出了新市古鎮就“再也吃不到”了,即便周邊同類型的江南古鎮也沒有。所以我此前有一篇2500字的文章(浙江遊記 | 一塊小小的茶糕,就是一部新市古鎮的“水鄉進化史”)來記錄它,就不贅述了。
【蔥油鯿魚】
鯿魚是廣泛存在於長江中下游的一種河鮮。它最大的特點是比一般的魚長得快:身體發達,頭腦簡單的這麼一種“沒心沒肺”的動物。
從圖片上可以看出,鯿魚的頭部很小,可想而知它應該就是因為腦子不咋好使才退化成這樣的。有道是“傻人有傻福”,這魚啊缺心眼兒有缺心眼兒的好,所以鯿魚肉沒有那種“狡猾”的口感,一口是一口,嫩、實在。
書上說多吃鯿魚肉有助於補血,還能夠軟化血管,再有就是,鯿魚的蛋白質含量很高。但是由於它太肥壯,脂肪也厚,尤其內臟的脂肪含量比一般的魚要高出幾倍,但味道真的很香。
蔥油鯿魚是一道“江南名菜”,在長三角很常見,做法也比較容易上手。只需要稍微醃一刻、蒸個七八分鐘就可以出鍋了,澆上個豉油就是一盤“大菜”,造價也不高。
總之呢,各位小夥伴下次如果去江浙滬旅遊,無論走到哪一個城市,當不知道該吃什麼的時候,閉著眼點個鯿魚就好。
【脆皮烤鴨】
在長江三角洲,尤其浙北、蘇南地區,同樣“閉著眼”點菜都不會出錯的還有這一道脆皮烤鴨。它不僅營養豐富、微量元素含量高,味道也眾口可調。
我們都知道,烤鴨是一道“北京菜”。傳說慈禧太后第一次吃它就愛得不得了,於是霸道地把它定名為“北京烤鴨”。事實上北京烤鴨的做法就源自於這江南地區的脆皮烤鴨,壓根兒就是一道南方菜。它的表皮是一個“硬殼殼”,酥酥脆脆的,但內裡的肉卻是鬆軟易化,肥得流油,但是入口不膩,這就很絕妙。從這做法也能看出來,不像是北方人的手藝。
縱觀北方美食,很多“內外兼修”的操作都是南食北傳的手藝。整體來說做法粗粗拉拉的,很少在細微處“摳哧”。北方著名的菜很多叫個什麼“亂燉”,喜爆炒和糖醋,主食以泡饃、大拉皮、炸醬麵、胡辣湯、貼餅子最為常見……比方說山東有一道菜叫“木須肉”,聽這名字很細發,其實就是雞蛋木耳黃瓜炒一鍋,是個人都會做。
再比方說著名的東北菜“鍋包肉”,始創於京城八旗子弟之手,但往深了琢磨就會發現,這位大廚出身富商之家,一生識人無數,鍾情於各地美味的烹製方法。他最喜歡運河沿岸的酒館和茶樓,因為這裡是“距離南方最近的地方”。最後到底還是拜了是個江南師傅,發明了這麼一道南方味道的北方菜。
江南地區多湖鴨,這種水鴨子通常吃水生植物長大,較少食用小魚蝦和微生動物。都知道“吃素的人餓得快”,鴨子也一樣。所以水鴨子為了能吃頓飽飯就成了一天到晚游泳的鴨子啊鴨子不停遊,很少到岸上去……吃飽沒吃飽咱不知道,但落一好身體。所以江南的鴨子的肉是實誠、筋道的,就連脂都是清清亮亮的。
慈禧太后這老孃們兒特別“事兒”,發明出了把烤鴨肉裹進麵皮裡就著甜麵醬和蔥絲兒一起的“包子”吃法。但其實在長三角地區,吃鴨子根本沒有這麼多“工序”,簡單而不普通。
【紅燒肉】
這道菜算是我這一路浙江自駕遊的重要發現:江浙地區紅燒肉的做法有特別多種,每個飯館裡的“紅燒肉”上桌之後的樣子都不老一樣的,配料也不一樣。所以說紅燒肉是一道大眾菜,五花肉肥瘦相間,百搭,吃著過癮。
中國的“八大菜系”都有它的身影,每個地區,大到一市小到一村都有關於紅燒肉的幾種別緻做法。翻了翻過往的照片,這幾年旅行路上得吃過不下二十種紅燒肉。
湖州這邊的紅燒肉做法大體來說比較家常,少有配菜,很捨得給,但是口感偏甜,不是我的菜。不過還是得說,肉食者(尤其甜口愛好者)到了浙江,紅燒肉是一道不錯的“閉眼選”。
【新市羊肉】
這是另外一道讓我感到“意外”的菜。
因為我發現,新市古鎮的羊肉只有一種做法:切大塊醬燒,還帶著厚厚的皮——要知道在北方,羊肉很少帶著皮煮。羊肉皮味兒那麼大,能好吃嗎?
事實證明,一種食物能夠傳承千年,那必須是好吃的。
新市醬羊肉的色澤深紅且均勻,湯汁非常濃稠,羊肉的口感是酥軟爛糊的,骨頭很鬆,不需要啃,只需要嚼,就足夠肉味慢慢地融化在嘴裡,沒有羶氣,很下飯,不肥也不膩。
本地小夥伴告訴我說:新市醬羊肉起源於南宋,當時鎮上出了一位高官,他當上丞相之後,把宮廷醬肉的“秘訣”帶回了家鄉,從此,這羊肉就成了新市一鎮之特產——即便在德清當地,它也是個“稀罕物”,必須在鎮上的老字號館子裡才能吃到“正品”。所以我此前有一篇2500字的文章(新市古鎮醬羊肉:上千年曆史的美食,深入百姓家的“宮廷味道”)來記錄它,就不贅述了。
總之:新市古鎮共有兩道“出了鎮就再也吃不到的菜”,一是新市茶糕,二就是這新市醬羊肉。請掏出小本本記錄下來……額,還是我先記下來吧。
【肉餡螺絲】
聽名字給人感覺是很奇怪的一道菜,事實上就是把螺絲和豬肉燉在一起。或者說,它是一鍋煲。
浙江人喜歡吃“煲”,什麼東西往這煲裡一擱,都可以小火砂鍋慢慢熬。直到把食物裡的營養成分“耗”進湯湯水水,端上鍋,喝稀的。所以你看,南方人長得精巧是有原因的呀,人吃的東西費工夫,但是好吸收,沒有那麼多累贅。代謝快,所以瘦子多、胖子少。
此前的浙中自駕遊路上有吃過一種金華筒骨煲,還有桐鄉的蝦肉煲,都是以數種中藥材“聯合”調製而成的砂鍋燉品。最開始我管它們叫“火鍋”,但當地人反覆糾正我:是煲,不是鍋。因為煲是用來喝湯的,只需一小碗,營養就很全面。
後來也就習慣了,在浙江,但凡看到砂鍋燉出來的“煲”品,都是養生系列,很“值錢”。
肉餡螺絲煲內含膠原蛋白,美容養顏;田螺則是微量元素豐富的水生動物,蛋白質和維生素的含量也很高,再加上應季的蔬菜一調和,百搭且完美。
【粢米飯圓】
“粢”這個字的意思是“古代供祭祀的穀物”。以此推斷,它是用來上供的一道菜。
我們在之前的遊記中也聊過,舊時新市(以及大部分的湖州人都)非常注重清明節,對於上香拜佛這事情格外講究,老百姓自家不捨得吃的東西卻捨得拿出來供神這是很常見的現象。現如今,“神仙”的吃食走入了尋常飯桌上。
粢米飯是湖州的一種傳統小吃,主要材料其實就是糯米。它看起來甜甜的樣子,事實上是肉餡兒的。其原理就是把各種各樣的餡料做成粘團團,滾上糯米上鍋蒸,做出漂漂亮亮的樣子……給“神”上供。
新市人說,在湖州的各個城區和鄉鎮,粢米團團的做法都不一樣,有長形的,也有圓形的。此外,每家每戶新增在粢米飯中的餡料也都不同,可甜可鹽。我們這一次吃的這種“粢米飯圓”是當地人逢年過節飯桌上常見的一種做法,取“團團圓圓”之意,祈美好之福。
【鹹肉蒸筍】
舊時山裡交通不便,人民生活貧寒,多數時候是吃不起肉的,所以就想了個聰明的辦法:把肉一小塊一小塊地醃起來,做成鹹肉,這樣儲存一年肉都不會壞。等到春天來了的時候,人們把放了一冬的鹹肉和新鮮的春筍一片一片排在一起上鍋蒸,這樣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在加熱的過程中,肉味兒會滲透到筍片中,如果覺得鹹,就加入一點點白糖調和,鮮鹹可口,很下飯,也容易上手。無論是否擅長廚藝,都可以輕鬆、快速地搞定一頓正餐。它的原理很簡單,可其中蘊含的老祖宗的智慧和心思卻非常深刻。
鹹肉蒸筍是一道時令菜,也是遊客春季在江南旅行時的上佳選擇。此外:筍子是到浙江旅遊的必點菜品,無論怎麼樣做都好吃,脆生幼嫩,還得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美食吧。
附送一道菜:【鴨肉餛飩】
在長三角地區,餛飩是尋常百姓飯桌上常見的小吃,也可以稱之為點心,家家戶戶都會做。一般,餛飩餡料會採用常見的肉類,這鴨肉餛飩……還真是第一次吃。人們通常只會在鴨頭、鴨脖、鴨肫、鴨掌等小吃中才會見到鴨肉的存在,除此之外就是烤鴨比較多。
向店員諮詢才知道,這一道鴨肉餛飩的肉餡事實上是以豬肉打底,因為鴨子肉腥味兒比較大,通常不會用來淺加工,而都是採用滷、醬或煲湯類的深加工的方法烹製。所以這一道鴨肉餛飩裡的“鴨”更多的是指老鴨湯底。老鴨湯是滋補佳品,與前文提到的“煲”不謀而合。在江南地區有“吃餛飩要品湯”的說法,好餛飩配好湯,這頓飯才算是齊整。
浙江旅行還在繼續,我們下期文章接著說。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