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本草綱目》:“諸風及寒溼腳氣,煎湯洗之。又主驚癇及脫肛,併入麻藥。”
2.《生草藥性備要》:“少服止痛,通關利竅,去頭風。”
3.《履巉巖本草》:“治寒溼腳,面上破,生瘡,曬乾為末,用少許貼患處。”
4.《本草便讀》:“止瘡瘍疼痛,宣痺著寒哮。”
5.《陸川本草》:“治咳嗽,跌打疼痛。”
6.《中藥大辭典》:“定喘,祛風,麻 醉止痛。治哮喘,驚癇,風溼痺痛,腳氣,瘡瘍疼痛。並作外科手術麻 醉劑。”
7.《中華本草》:“平順止咳;麻 醉止痛;解痙止搐。主哮喘咳嗽;脘腹冷育;風溼痺痛;癲癇;驚風;外科麻 醉。”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莨菪烷類生物鹼成分,以東莨菪鹼含量較高,約佔生物鹼的80%,餘為阿托品與茛菪鹼等。《中國藥典》規定:含東莨菪鹼不得少於0.50%。
2.作用:本品有抑制大腦皮層的中樞神經的作用,對海馬神經元有保護作用。對心血管系統有增加心排出量,降低外周阻力,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另外還有興奮延髓和脊髓、鎮痛、解痙、改善微迴圈、抗休克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