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日法西斯對戰俘作出了慘無人道的暴行,受到了諸多國家的譴責,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1949年,世界各國在日內瓦簽訂了《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條約之中明確規定,不得危及戰俘的身體以及精神,不得施以精神或肉體上的酷刑,而且在戰事結束之後,應當立即釋放或遣返戰俘。
但是在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我國約有2.17萬人被俘,在戰俘被釋放的時候,卻只有6000餘人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是為什麼呢?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初期,朝鮮方面勢如破竹,第三天就已經攻破首爾。眼看韓國即將覆滅,美國聯合十多個國家的軍隊前往朝鮮半島抵抗朝鮮軍隊。同年9月,美國聯軍在仁川登陸,朝鮮半島的局勢瞬間發生改變,並很快將朝鮮軍隊趕到三八線以北。
1950年10月,美國公然越過三八線,將朝鮮半島的戰火引至我國東北邊境鴨綠江沿岸,此時我們更多的是對美國的警告,但是之後由於美國飛機轟炸我國遼寧丹東,我國領土安全受到了直接威脅,這才正式決定出兵介入朝鮮戰爭,協助朝鮮軍隊,對抗美國“聯合國軍”。
於是在彭老總的帶領下,志願軍打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渡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當時的人民志願軍在除了人數之外,毫無優勢的情況下,用相對落後的武器裝備對抗美國的飛機大炮,用鮮血和膽識一次又一次擊退敵方的進攻,甚至有些時候還需要以極少的人數對抗對方數十倍的兵力,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志願軍憑藉著頑強的意志,歷經3年的時間,終於將“聯合國軍”擊敗,並最終迫使對方簽署了停戰協議。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共有超過240萬人跟隨志願軍部隊進入朝鮮戰場,最終造成13.3萬人犧牲,23萬人受傷,被俘2.17萬人,傷亡總計38.2萬人。而這份名單中的2.17萬被俘人員,最終卻僅有6000餘人回國,那剩下的1.4萬餘人去了哪裡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早在1951年6月的時候,雙方就曾提議就停火進行談判,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中朝方面提議以三八線為朝韓邊界,但是韓國方面則要求將分界線放置在中朝控制區內,直接導致了停火談判破裂。
隨後的上甘嶺戰役讓美軍損失慘重,美國這才意識到朝鮮戰爭還是需要依靠談判才能結束,於是在1953年4月雙方恢復停火談判,並在隨後的兩個月內,就戰俘問題達成一致。不過時任韓國總統的李承晚則不顧中朝反對,公然“原地解散”2.7萬戰俘(其中2.17萬中國戰俘,其餘為朝鮮戰俘),並強行將這些戰俘扣留。
美國雖嘴上譴責韓國的這種卑鄙行為,但是並未採取任何實際措施制止,其實這也是美國在背後耍小心思。首先,先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之前,國共兩黨發生大規模內戰,國民黨軍隊越打越少,最終潰敗逃至臺灣,而那些沒有跟隨蔣介石集團逃走計程車兵,大部分都被編入我國軍隊之中,據統治,在內戰結束之後,我國的500萬軍隊之中,有多達300萬計程車兵存在國民黨背景,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的隊伍中,自然少不了這些人。
而且當時的蔣介石集團與美國關係較好,於是在我國介入朝鮮戰爭之後,蔣介石就開始打志願軍的主意,想要將那些士兵招攬到臺灣去。便派國民黨特務前往朝鮮半島,對這些戰俘進行洗腦,並承諾只要去臺灣,就會給予極好的待遇。
美國方面自然也想挽回在朝鮮戰場上丟掉的面子,不僅默認了蔣介石集團的行為,甚至還在一旁推波助瀾,搞出了一個戰俘“自願遣返”的政策,換句話說,如果有戰俘不願意返回中國,那也可以申請去其他地方。並在國際社會上宣揚,大部分士兵都不願意返回中國。不過事實真的如此嗎?
據稱在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有部分志願軍士兵開始動搖,大約有3000名擁有國民黨背景計程車兵接受遊說,而其餘士兵都堅決不願前往臺灣,對美國來說,被送往臺灣的人越多,效果越好,美國自然不遺餘力地協助臺灣特務,為了能夠讓更多的戰俘前往臺灣,美國千方百計地阻撓士兵選擇回到祖國,甚至開始對不願屈服的戰俘施以暴行、折磨,在美國以及臺灣特務軟硬兼施的措施之下,部分志願軍士兵無法承受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最終被強迫簽署“拒絕被遣返”的請願書。於是才有了1.4萬人被送往臺灣,僅有6000人回到中國的事情。
而且這1.4萬人剛剛到達臺灣的時候,確實受到了熱情款待,甚至安排了工作,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看到蔣介石集團兌現承諾,還被逼迫簽下為國民黨賣命的承諾書。他們中的大部分都直接被送往前線賣命,甚至還有一部分人淪為苦力。即使在退役之後,這些士兵還始終被國民黨嚴密監控,生活與精神上的折磨讓這些士兵苦不堪言。
反觀那些回到祖國計程車兵,為了防止有特務或者間諜混進戰俘隊伍,士兵們被暫時安排在了遼寧某地集中管理。對於戰俘的處理,毛主席專門提出了“熱情關懷,耐心教育,嚴格審查,慎重處理,妥善安排”的總綱領,對這些戰俘進行真實身份甄別,妥善處理這些對我國有貢獻計程車兵。這些真正對我國有貢獻的老兵們,享受到了榮譽和鮮花,他們的豐功偉績也永遠停留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