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當南部戰區面向全軍選調聯合作戰人才時,喬莎莎第一時間報了名。面對考官的連連追問,她的回答斬釘截鐵——“我就想當一名從事作戰的軍人!”
5年來,身為南部戰區某部高階工程師,她因全身心謀戰務戰、碩果累累而譽滿全軍,躋身我軍聯合作戰某領域的“領頭雁”。2020年11月,她作為全軍唯一的女代表,被表彰為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
在喬莎莎華麗轉身的背後,是一串閃爍著青春之光的備戰打仗足跡——先後取得聯合作戰重大攻關成果30餘項,多項填補我軍相關領域空白;探索形成聯合作戰戰法訓法創新成果26項,在全軍聯合作戰相關領域率先建起3個實驗室,開創性提出“一細則五規範”“五步法”等機制方法,有力支撐了聯合作戰籌劃指揮;帶領團隊參加軍委、戰區組織的重大演訓活動20餘次,為聯合作戰指揮決策提供精準支撐。
在兩代從軍、全家黨員的家風薰陶下,喬莎莎從軍報國的信念堅如磐石。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後,她先後在通訊、保密、檔案等崗位工作,但從沒有淡忘軍人的職責。那段時間,她利用一切時機提升打仗素質:任基層分隊長,虛心學習帶兵之道;做機關保密員,一有機會就跑到作戰部門當“編外參謀”,一點一滴學習作戰籌劃;當檔案管理員,潛心研究戰史戰例,從一份份作戰方案、戰鬥日誌和行動總結中探尋戰爭制勝機理。
2016年2月1日,中央軍委舉行戰區成立大會,拉開了我軍聯合作戰體系構建的序幕。4個月後,喬莎莎如願成為南部戰區某部一名工程師。“我的轉型有些晚,但很慶幸趕上了這個時代。”她說,打仗不分男女,選擇了戰區,她就想一輩子幹一件事情:務打仗謀打贏!
喬莎莎主動請纓參加戰區作戰課題研究攻關,“摸著石頭過河”向我軍聯合作戰的陌生領域發起了衝擊。起初,她領銜的團隊就兩三個人,硬體設施簡陋,研究資料也不多。沒有研究方向,她帶著團隊來到部隊,登戰車、訪軍艦、上戰機,深入一線問計官兵。這些年,她的“朋友圈”不斷壯大,從陸軍合成旅指揮員到海軍艦艇長、空軍飛行員,大家在訓練中遇到難題,都樂意和喬莎莎探討交流。
缺系統工具,喬莎莎積極爭取軍委機關支援,與軍內外十多家科研院所聯手研發。經過近5年的艱苦努力,喬莎莎所在團隊在全軍聯合作戰相關領域率先建起3個實驗室,研發各類專業系統軟體10餘套,有的還在全軍推廣使用。
一次,她作為戰區聯合訓練組成員,負責訓練場模擬靶標構設。為了讓部隊儘快投入訓練,喬莎莎一下飛機便趕往訓練場校驗模擬靶標。就在她到達訓練場時,雨勢突然變大,瓢潑大雨打得地面噼啪作響。想到靶標構設不到位訓練沒法展開,她心急如焚,冒雨將40多個星羅棋佈在上百畝山地的靶標,逐一進行踏勘校驗了一遍。一路走下來,她全身澆透,作戰靴、褲腿上滿是泥巴。
“3號靶標方位不準確,11號大小不符合比例……”與部隊交換意見時,喬莎莎把每一個不符合要求的靶標都一一點了出來,有的連內部構造、建築材質、規格顏色等改造要求,都詳細進行了明確。“打仗來不得半點虛的,否則上了戰場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喬莎莎坦言,“到任務一線去,到聽得見槍炮聲的地方去!只有這樣,心裡才感到踏實。”
這些年,她抓住每一次到演訓場、到任務一線的機會,身體力行收集掌握第一手資料,打通從“中軍帳”到戰場的“最後一公里”。
春夏之交,一場聯合作戰背景下的紅藍對抗演練正酣。紅方“中軍帳”內,熒屏閃爍,一組組複雜“敵情”接踵而來,戰場態勢瞬息萬變。
“綜合藍軍兵力佈勢、補給陣位等特點分析,‘敵’作戰鏈和補給體系上存在5個方面的短板……”喬莎莎分析“戰場”態勢、精算兵力行動,經過層層抽絲剝繭,此前還是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局”,頓時變得“柳暗花明”。是役,紅方指揮員果斷採納她的意見,以“敵”短板弱項為作戰籌劃突破口,打了藍軍一個措手不及。
而在演練前夕,喬莎莎帶領團隊通宵達旦分析“戰場”態勢、調閱“敵情”資料、分析目標資料,連續30多個小時沒有閤眼,只為了“把敵人的軟肋死穴找出來”。
“備戰打仗只有旺季、沒有淡季,我們永遠只有兩種狀態:打仗和準備打仗。”在她看來,在戰位就必須時刻想著打仗的事,時刻保持戰鬥狀態,聚焦對手摸實底、研戰法,力求知己知彼、增大勝算。
一次演習任務部署會上,向來擔負“紅軍”角色的喬莎莎所在團隊,被要求扮演“藍軍”。面對個別團隊成員的不解,喬莎莎在動員部署會上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演藍軍,正是身臨其境瞭解對手、研究對手的絕好機會。”為確保擬製的作戰計劃像藍軍,她要求每名成員“本色出演”,深度沉浸角色,把藍軍的典型作戰樣式和戰術戰法瞭解清、研究透。
喬莎莎帶領大家從基礎敵情研究入手,結合藍軍戰備能力水平和未來新質武器裝備研發運用等情況,分析總結藍軍導彈攻擊、水下突襲、特種破襲等行動特點規律,基本摸清藍軍聯合作戰的指揮結構、基本流程、組織實施、兵力運用等情況。
經過近2個月的奮戰,多項從藍軍視角研究擬製的作戰計劃、策略戰法出爐。
“搞聯合作戰需要科學家精神”
“搞聯合作戰需要科學家精神。”喬莎莎說,未來聯合作戰工作以大資料推理、精確計算、模擬模擬為基礎,必須有教授般的專業素養和科學精神。
“如果對藍軍實施封鎖,他們最長能堅持多久?”一次演習作戰研究會上,指揮員突然詢問,現場一片寂靜。喬莎莎決心拉直這個問號。剛開始,大家都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藍軍一個補給站每次能補充多少物資?補充哪些物資?物資儲備是多少?每天消耗多少……這些基本問題都不清楚,怎麼算?”
她帶著大家一頭扎進資料筐裡“淘寶”,從海量資料和蛛絲馬跡中,對藍軍自持力進行提煉分析。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最終拿出了“圖表+資料”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裡,每個陣地能存多少水、油、主副食和武器彈藥,每天主戰裝備消耗多少油,每天人員消耗多少主副食,最長能持續多少天,都精確到了個位數。
喬莎莎身上還有股科學家般的質疑精神,敢於打破常規、挑戰權威。一次演習中,她大膽提出:運用轟炸機隱蔽突防,打擊藍軍軍事基地。面對質疑,她選擇用科學資料說話。
圍繞“打什麼目標用什麼彈藥”“敵防空體系攔截機率是多少”“我使用多少枚導彈能夠突防成功”等問題,她帶領團隊精算細算、多方驗證,還設計了相關計算支撐軟體。幾天後,一套以資料和模擬推演結論說話的火力打擊方案,再次送到作戰會上討論時,得到大家的充分認可。
這是一組以科學精神研究“打仗學科”的科學數字:一項作戰研究課題,平均收集、消化資訊資料數十萬字;一份火力打擊方案,涉及多個軍兵種,涵蓋多種武器彈藥,涉獵計算機程式設計、運籌學、爆炸力學、測繪學和外軍作戰理論研究等多個專業學科,以及熵權法、有限元法、層次分析法等多種演算法……
計算精確度也十分苛刻。記者翻閱作戰方案看到:一棟房子哪根樑柱最脆弱?建築物用的是什麼標號的水泥……都要算出個所以然來。有的戰友開玩笑說,“我們算天算地算萬物,喬高工把我們逼成了‘科學家’。”
“八一”前夕,喬莎莎所在團隊群眾性戰法創新傳來捷報:多項研究成果和分析資料進入實戰方案,為指揮員研判和決策提供了可靠支撐。這是她注重發揮團隊“聚合效應”結出的累累碩果。
“嚴”,是喬莎莎團隊第一位的標準。報告中每個資料必須嚴格論證有出處,態勢圖上每個隊標隊號必須精準規範,材料中每個標點符號都必須準確無誤……正是在這種近乎“苛刻”的要求下,團隊成員不斷突破自我,人才梯隊拔節成長。
一次,該部工程師傅磊根據喬莎莎的要求,擬製了一份火力打擊方案。當他信心滿滿遞到喬莎莎案頭,沒想到被退了回來要求重新論證。看著喬莎莎在文稿上畫的圈圈點點,傅磊剛開始有些不情願,認為以目前掌握的資料沒法再細化。
“打仗的事來不得半點湊合,過得去哪行?必須過得硬!”喬莎莎嚴肅批評了他。事後,她又協調戰區軍種提供資料素材,給傅磊指明修改方向。最終,經過精心修訂的方案,得到了戰區機關的高度肯定。
英雄不問出身。喬莎莎選人用人不看資歷、不看頭銜,看中的只是隊員有沒有創新想法、能不能吃苦肯幹。工程師何彪特別愛鑽牛角尖,對領導安排的工作,經常糾結“邏輯是否正確”。一來二去,團隊很多人對他產生了看法,何彪也因“不合群”,漸漸滋生了“向後轉”的想法。
喬莎莎卻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他講道理,手把手帶他研究作戰課題,雖然常被何彪氣得幾天不想說話,但從來沒想過放棄他。何彪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發揮專業特長,成了團隊作戰模擬“大拿”。“她身上有股‘魔力’,把我帶進了團隊,讓我愛上了作戰。”何彪感激地說。
“為打勝仗帶出更多會打仗的人。”這是喬莎莎帶隊育人的初衷和心願。她堅信,在逐夢強軍、奔向一流的新時代,每個人的青春都有無限可能。近年來,她以密集的課題任務為“磨刀石”,領著團隊在幹中學、在學中幹,培養了一批研究打仗的“活字典”“專門家”,24人成長為本專業領域核心骨幹,5人入選戰區骨幹人才庫。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丹羊 通訊員:姜博西、王月中
圖/解放軍報記者欒鋮 攝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