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郭永懷星”。
郭永懷,1909年4月生於山東威海榮成市,是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1938年,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了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在3000多名參考者中,力學專業原本只招一名。考試結果公佈,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以相同的最高分數同時被錄取。1940年,郭永懷一行赴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次年,郭永懷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錢學森一起師從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
1945年,郭永懷受聘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對跨聲速理論與黏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突破“聲障”實現超音速飛行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也因此在國際學術界聲名鵲起,成為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院的三個著名攻關課題主持人之一。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訊息傳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懷激動萬分,恨不得立馬就飛回祖國母親的懷抱。1955年7月,郭永懷被聘為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受聘時他就明確表示:“我來貴校是暫時的,將來在適當的時候就離開”,“中國是我的祖國,想走的時候就要走”。
1956年國慶前夕,郭永懷攜妻女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郭永懷回國後受到熱烈歡迎。他長期主持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工作,與錢偉長一起創辦了清華大學力學研究班。
1960年3月的一天,錢三強找到郭永懷,請他參加國家的一項絕密任務。從此,郭永懷和中國原子彈聯絡到了一起。之後,郭永懷正式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
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郭永懷一方面為科研人員傳授爆炸力學和彈頭設計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致力於結構強度、振動和衝擊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相關實驗室,組織開展一系列前期試驗。
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採用上,郭永懷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瀑法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此後,我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一直沿用這一方案。
1963年,核武器研製的技術骨幹人員陸續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那裡氣象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溫度零下40多攝氏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50多歲的郭永懷經常和其他科研人員一起喝鹼水、住帳篷、睡鐵床。
在此期間,郭永懷同時參與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製。由於長期從事絕密工作,和家人聚少離多,郭永懷年幼的女兒過生日時向他要禮物,他只好滿懷歉意地指著天上的星星說,以後天上會多一顆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禮物。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懷帶著第二代導彈核武器的一份絕密資料,匆匆乘飛機從青海基地趕往北京,飛機不幸墜毀。找到遺體時,在場的人失聲痛哭:郭永懷與警衛員小牟緊緊地抱在一起,費了很大力氣將他們分開後,那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就夾在兩人中間,資料資料完好無損。
郭永懷犧牲22天后,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成功試爆,氫彈的武器化得以實現。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表彰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郭永懷是被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的烈士。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