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地球雜誌”
總有一些美景,
是需要你跋山涉水,
歷經艱苦才能夠欣賞得到的,
或許只有來之不易的美才顯得更加珍貴。
“傲嬌”的冰川湖
在我國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區的高寒深處,隱藏著這樣一群湖泊,它們三面環山,與世隔絕,卻景色優美;它們雖沒有我國太湖之濱、西子湖畔那樣桃紅柳綠的風情和如錦如織的俊俏,也沒有青海湖和納木錯那般浩渺湛藍的廣闊水域,然而居高臨下、純淨無瑕;在地球環境飽受人類影響的今天,這群湖泊卻仍然如“世外桃源”般隱匿於高山之間,仿若仙境,煙波縹緲。這些抑或翠綠、抑或邃藍的瑰麗湖泊便是今天的主角——冰川湖。
攝影:奚和平
因其“天賦異稟”,著實有“傲嬌”的資本,想要一睹其芳容,並不是“說走就走的旅遊”那麼簡單,沒有好的身體素質、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堅韌的毅力是絕對不行的。
那麼大自然是怎樣修得十八般武藝,造就了今天冰川湖泊“鬼斧神工”般的存在呢?冰川湖,顧名思義,與冰川活動密切相關。在我國眾多的湖泊型別中,冰川湖主要是指冰川活動與氣候變化等共同作用形成的湖泊,其中冰川及冰川活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冰川主要分佈在地球的南北兩極和中、低緯度的高山地區,一般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大陸冰川又稱冰蓋冰川,主要分佈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山嶽冰川則分佈在各個大陸的高海拔山區。我國的冰川都屬於山嶽冰川,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和天山等地區。
山嶽冰川
山嶽冰川是高寒地區降雪經過粒雪化,在不斷加厚雪層的重壓下或融化、滲浸、再凍結作用下密實變質成為冰川冰,達到一定厚度並能在重力作用下緩慢流動的自然冰體。
圖片改自:Thompson and Turk
山嶽冰川可以分為積累區與消融區兩大部分,其分界線稱為平衡線。平衡線以上部分為冰川積累區,也是整個冰川的補給區,年積累量大於年消融量;平衡線以下年積累量小於年消融量,為冰川的消融區,以融化為主。冰川受重力作用,沿著山谷向下流動,一般而言,隨著高度的降低,消融增強,冰川的流速也逐漸減弱,最後無力前進而停頓下來,停頓處即為冰川的末端,也稱為冰舌。
圖片改自:Thompson and Turk
根據米蘭科維奇理論,由於地球軌道引數的週期性變化和到達地球大氣圈頂部太陽輻射能量配置的週期性改變,地球的氣候呈現冰期—間冰期的旋迴,簡單地說就是一段時間冷一段時間暖。在距我們最近的一次冷期(末次冰期),特別是末次冰盛期(距今2萬年左右),溫度比現在低10℃左右,我國山嶽冰川發育的面積非常大,山嶽冰川在形成和運動的過程中,對山體和山谷產生一系列侵蝕和堆積作用。我們現處的全新世(1萬年以來)是間冰期,溫度上升,山嶽冰川后退,形成了一系列的冰川遺蹟,冰川湖就是這種冰川遺蹟之一。
上圖:冰期時地貌
下圖:間冰期冰川后退地貌
圖片改自:Trenhaile
冰川雖是固體,但卻與河流一樣,沿著山谷向下流動。由於其體量巨大,冰川的力量也巨大,所過之處,能在其底部挖出凹坑,能將兩側山崖削平。山嶽冰川靠“削、挖、堆、堵”,能在山地環境塑造各種各樣的湖泊。因而,我國的冰川湖按其塑造作用可分為三種:冰斗湖、冰蝕湖(侵蝕成因)和冰川堰塞湖(堆積為主成因)。
四川丹巴葫蘆海
冰斗湖
從天空降落的雪和從山坡上滑下的雪,容易在冰雪平衡線附近地形低窪的地方聚集起來,聚積在窪地裡的雪,經過一系列過程變成淺藍色的冰川冰。
巨厚的冰川冰在本身壓力和重力的聯合作用下發生塑性流動,同時對積雪窪地及其邊緣有巨大的刨蝕作用,它像木匠的刨子和銼刀那樣不斷地工作,原來的積雪窪地逐漸被侵蝕成呈圍椅狀、底平、下凹的巖盆形態,三面是陡峻的巖壁,向下坡的一面有一個開口,開口處常有一個高起的反向巖坎,這種地形叫作冰斗。
冰斗大多發育在雪線附近的高程上。冰川越過冰斗出口,蜿蜒而下,形成長短不一的冰舌。當冰川消失之後,這樣的古冰斗就會積水形成冰斗湖。
四川稻城俄絨措(牛奶海)
高山上常常可以見到成串的冰斗湖,它們有規則地分佈在不同高度上,默默記錄著古冰川的分佈和雪線曾經的位置。
冰蝕窪地湖和冰川堰塞湖
冰川越過冰斗出口,蜿蜒而下向山谷低處流動,形成冰川穀和長短不一的冰舌。冰川流動時,它就像一個大大的“吸盤”,在重力作用下,對山谷的側面和底部進行徹底的“掃蕩”,透過“拔蝕”和“磨蝕”作用,對山谷的基岩形成機械的侵蝕,並形成冰蝕窪地;在其運動的過程中,冰川裹挾著大大小小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從粒徑細小的黏粒到體積巨大、重量過萬噸的漂礫“無一倖免”)不斷向下輸送,當氣候變化,冰川活動停止甚至完全消融後,這些“攜帶物”在冰川兩側和末端停積,形成側磧壟和終磧壟,這些特有的地貌,在千萬年的風沙中屹立,作為冰川曾經存在的證據,向後人昭示著當年冰川運動的“雄風”。
當冰川后退時,冰蝕窪地積水可形成冰蝕窪地湖,如四川勒西措和西藏拉姆拉錯;
古冰川切割出的冰川穀,如果受各種原因被堰塞——比如塌方、滑坡,或者冰川自身攜帶的碎屑形成側磧壟和終磧壟,阻塞冰川融水而形成的湖泊形成冰川堰塞湖。
比如著名的西藏昌都然烏湖和林芝巴松措就是由於塌方和滑坡阻塞冰川穀而形成;新疆喀納斯湖則是由終磧壟堰塞河谷而形成。
此外,新疆天山天池的形成原因有古冰蝕-終磧壟堰塞湖和山崩、滑坡堰塞湖兩種觀點,但其肯定是冰川成因的湖泊。
我國大部分冰川穀中存在冰蝕窪地湖,而且現代冰川的前端往往由於塌方、滑坡和終磧壟的阻擋形成面積或大或小的冰川堰塞湖。我國面積最大的冰川堰塞湖是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新路海,是在末次冰盛期之後,由雀兒山冰川后退形成的終磧壟阻塞冰川融水而形成。
四川甘孜新路海
一起珍惜這份“傲嬌”
世界上似乎從來都沒有所謂的“一蹴而就”,人生如此,大自然也如此,我們眼中的美景往往都是千錘百煉,得來不易的。對於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應該心懷感恩,應該倍加珍惜。幸運的是,歷經滄桑之後,在自然環境飽受破壞的今天我們依然能欣賞到冰川湖泊的美景;不幸的是,在全球變暖的當下,冰川湖也面臨著威脅。由於全球變暖,從趨勢上看,短期內冰川退縮將使河流水量呈增加態勢,但亦會加大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或河段的不穩定性,同時也增加了一些冰川湖決口的危險。而隨著冰川的持續退縮,冰川融水將銳減,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特別是中小支流,將會面臨逐漸乾涸的威脅。因此,我國山嶽的冰川的融化對於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也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關注。
由於冰川湖泊位於高山地區,匯入的河流非常少,水系簡單,而且遠離人類居住地,受人為影響較小,因此冰川地貌和湖底沉積物直接受控於氣候環境的變化。因而,科學家透過研究這些湖泊的沉積物,透過各種環境替代指標,結合遙感影像和冰川地貌演化歷史,還原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環境變化,為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水資源利用和氣候變化預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