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山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南部,是駐馬店市下轄的一個縣。確山縣地處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兩山餘脈,東眺黃淮平原,歷史上被譽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2020年2月26日,確山縣退出貧困縣,正式脫貧摘帽。
“昔在朗陵東,學禪白眉空。大地了鏡徹,迴旋寄輪風”。自古以來,眾多名師大家行經確山,在這片土地上把酒吟詠,題詩留墨,其中包括唐代大詩人李白。
詩仙筆下的朗陵就在今天的確山縣內。確山縣境內老樂山最高海拔813米。每逢冷熱氣流在山中交匯,林間的水汽隨風騰起,在山頂形成濃重雲霧,宛如滄海翻卷,白浪千層。
早在新石器時代,確山先民已透過觀察山頂雲霧的形狀,預測天氣的變化安排耕種、漁獵與蠶桑等農事活動。
歷史
如果說老樂山是確山縣的父親山,臻頭河就是家鄉的母親河。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臻頭河流域繁衍生息,刀耕火種,開啟了確山農業文明的序幕。確山地名的由來與自然山水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漢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今天的確山境內始置縣,因古縣城與朗陵山(今馬尾山)分別位於臻頭河兩岸,遙遙相望,故取縣名為朗陵。
然而,從三國至南北朝時期近四個世紀的大分裂,使朗陵古城多次遭到戰火洗劫。
兩千多年過去了,朗陵古城遺址至今依稀可辨。隋唐時期,當地官府以境內最高峰大朗山(今老樂山)為名,置朗山縣。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2年,因避宋聖祖趙玄朗名諱,遂以縣城南部的確山為名,更名為確山縣。這一地名沿用至今。
老樂山與臻頭河作為確山農耕文明的源頭,凝聚了古今人文風物的山水地標,已成為雀山尋古感懷,追昔撫今的覽勝之地。
紅色
“竹溝在中原的戰略地位非同一般,竹溝就是我們在中原的依託。”被周恩來視為中原戰略要地的竹溝就是今天的確山縣竹溝鎮。
1934年秋天,中央紅軍踏上長征之路。豫南地區黨組織突破國民黨的重重圍困,在白區堅持了長達三年的遊擊鬥爭,建立起以竹溝為中心的桐柏山區遊擊根據地。
1938年2月,受中共中央的委派,時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長的彭雪楓來到了竹溝。
藉助當地深厚的群眾基礎,彭雪楓積極組建抗日武裝,擴大地方黨組織的力量為新四軍籌集補給,培養軍政幹部,並主持創辦了拂曉劇團與《拂曉報》。
以文化宣傳作為戰鬥的號角,激勵部隊計程車氣,喚起人民的抵抗意志。竹溝作為中國共產黨建立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戰略要地,被譽為“小延安”。
同年9月,彭雪楓率部從竹溝誓師東征。在東征途中,他以竹溝軍政教導大隊為骨幹,組建了隨營學校。
如今這所軍校的名稱是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而這隻東征的勁旅,日後成為威震蘇北的新四軍第四師。
繼彭雪楓之後,中共豫鄂邊區省委軍事部長李先念於1939年1月率領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大隊從竹溝啟程南下,之後我建立了中國抗戰史上著名的新四軍第五師。
1939年初,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進駐竹溝,在這間辦公室他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並完成了著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援下,確山縣政府以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為基礎,建立起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了館名。
小延安街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和彭雪楓誓師東征的古城樓等建築都已恢復原貌,呈現出豫南古民居群落的鮮明風格。
回眸往昔,矚目今朝,一曲代代傳唱的《竹溝頌》,將這座山區小鎮風起雲湧的崢嶸歲月,凝聚成一首永不磨滅的紅色史詩。
民俗
中秋之夜,一場蔚為壯觀的藝術表演,在老樂山腳下拉開序幕。巨大的花棚之下,藝人們輪番擊打手中的花棒,將熔化的鐵水潑灑向半空,瞬間化作無數閃爍的鐵花,如同萬點繁星照亮夜空。
熾熱的鐵花引燃花棚頂端的鞭炮和煙花,聲震四方、焰火橫空,渲染出火樹銀花的中秋夜色。
打鐵花需要搭建高達十米的花棚,表演者少則數名,多則數十名。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形成一支配合默契的表演團隊。
相傳,確山鐵花表演起源於北宋時期。當時幾位鐵匠正在鑄造一口大鐘,一群烏鴉在頭頂聒噪不止。
一位鐵匠隨手向空中潑灑出一勺熔化的鐵水驅趕烏鴉。鐵水在半空中飛濺出光亮耀眼的鐵花,讓鐵匠們感到妙趣橫生。從那時起,確山的鐵匠開始打鐵花表演。
為了增加打鐵花的氣勢,鐵匠們在花盆頂上安放了鞭炮和煙花,引入舞龍表演,形成了確山獨有的飛龍穿花。
確山鐵花因鐵而興。西漢初年,朝廷為增加冶鐵產量,在眾多郡縣設立了官方冶鐵基地、鐵官,其中包括今天的確山。
明清時期,每逢正月十五,確山鐵匠都會組織鐵花表演,既為娛樂鄉親也為展示鐵工手藝,期盼能在新的一年興旺發達。
進入新世紀以來,確山鐵花表演隊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並多次進京表演鐵花藝術。
2017年,確山鐵花登上了央視舞臺。用火焰和鋼鐵熔鍊而成的家鄉藝術,向全國觀眾奉獻出一場奔放高亢的視覺盛宴。
新世紀的確山鐵花,在鄉民的呵護之下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英烈
楊靖宇將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日英烈。“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他在兵力和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艱苦條件下,率領抗日武裝在東北的冰天雪地之中,堅持了近十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確山是楊靖宇的故鄉。1905年2月,楊靖宇出生在確山李灣村一戶農家,本名馬尚德。
楊靖宇五歲喪父,家境清貧。母親雖然不識字,卻能娓娓道來地講述岳飛和楊家將的故事。
童年的母訓使他養成了正直重義、好打抱不平的性格。在開封求學期間,楊靖宇接觸到共產主義理論,積極投身於革命運動之中。
1925年,受上級黨組織委派,楊靖宇回到確山家鄉組建農民協會,將當地農民自發組成的民間自衛團體紅槍會改造成一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
北伐戰爭時期,楊靖宇遵照周恩來的指示,於1927年4月4日率領數萬農軍舉行了確山暴動,建立起中國最早的縣級農工革命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
“七七事變”爆發後,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的楊靖宇,積極向日軍發起進攻,將日軍大量兵力牽制在東北地區,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場,一次次給侵華日軍造成沉重打擊。
1940年2月,楊靖宇的部隊遭到日軍圍困,身邊的戰士先後犧牲。楊靖宇糧食斷絕,但仍然以鋼鐵般的毅力轉戰在深山老林之中,孤身一人與敵人進行殊死的周旋。
1940年2月23日,由於叛徒告密,楊靖宇不幸被日偽軍包圍,壯烈殉國。
為表達對烈士的懷念,確山當地縣政府將楊靖宇少年時代就讀的小學命名為靖宇小學。修復了楊靖宇故居,建立起楊靖宇烈士紀念館。
一代英烈,千古流芳。楊靖宇這個名字今天已經成為確山一座精神地標。
美食&物產
確山涼粉的味道是縈繞在唇齒之間的鄉情。一碗確山涼粉,再澆上濃稠的麻醬汁,清淡之中透著醇厚的濃香。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河南本地鄉土志已有對確山涼粉的詳細記載。“豫中驛城之南,有一地盛產豌豆之涼粉,色若琥珀,口感爽滑,彈性適中,食之有清熱、祛火、涼血之功效。”
製作涼粉是個功夫活,豌豆需要浸泡一日,然後磨成粉漿。粉漿在熬煮之前需要發酵,少則一天一夜,多則一個星期。
發酵好的粉漿下鍋煮沸後用小火慢熬一個小時。使用木柴和秸稈燒火,這樣煮出來的粉漿豆香醇濃,不會帶有煤火氣。
在熬煮過程中不斷攪拌粉漿,攪拌得越仔細,做出的涼粉月爽滑細膩,富有彈性。手拎不斷,筷夾不碎,透著沁人心脾的清涼。
在確山,無論是款待外地來客還是迎接遊子還鄉,一碗涼粉是必備的佳餚。即使在新年的盛宴上,也一定會有一盤涼粉佐餐,讓家鄉的味道相伴辭舊迎新。
確山的山與水孕育了一方水土的甘美之味。每年10月是瓦崗鎮收穫紅薯的日子。
瓦崗紅薯含糖量高,口感甘甜,綿軟香糯。蒸、煮、煎、烤等多種食用方式,能夠滿足每一位食客的嗜好。除了直接食用,瓦崗紅薯還能加工成紅薯粉或紅薯乾等食材。
2016年,確山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確認為“國家紅薯種植綜合標準化示範區”。出自確山的鄉間土產走向了全國各地的餐桌。隨著越來越多的訪客來到確山,確山涼粉和瓦崗紅薯也漸漸被外地所熟知。
鄉土之味的凝聚與發散所呈現出的正是一方鄉民與土地的伴生,充溢著春播秋收、寒暑交替的歲月流徙與鄉愁眷戀。
產業
改革開放初期,確山人走出家門前往外地樂器廠務工。經過四十多年的積聚,全國已有近三千名確山籍琴匠。
確山人為了製造優質的樂器,先後多次赴義大利學習最後成品反向打入義大利市場年產3萬多把小提琴,佔全中國小提琴產量40%。
如今,確山已形成提琴產業園和竹溝兩大生產基地,製造的提琴大多出口海外。
古城朗陵,紅色確山,這座河南革命的搖籃,伴隨著新世紀的風雲際會,擺脫了貧困,邁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