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量子科技炙手可熱。
從量子光學到量子資訊,再到用量子技術發現量子世界的美妙之處。“邂逅量子世界之美”,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如是形容他的科研生涯,他的一生也折射著中國量子科技的發展程序。
什麼是量子?量子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郭光燦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詮釋了他對量子的理解:“我從合肥來到北京,基本上是要麼坐高鐵要麼坐飛機。但從量子的角度,它既坐高鐵又坐飛機,雖然難以想象一個客體會走兩條不同的路,但這恰恰就是它的特點之一——不確定性。”
如此奇妙的量子世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則是鮮有人知。而從國外做訪問學者歸來的郭光燦敏銳地意識到,量子資訊,這個新興的學科,是一個極富有生命力的嶄新發展方向,是中國可能在國際學術界佔據一席之地的大好機遇。
“國內沒有人支援,是因為大家都不瞭解,我就想辦法讓大家知道它的重要性。”於是,郭光燦寫了一批科普作品,連續發表五篇論文在學術界擴大影響。“尤其高校的老師,第一次看量子資訊就是從這裡,他們後來說每一篇都影印了去學習。”
這樣做還遠遠不夠。1998年,郭光燦開始組織量子資訊香山科學會議,“為了提高會議的整體水平,我想邀請一位大人物來主持這個會議。”
郭光燦給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寫了一封信,“當時我還挺天真,想找全國最牛的科學家,就大膽地邀請錢老做香山科學會議的主席。”讓郭光燦驚喜的是,錢學森很快回了信。在信中,錢學森說,“我很同意您說的我國應統一組織全國力量攻克量子資訊系統的技術問題。”同時,就如何組織全國力量,錢學森還以“兩彈一星”的經驗,在回信中表達了他的意見。遺憾的是,因身體原因,錢學森婉拒了做香山科學會議主席一事。
雖然沒能成功,但錢學森的回信以及他對於量子資訊研究的態度,都讓郭光燦倍感振奮,也激勵著他往後的研究。隨後,郭光燦找到同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的王大珩院士,“他欣然同意,說中國人必須在量子資訊領域有自己的聲音。”
在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援下,量子資訊香山科學會議成功舉辦,郭光燦也透過主題報告,讓更多人知道了量子資訊這個領域。
有了人才資源的支撐,經費是科研攻關面臨的又一個最現實的難題。為此,郭光燦想盡了辦法。1997年,中國製定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開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重點基礎研究。郭光燦瞅準了機會,他認為,量子計算、量子密碼都是國家需要的,肯定有很大希望得到資助。
然而一連三年,他把材料交上去後,卻杳無音訊。郭光燦沒有灰心,第四年,他繼續向國家提交材料,終於拿到了兩千五百萬的專案經費。
這個專案是我國量子資訊領域的第一個“973計劃”專案。藉助這個專案,他把國內這個領域的主要隊伍都攏了起來——十幾家參與單位,五十多位骨幹研究人員。這支隊伍成為日後中國量子資訊科研力量的一支重要班底。
“土著”偏多——這是郭光燦的實驗室隊伍的一大特點,大多成員都是從學生時期就一直跟著他的中國科技大學“土著”。相比其它實驗室引進人才的策略,郭光燦憑藉自己獨到的眼光,培養出了一支富有創新開拓精神和衝擊國際科研前沿能力的學術隊伍。
“有些人覺得只有引進的人才才是人才,國內的不是。我想證明這點:我們自己能培養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郭光燦說。
當量子資訊走進尋常百姓家,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郭光燦介紹說,拿量子計算機來說,其算力能夠超越現在電子計算機或者超算中心的算力,將會改變某個產業的生產力,從而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比如製藥行業,制新藥要在計算機上模擬藥的配方,判斷相應的分子、離子如何組合藥效最好。如果藥的體量大,需要模擬實驗的時間是非常大的。”如果用量子計算機來做,就可以大大提高製造新藥的速度,這樣一來,產業效益就高了,將會帶動更多新藥的研製。
“1-5分鐘看完10萬字的書”“翻得越快,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近些年,有關量子波動速讀的產品在網上熱傳,所謂的量子產品在市面上愈加火爆。“這些都是商業炒作,千萬不要上當!”郭光燦解釋道,量子資訊目前還沒有走到生活當中的產品。可以肯定的是,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量子技術的實際應用應該是量子保密通訊,主要應用於安全部門和一些工業行業,老百姓家裡是沒有的。
多年來,郭光燦帶領著他的團隊,在量子資訊領域深耕細作,開拓創新,在量子計算、量子保密通訊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國際一流水平的原始創新科研成果。近日,郭光燦團隊在量子儲存及量子網路研究中取得原創性進展,該成果於7月1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據瞭解,這是一份光子回波方面的創新,申請了“無噪聲光子回波”的發明專利,能夠用於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量子儲存方案。
“搞科研要有一種精神,為國家做出實際貢獻,哪怕別人不支援,你可以坐冷板凳,但是不能放棄,這是作為科學家的擔當、責任。”郭光燦感慨道。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