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急事向毛主席彙報!”
1951年2月21日,彭德懷從朝鮮戰場匆匆飛回北京,馬不停蹄趕往靜明園面見毛主席。
到達毛主席住處時,已是中午1點,毛主席正在午睡,彭德懷顧不上那麼多了,他推開聞訊勸阻的秘書和警衛,留下了上面那句話,就徑直闖進了毛主席的臥房……
眾所周知,彭德懷元帥是出了名的急脾氣,性格直來直去,眼睛裡不揉沙子,一旦發起火來,哪怕對師長軍長這些統率千軍萬馬的高階指揮員也照訓不誤。
但他始終對毛主席敬佩有加,心裡一直充滿尊敬,從未有過這樣不顧毛主席午休、直闖臥室的情況。
朝鮮戰場,究竟發生了什麼,讓身經百戰的彭德懷如此失態?
接下來,讓我們將視線轉向炮火紛飛的朝鮮戰場,探尋一下事情原委吧。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分界,蘇軍在北、美軍在南,分別接受駐朝日軍的投降。
不久之後,在朝鮮半島上,以此為界,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先後成立。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了。
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的攻勢異常順利,僅用2個月就佔領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土地,韓美聯軍被壓縮在釜山一線。
正當金日成要加把勁,把敵人一鼓作氣趕下海的時候,麥克阿瑟在仁川率軍登陸,反攻漢城,戰局形勢急轉直下,腹背受敵的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很快撤退到三八線以北。
美軍乘勝進攻,跨過三八線迅速北進。無力反抗的金日成急忙派遣特使前往莫斯科和北京,請求出兵援助。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麥克阿瑟,認定剛誕生的新中國不敢與美國對抗,無視我國嚴正警告,悍然將戰火延伸至鴨綠江,甚至對我國丹東地區進行狂轟濫炸,造成大量民眾死傷。
面對美國的囂張挑釁,蘇聯沉默了,中國又該何去何從呢?
這時的新中國,剛剛結束國內戰爭,社會秩序尚未恢復,人民生活百廢待興,工業基礎近乎空白,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而當時的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利用軍火貿易賺取了豐厚利潤,經濟實力雄厚,工業體系完善,具有強大的軍事物資生產動員力,只要一聲令下,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大炮坦克、各種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
另外,美軍也在二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現代戰爭經驗,海陸空三軍完備,武器裝備、軍事素質、作戰經驗堪稱世界一流。
而我軍剛擺脫“小米加步槍”的窘況,陸軍裝備五花八門,缺乏重型武器和大口徑火炮,不僅沒有配備坦克,甚至1個軍的火炮數量還沒有美軍的一半多;
人民空軍成立不到1年,飛行員單飛時間僅數十小時,與美軍飛行員動輒幾百上千的飛行時數相比,相當於剛學會走路。
更不要說,蔣介石還在臺灣伺機反攻大陸,國內土匪特務活動頻繁,西藏和一些沿海島嶼尚未解放。
新中國面臨的內憂外患,讓毛主席和中央領導人不得不慎重思考。中共中央多次召開會議研究,但都沒能拿出一個統一的意見。
那段日子,毛主席也陷入深深思考,好幾天都夜不能寐,甚至連鬍子也顧不上刮。這樣的艱難抉擇,在毛主席一生也是少見的。
最終,深思熟慮的毛主席作出“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的結論,以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下定決心“出兵朝鮮”。
1950年10月2日,毛主席在會議上指出,如果對朝鮮戰場置之不理,美國就會把朝鮮、臺灣、越南,變成“三把尖刀”,插在新中國身上;一旦天下有變,美國可以從三個方面進攻,那時我們就被動了。
毛主席的這番話,統一了中央領導多數人的思想,形成出兵朝鮮的中央決策。
下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志願軍統帥的人選了。
經過幾天的討論,毛主席一錘定音,親自點名彭德懷元帥率兵出征。
得知訊息後,年過半百的彭德懷毫不猶豫地表示“堅決服從中央的決定”。
經過短暫而緊張的準備,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率領志願軍首批部隊: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揭開了持續3年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序幕。
就在麥克阿瑟叫囂“飲馬鴨綠江”,幻想在感恩節前結束戰爭,承諾士兵回家過聖誕的時候,彭德懷指揮志願軍向美軍發動了進攻。
這時的美軍尚未覺察志願軍入朝,正分兵東西兩線,長驅直入,快速向北進軍。
彭德懷針對美軍輕敵冒進,出其不意予以各個擊破,再集重兵狠狠打擊了美軍王牌“騎兵第一師”,經過十天的連續戰鬥,殲敵1.5萬人,志願軍入朝的第一次戰役勝利結束,在朝鮮戰場牢牢站穩了腳跟。
突入其來的戰事失利,讓美軍亂了陣腳,麥克阿瑟也連忙從日本趕到朝鮮前線坐鎮指揮,重新部署“聯合國軍”和南韓軍隊的攻勢。
出於對中國和志願軍的輕視,麥克阿瑟認為美軍首戰失利僅僅是偶然,現在的志願軍沒有了出其不意的優勢,干預不了戰爭程序,朝鮮戰爭必將在1個月內,也就是聖誕節前結束。
彭德懷針對麥克阿瑟的自大狂妄,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巧用計將美軍引入埋伏圈,接連以優勢兵力重創和圍殲敵人。
同年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結束時,志願軍再次殲敵3.6萬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大部分地區。
入朝作戰取得了輝煌勝利;輝煌背後,志願軍後勤補給嚴重不足的問題也日漸嚴峻。
1951年,作家魏巍從朝鮮戰場回國後,寫下了感動千萬中國人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
書中描寫的場景——松骨峰戰鬥,戰士打光了子彈,冒著敵機投下的燃燒彈與敵人展開肉搏;志願軍戰士在防空洞吃飯時一把炒麵一把雪等感人至深的紀實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志願軍後勤補給不足的情況。
這些志願軍戰士大都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作風頑強,不怕犧牲,但朝鮮戰場的惡劣氣候和脆弱的後勤補給,造成的大量非戰鬥減員,也對戰鬥程序產生了嚴重影響。
最為典型的就是長津湖戰役。
長津湖戰役發生在朝鮮的冬季,長津湖地區海拔超過1000米,人煙稀少,氣候苦寒,夜間溫度常常在零下40℃。
戰鬥打響後,志願軍猛打猛衝,迅速將美軍和多國部隊分割在柳潭裡、新興裡、下碣隅裡、古土裡等地區。
見狀不妙,麥克阿瑟下令各部向興南港撤退。只要到了興南港,美軍就可以從海上從容撤退了。
為了儘可能殲滅敵軍,志願軍60師180團1營2連奉命趕到水門橋打阻擊,遲滯敵人撤退速度,等待大部隊趕來圍殲美軍。
水門橋是敵人的必經之地,2連戰士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堅守戰地,連續2天打敗敵人進攻。
1950年12月9日的早晨,美軍再次試探性地向志願軍陣地發起進攻,但是2連卻靜悄悄的,沒有還擊。
等美軍興高采烈地登上2連陣地,才發現志願軍戰士們已全部被凍成冰雕,但每個人仍堅守在戰鬥崗位上,手握鋼槍保持著瞄準的姿勢。
看著眼前的悲壯場景,美軍也被震撼了,鄭重地將這一幕記在軍史中。
長津湖戰役中,這樣被凍死的連隊遠不止這一支。
這些剛從國內趕到朝鮮戰場的部隊,沒有來得及換上棉衣棉褲就直接奔赴前線。這些衣著單薄的志願軍戰士,在冰天雪地中忍飢挨餓,將擁有飛機大炮掩護,龜縮坦克後射擊的美國兵趕回了三八線。
因此,長津湖戰役被稱為抗美援朝的轉折點,奠定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基礎。
但志願軍後勤補給這一短板,越來越明顯,戰士們吃不上飯、彈藥不足、缺少禦寒衣物以及傷員救治不及時等問題十分突出。
據統計,在東線作戰期間,志願軍因戰鬥受傷的人數約為1.4萬人,而被嚴寒天氣凍傷的人數則超過3萬。
取得兩次戰役勝利的彭德懷,僅修整一週,就趁勢發動了第三次戰役,不僅解放了漢城,還將美軍趕至三七線。接連失敗的麥克阿瑟被撤了職,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接替他指揮多國部隊。
謹慎狡猾的李奇微參加過第三次戰役,精於觀察的他發現志願軍追擊美軍和作戰往往只持續7天左右,然後就要退到後方休整。
李奇微分析認為,戰士攜帶的彈藥和給養有限,補給又跟不上,才導致志願軍這樣奇怪的作戰節奏。
真讓李奇微猜中了,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的確困難重重。
- 首先,志願軍出國作戰,不像解放戰爭期間,有千千萬萬的人民踴躍支前,後勤保障完全依賴國內輸送,朝鮮戰場運輸線長達數百公里,補給十分困難。
- 其次,我軍機械化程度低,依靠有限的汽車、火車運輸效率很低,加上美國空軍利用優勢,對道路狂轟濫炸,運輸線時斷時續,給養運送艱難。
- 再次,朝鮮地勢多山,公路崎嶇蜿蜒,河流橋樑眾多,本來道路條件就不好,在敵人襲擾破壞和路面化凍翻漿、洪水沖毀橋樑道路等情況下,我國運輸部隊在彈坑、泥濘和塌方中跋涉艱難,運送時效很低。
- 最後,國內處於戰後恢復階段,國家經濟困難,各種軍需物資和武器裝備生產能力不足。
因此,儘管後勤運輸部隊冒著敵人飛機轟炸和炮火封鎖,不分白天黑夜向前線運送給養和彈藥,在一些艱險地段甚至用人扛馬馱方式向前運輸,但仍然無法有效解決志願軍戰士缺衣少糧、彈藥不足的問題。
發現志願軍後勤補給的弱點後,李奇微利用美軍機動性強的優勢,下令部隊在志願軍進攻時,主動撤退吸引志願軍追擊,等到第七天左右志願軍的給養彈藥消耗一空,再伺機向志願軍反撲。
美軍按照李奇微的戰術原則,給我軍造成不小的損失。第四次戰役中,志願軍雖然殲敵7.8萬,抵禦了美軍的瘋狂反撲,但自身也傷亡4.2萬,讓彭德懷痛心不已。
砸鍋賣鐵,也要保障志願軍的後勤
看著戰士們缺衣少食,經常在冰天雪地裡餓著肚子打仗,傷員送不下前線、送下來也無法治療等情況,彭德懷焦慮萬分,要求向毛主席當面彙報工作。
請示毛主席批准後,彭德懷匆匆將工作交給副司令員鄧華,趕回了北京。於是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快言快語的彭德懷,一五一十地向毛主席彙報了朝鮮戰場的情況。
毛主席在聽到志願軍“兵員不足、彈藥不足、物資匱乏、糧草不足”時,動情地說,知道志願軍困難,但是沒有想到這樣困難!
毛主席決定,讓解放軍各部輪番到朝鮮戰場作戰,以軍為單位,成建制到朝鮮輪戰。這就解決了志願軍兵力補充的問題。
3天后,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周總理召集軍委各部集中研究志願軍軍需補給和解放軍輪戰等問題。
會上,周總理讓彭德懷介紹了朝鮮戰場部隊遇到的各種困難,希望各部門全力解決志願軍部隊後勤保障問題,不能讓戰士在前線餓著肚子穿著單衣打仗。
這時,有的部門反覆強調國內困難,短時間內難以保障朝鮮戰場。聽到這些,彭德懷再也壓不住心頭火,大手一拍桌子站了起來,怒吼道:“這也困難,那也困難。你們去看看前線戰士吃的是什麼,穿的是什麼,朝鮮戰場甚至比當年的長征還要艱難。戰士們死的、傷的、餓死的、凍死的,這些都是年輕可愛的娃娃呀,難道國內就不能克服困難嗎?”
接著,彭德懷又講述了朝鮮戰場上一個戰士的故事,這位無名戰士在戰鬥中英勇地和美軍拼刺刀,刺刀都已經刺上了敵人的軍服,但是因為吃不飽飯,沒有力氣,捅不進去,結果被敵人打死了。
聽到這裡,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感動了,再也沒有人提困難了,一時間會場鴉雀無聲。這時周總理站起來,含著眼淚說:“砸鍋賣鐵,也要保障志願軍的後勤!”
朝鮮戰場軍情瞬息萬變,彭德懷不能在北京久留。臨行前,周總理對彭德懷說:“你先回去,所有困難我來解決。”
不久,中國抗美援朝總會就趕到朝鮮前線慰問志願軍,回國後立即在全國廣泛宣傳志願軍的英勇事蹟,號召人民參軍、支前,全國人民愛國熱情迅速高漲。
為解決前方將士吃飯問題,東北地區“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忙炒麵”,不到一個月就做好400多萬斤炒麵送至前線,各地也紛紛向朝鮮戰場寄去餅乾、大餅、熟肉、雞蛋等等食物,志願軍給養供給明顯改善。
面對國家經濟困難的情況,中國抗美援朝總會號召全國人民捐款捐物,為志願軍購置坦克飛機大炮等武器裝備。
按照當時物價測算,購買一門炮需9萬元,一架戰鬥機需15萬元,一輛坦克需25萬元。
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各地民眾千方百計踴躍支前,想方設法支援前線。在生活困難的情況下,各界民眾都竭盡所能:
很多工人按月捐出四分之一的收入,直到抗美援朝結束;
農民留下口糧,捐出各種副業收入;
文藝工作者進行義演募捐,學生們也紛紛勤工儉學,捐出自己的每一分零花錢。
年僅28歲的常香玉和丈夫賣掉房子和首飾,捐款4000元。然後在6省巡迴義演將近180場次,將全部收入15.7萬元捐贈一架飛機,有人提議以“香玉劇社號”給捐贈戰機命名。
1953年,凱旋迴國的彭德懷還專門接見常香玉,稱讚她:“誰說女子不如男,常香玉你真不簡單!”
這架“香玉劇社號”戰機現收藏在中國航空博物館,見證著人民誠摯的支前熱情。
除了常香玉,梅蘭芳大師也拿出數年積蓄,捐贈一架飛機。
電視劇《大染坊》苗翰東的原型,山東民族實業家苗海南籌措資金,捐贈了兩架飛機。
愛國企業家王寬誠賣掉香港的地皮,捐贈一架飛機。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將多年珍藏的名貴書畫和妻子的珠寶首飾變賣一空,才湊足一架飛機的費用等等……
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解囊,傾其所有為抗美援朝貢獻力量。
這次捐獻活動,全國捐款達五億多人民幣,可以購買戰鬥機3000多架,大大支援了前線作戰。
在全國人民勒緊腰帶支援下,大量軍需物資、生活給養、武器裝備、棉鞋棉服、醫藥用品等源源不斷送往朝鮮戰場。
物資充足了,下面需要解決的就是運輸保障問題了。
為了應對美軍沒日沒夜地狂轟濫炸,彭德懷抽調兩個鐵道兵師和兩個高炮團入朝,一方面隨時搶修被炸燬鐵路,保障運輸線暢通,另一方面加強重點橋樑、道路的防空力量。
後來,志願軍專門成立了作戰與後勤運輸為一體的後方勤務司令部,彭德懷任命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兼任司令員。
洪學智到任後,根據前期應對美軍轟炸的經驗做法,採取了簡單但行之有效的措施。
- 首先在運輸沿線新設了許多兵站,修建了地下半地下的掩體設施,這樣,汽車和人員在運送途中遇到敵機,可以就近進入掩體隱蔽,減少了車隊和物資的損失。
- 再就是設立了預警哨位。
在運輸線沿途高地,安排哨兵擔任警戒,一旦發現敵機來襲,立即示警。聽到訊號,行軍的部隊就地隱蔽,行駛的汽車熄滅車燈,敵機發現不了目標,只好無功而返。
- 此外,洪學智還從國內調集更多的汽車和司機,參加物資運輸。
這些措施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大大降低了運輸車隊的損毀率,車隊行進里程也增加到每日200公里,志願軍後勤保障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前、後方的共同努力下,志願軍越戰越勇,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發動第五次戰役,殲敵8萬餘人。
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軍司令官
李奇微抓住了志願軍補給上的弱點,發明了磁性戰術對付志願軍,而志願軍也在研究美軍的缺點。
美軍在二戰中身經百戰,兵員戰鬥經驗豐富,武器裝備先進,火力配置豪橫,軍隊指揮官擁有先進的現代戰爭觀念,善於調動陸空諸軍兵種協同作戰,這些優勢保證了美軍強悍的戰鬥力。
那美軍的弱點在哪裡呢?
不久,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找到了答案。
鄧華將軍足智多謀、膽大心細,在解放戰爭中以靈活機動創新戰法著稱,就連毛主席也說鄧華去了朝鮮戰場“我放心”。
1951年6月,鄧華總結了五次戰役的經驗教訓,以及美軍的武器裝備發展和作戰模式,撰寫了《論朝鮮戰爭之持久戰》,認為我軍過去大規模運動戰的模式,已經不適應朝鮮戰爭。對付美軍,陣地戰是最佳打法。
原來,鄧華在戰鬥中發現,美軍裝備先進,火力很猛,機動性強,但是美軍官兵痴迷炮火覆蓋,不願衝擊我軍防禦陣地。
陣地戰中,拼的是雙方的戰鬥意志、戰鬥精神和戰鬥作風,而這些,就是美軍的弱點。
也就是毛主席說的,美軍鋼多氣少,我們鋼少氣多!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志願軍作戰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注重修建地道、戰壕,抵消美軍機動性和擁有坦克移動火力堡壘的優勢;加強縱深防禦,抵消美軍炮火優勢。
隨即,抗美援朝作戰進入第二階段,志願軍全面貫徹了鄧華提出的戰略方針,構築了上千公里的坑道,戰壕、防空洞、交通壕遍佈陣地,抗住了美軍數百萬發炮彈的轟擊,截斷了坦克進攻的道路,在毛主席“零敲牛皮糖”的戰術下,一個連、一個營地消滅美軍。
最終,志願軍透過防禦戰役、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逼迫美軍回到談判桌前。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異國他鄉抗擊侵略。他們視死如歸,赴湯蹈火,一往無前,為了保家衛國奮不顧身,用生命和鮮血鑄就對祖國的忠誠,與世界頭號強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作戰,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蹟。
致敬先烈!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