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在經歷了短暫的和平後,朝鮮半島局勢再次陷入戰爭的邊緣,原本南北對峙的局面由於國際強權勢力的介入而被打破。
當月25日,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在得知南韓李承晚政權可能會率先向北朝鮮發難的訊息後決定先發制人,隨即出兵南下。
毫無準備的南韓軍隊面對來勢洶洶的朝鮮人民軍,竟然沒有絲毫還手之力,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見自己扶持的政權很快就要覆滅,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悍然出兵朝鮮半島。
面對強大的美軍,原本士氣正勝的朝鮮人民軍被全面壓制,在美軍和南韓軍隊的前後夾擊之下,損失極為慘重,不得不向北撤退。
而氣勢囂張的美國人不但將朝鮮人民軍趕回了“三八線”以北,還公然越過鴨綠江,將炮火引向了中朝邊境的中國領土。
中國領導人在經過了仔細分析和再三斟酌後,終於下定了出兵朝鮮的決心。
當時國內有很多人對此決定表示反對,因為中美之間軍事、經濟實力懸殊巨大,但是從事後看,毛澤東的英明決定意義深遠。
一、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下的艱難抉擇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南北兩個政權為了獨得整個半島的控制權而爆發大規模內戰。
然而,先發制人的北朝鮮明顯準備更加充分,一路勢如破竹,將南韓政權趕出了其政治中心漢城。
眼看著自己在朝鮮半島甚至是整個東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受到了挑釁,美國政府決定不能坐視不管。
次日,駐紮在日本國內的美國空軍及海軍部隊向半島出兵,當然它當時還不敢明目張膽地支援李承晚政權,而是找了一個撤退僑民的藉口。
與此同時,為了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登陸臺灣島,美國政府公然派出駐紮在菲律賓的第七艦隊陳兵於臺灣海峽。
隨後,美國又趁中蘇兩國缺席聯合國安理會之機,利用卑劣手段,掩耳盜鈴般通過了關於聯合國成員國必須給予南韓政權以必要援助的決議,同時還汙衊是北朝鮮主動挑起了爭端。
30日,美國派出地面部隊侵入朝鮮國界,並設法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同意其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擴大半島戰事。
自8月27日起,美軍戰機不斷越過中朝邊境“旁若無人”地侵入中國領空,並對中國邊境展開狂轟亂炸。
為了徹底消滅北朝鮮社會主義政權,美國決定進一步擴大戰事,不斷調集重兵,在航母艦隊的拱衛下,於9月中旬從仁川登陸。
在“聯合國軍”的強大攻勢下,朝鮮人民軍士氣銳減,很快就退至三八線以北。
原本是朝鮮半島南北政權之間的內戰,在美軍的強勢干預下變成了國際戰事,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尚屬首次。
對於美國公然侵入我國領空的行為,中國政府曾多次發表嚴正宣告和強烈抗議。
在9月30日的國慶一週年慶祝大會上,周恩來擲地有聲地表示:“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隨後,在與印度駐華大使的會談中,周恩來十分肯定地表示“一旦美軍越過三八線,將半島戰爭擴大,中國政府必定不會坐視不管”。
然而,美國政府卻對周恩來及中國政府的警告不以為然,覺得中國不過是恐嚇而已,而印度大使也不過是個傳聲筒,中方根本不會插手朝鮮戰事,或者說不敢與強大的美軍較量。
在中國政府的再三宣告下,美國政府依舊一意孤行,在美軍的支援下,南韓軍隊於中國國慶當天越過了南北約定的三八線,隨後美軍也不斷向三八線以北進軍,戰火馬上就燒到了中國家門口。
北朝鮮隨時面臨著覆滅的危險,而中國的國家安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在此形勢下,北朝鮮領袖金日成赴北京求援,並致電斯大林,希望中蘇兩國出兵援助。
自南韓軍隊越過三八線後的一段時間內,毛澤東住持了多次會議,與國內高層政要討論關於是否介入朝鮮半島戰事的問題。
10月8日,也就是美軍越過三八線的第二天,毛澤東以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釋出命令,宣佈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這個決定在當時來說是異常艱難的。
首先新中國成立剛剛滿一年,對於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中華大地來說,和平和建設才是首要目標,戰爭的創傷依舊隱隱作痛,剛制定的土改政策還沒有大力實施。
西南各省還盤踞著很多武裝悍匪和國民黨殘餘勢力,他們正盤算著破壞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而海峽對岸的國民黨當局則在美國的暗中支援下蠢蠢欲動。
除此之外,國內政治、經濟等秩序尚不穩定,人民生活還沒安定,民眾對戰爭充滿厭惡和牴觸。
一旦出兵朝鮮,那必定要與強大的美軍碰面,但是剛剛建立的新中國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沒辦法和美國比,這是極為現實的情況。
從經濟上來講,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自1776年建國至1950年已經發展了170多年,工業產業完備、經濟發達。
尤其是經過二戰的重新洗牌,英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嚴重衰退,大發戰爭財的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兩千億美元。
而剛剛成立才一年的中國,因為長時間遭受帝國列強的侵略掠奪,工業建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經濟力量薄弱,國民生產總值只有美國的百分之十幾。
從武器裝備上來講,美國當時已經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現代化軍隊,海陸空軍實力都很強大,還有十幾支航母艦隊,而且還有原子彈的加持。
而中國軍隊剛剛經歷了十幾年的大戰,雖已不是小米加步槍的配置,但是武器裝備與美軍相比還是很落後。
中國空軍和海軍才剛剛開始著手籌備組建,還沒有形成戰鬥力。
中國貿然出兵朝鮮與美軍形成正面對抗,能否打贏?中國國內的經濟形勢能否支援與美軍一戰?一旦介入朝鮮戰事,那中國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這些都是擺在中國領導人面前的現實問題。
雖然早在美國剛剛介入朝鮮戰局時,毛澤東就曾表示“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但是真正做出出兵的決定還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再三斟酌的。
面對很多現實的困難,當時很多高層領導對出兵存在顧慮,主張不出兵或緩出兵。
但是如果不出兵,對美國放任不管,一旦它全面佔領朝鮮半島並扶植親美政權,那中國周邊又多一個強敵,處境將更加危險。
最終,大家統一了認識,認為出兵勢在必行,黨中央最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戰略。
因為敵人打進我們的大門,那我們肯定不能談建設。朝鮮一旦被美帝壓倒,東北地區則無法安定,因為東北地區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美國打到了鴨綠江邊,安定生產必定成為空談。
在毛主席身邊工作多年的胡喬木曾回憶說:毛主席一生有兩件事曾很難下決心,而其中一件就是“抗美援朝”。
但是,就像彭德懷後來說的“歷史程序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志願軍付出了20萬人的巨大犧牲,但是這些犧牲對於這場勝利所取得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來說是值得的,也是寶貴的。
二、抗美援朝意義深遠
第一,透過這場戰爭,將原本已經打到家門口的美國人擊退至三八線以南,保衛了中國領土完整,為新中國建設贏得了和平環境。
作為一名跟隨了毛主席十幾年的衛士長,李銀橋清晰地記得,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簽訂當天,當訊息由朝鮮板門店傳回北京,毛主席顯得十分興奮。
中午吃完飯後,他甚至饒有興趣的在院子裡唱了一段京戲,自從朝鮮半島發生戰事以後,毛主席就一直關注著局勢變化,常常因此而失眠。
在李銀橋看來,這是毛主席近年來最開心的一天。他對身邊的衛士說:“我們可以把身上的軍裝脫了,我脫,你們也脫”。
大家心裡明白,毛主席口中的“脫軍裝”另有深意,那就是這次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後,東北邊境危機暫時解除了,中國政府可以放心進行國內建設了。
在隨後的會議上,毛澤東總結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偉大的,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其中最為重要的意義便是中國軍民與朝鮮人民一道將美帝國主義趕回了三八線以南,守住三八線對於中國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放任美軍繼續向北進軍,那朝鮮人民軍必然不是其對手,到時候肯定會跟從前一樣悉數退至東北境內,一旦朝鮮半島全部落入敵手,那勢必相當於將一顆定時炸彈放在了自家門口。
中國領導人深知美軍一旦越過三八線將對中國產生巨大的危害,除此之外,蘇聯方面也在打自己的如意算盤,因為一旦北朝鮮流亡政權進入中國境內,那蘇聯就可以保護此政權為藉口派兵常駐中國東北。
對中國來說,那無疑是引狼入室,不但國家安全受到美國的威脅,主權也有可能會受到蘇聯的侵害。
中國人民志願軍雖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將美帝國主義打回了三八線,使國家安全得到了保障,既解決了友鄰的燃眉之急,又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而蘇聯也再也沒有了出兵東北的藉口,保障了中國主權不受侵害,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北朝鮮社會主義政權的存在,對中國十分有利,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帝國主義就不會輕易從朝鮮半島進攻中國,歷史也就不會重演。
回想清末民初,政府羸弱無力,帝國主義列強只要隨便在中國沿海架起幾尊大炮,便可以立刻使這麼一個泱泱大國屈服,割地賠款。
第二,這次戰役讓中國軍隊汲取了寶貴的戰鬥經驗,並向現代化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當時的美軍是世界上最強的現代化軍隊,經歷了在朝鮮半島上與美軍的殊死鏖戰,中國軍隊積累了與世界軍事強國交手的寶貴經驗。
在此之前的十幾年時間裡,中國軍隊先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但是始終沒有與美國交過手,也就是說沒有和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交過手。
當時美國派出了陸海空軍及航母編隊,甚至還將原子彈運抵朝鮮半島海域,透過此役,中國軍隊得到了很好的實戰鍛鍊機會,也摸透了美軍的老底。
並且中國軍隊也向現代化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朝鮮戰爭之前,中國軍隊士氣旺盛,憑藉著不怕犧牲的精神勇往直前接連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但是現代化水平著實很低。
解放初期,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很低,生產能力不足,所以中國政府還沒有能力實現軍隊現代化,導致我軍的武器裝備十分落後。
當時蘇聯的軍事工業水平相當高,朝鮮戰事蘇聯沒有直接出兵,而是透過為志願軍提供武器裝備的方式間接參與。
期間,蘇聯為中國軍隊提供了能夠裝備60多個師的現代化武器,由此中國參戰部隊的武器裝備得到了全面提升,也使得我軍的現代化水平提高到另一個高度。
那時候正值中蘇兩國蜜月期,我國利用這一段時間,不斷向蘇聯派出學員,學習其先進的現代化軍事技術。
這些人才歸國後,為中國國防科技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我國逐漸具備了生產現代化武器裝備的能力,從此不再受制於人。
第三,抗美援朝戰爭還極大地提升了全國人民的思想覺悟。
這場勝利為中國軍隊在國內的威信樹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在出兵之前,國內就有人認為一旦此次戰事失利,那國內經濟建設的計劃將完全被打亂,必定會招致中國人民的不滿,因為經歷了數十年的戰亂後,他們迫切希望能夠安居樂業。
經過這次戰爭,人們更覺得和平的環境來之不易,從而將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國家建設和恢復中。
就像毛主席曾經說過的那樣,美帝國主義在朝鮮半島引發的戰爭,對廣大中國人民來說是難得的教育機會,讓大家更加居安思危,珍惜和平。
戰爭激發了人們的熱情,大家踴躍參軍、捐錢捐物支援前方戰事,為恢復經濟貢獻力量,原本要用好幾年才能完成的經濟恢復任務,僅用了不到三年就完成了。
中國人民將對美帝國主義的仇恨全部轉化為了生產力,生產勞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經此一役,中國軍隊重挫不可一世的美軍,極大地提升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後來面對更大的困難時,更有信心去面對和戰勝。
我們連這麼強的美軍都能戰勝,還怕戰勝不了那些困難嗎?
志願軍可歌可泣的戰鬥精神也是留給後輩的巨大精神財富。與強大的美軍相比,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上全面落後,後勤補給也跟不上,但是志願軍憑藉著頑強的鬥志,在戰場上奮勇衝殺,上演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戰鬥故事。
很多故事直到今天仍為人們傳唱,黃繼光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依舊咬牙堅持,一步步爬到了敵軍陣地,用男兒的胸膛擋住了敵人的機槍,掩護了後面的戰友。
在長津湖戰役期間,志願軍戰士為了伏擊美軍,一動不動地趴在雪地裡,有很多戰士被凍死在陣地上,至死都保持著戰鬥姿態。
第四,朝鮮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美國在朝鮮戰敗後放棄了羅斯福與斯大林在二戰結束後的雅爾塔會議上妄圖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款。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中蘇訂立友好同盟關係,蘇聯向中國做出了相關承諾,但其實是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嚇退了美國。
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及中國政府對帝國主義的強硬態度,極大地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1953年7月,中朝代表與聯合國軍代表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
半年後,蘇美英法等大國決定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目的有兩個,其中之一便是討論該如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中國作為主要參戰國和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參加會議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美國卻多次出面阻撓,試圖說服其他國家同意將中國拒之門外。
但是,蘇、英、法三國始終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中國都應該參加會議。
在1955年4月舉行的萬隆會議上,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用真誠的態度,征服了在場的所有亞非國家代表團,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後來中國的基本外交準則。
這兩次會議,在中國外交史上十分重要。
因為意識形態不同等原因,自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政府就一直試圖從外交上孤立中國。
但是萬隆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的表態,使很多亞非國家明確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夙願,使亞非等第三世界國家更加團結。
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確立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中國之所以會受到亞非等第三世界國家的信任和美蘇等大國的刮目相看,都與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勝利息息相關。
三、遠不止勝利這麼簡單
上世紀50年代,在亞非大陸上有很多國家和民族還在遭受著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在中國軍隊於朝鮮戰場上的勝利鼓舞下,這些國家紛紛掀起了反抗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浪潮,一系列亞非國家取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戰結束後,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正式拉開了“冷戰”的序幕,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這讓世界上很多國家感到惶恐不安,不少人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或許正在醞釀。
這次抗美援朝的勝利讓美國人意識到世界上除了有實力相當的蘇聯與之抗衡外,還有另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能夠與之一戰。
美國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考慮冒然發動戰爭所引發的後果。
這有效減緩了美國對外擴張的勢頭,也為國內的社會主義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就是常言說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抗美援朝戰爭將美國人打出了心理陰影,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迅速提高,世界各國對中國都刮目相看,在此情況下,原本想扼殺新政權的帝國主義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有了這次的挫敗,美國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都不敢對中國動武,期間雖然有幾次都揮舞“核大棒”,揚言要用核武器給中國點顏色嚐嚐,但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避免了帝國主義再次發動侵華戰爭。
這次勝利用事實向世界宣告了中國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列強肆意侵略中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