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雙方日前在瑞士舉蘇黎世舉行閉門會談,這次會談正值美中戰略競爭日益激烈、臺海局勢緊張加劇之際,備受關注。
這次會談有三個細節值得關注,釋放出三大訊號。
第一個細節,雙方對這次會談的成效評價都比較高。
這次雙方閉門會談在蘇黎世機場附近的一家酒店舉行,會談持續了6個小時,說明談得很深入。
美國代表沙利文在會談後表示,與楊潔篪會談有成效,有助中美兩國避免衝突。
有美方官員說,這是拜登政府與中國有過的“最深入的對話”, 為避免雙方誤判提供了基礎。
中國外交部在會晤後發表的宣告中說,雙方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國際與地區問題“全面、坦誠、深入交換意見”,會晤具有建設性。
與之相比,3月份的阿拉斯加會談充滿火藥味,雙方在會前的媒體見面中相互指責,劍拔弩張,會後也沒有發表聯合宣告,那次會談可以說是不歡而散。
第二個細節,臺灣問題成為會談的焦點之一。
中美之間仍然存在很多分歧,蘇利文在會談中提到了新疆、香港、南海以及臺灣等問題,中方嚴正要求美方停止利用上述問題干涉中國內政。
尤其是臺灣問題,成為這次會談交鋒的一個焦點。在此次蘇黎世會談前,中方加大了在臺海的戰備巡航,10月1日至4日解放軍派出多達149架次戰機進逼臺灣島。
這些軍事行動不僅針對臺獨,還指向美國,因為美國不斷向臺獨傳遞錯誤訊號。
沙利文在會談結束後接受採訪時稱,他和楊潔篪在臺海問題上進行了“強硬而直接的交流”,他對最近的臺海緊張狀況感到憂慮。
在被問到美軍會否出兵保衛臺灣時,沙利文只強調美國會採取行動,避免這一天的來臨。
拜登日前表示,他已與中方領導人就臺灣問題交流過意見,雙方同意遵守“臺灣協議”,但未細說“臺灣協議”這個新詞具體指的是什麼?這讓民進黨當局很是不安,擔心被美國出賣。
第三個細節,雙方同意就重要問題保持經常性對話和溝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官員在會談後透露,雙方在會談中原則上達成拜登總統與中國領導人在年底之前以影片方式會晤的共識。
對於兩國領導人可能舉行的影片會晤,白宮發言人普薩基表示,“仍在研究會晤的形式、時間、當然還有最後的細節,還有待敲定。”
這次會談釋放出三大訊號:
第一個訊號,中美關係有改善的趨勢,蘇黎世會談可以說是推動中美關係向前的一個新開始。
其實,近期拜登政府逐漸向中國放軟姿態,拜登總統近期作了一些關於中美關係的積極表態,表示無意遏制中國發展,不搞“新冷戰”。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稍早前發表有關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政策的講話中表示,拜登政府尋求與中國對話和“再掛鉤”,而不是脫鉤。
兩國經過九個月的你來我往之後已經清楚了對方的立場和底線,雙方的接觸將會更加現實,少一些挑釁。不過,美方官員也強調,這次會晤不應被視為兩國關係解凍。
第二個訊號,中美關係是一種激烈的競爭關係。
拜登政府上臺後,表示在涉及中國問題上有三種處理方式:對抗、競爭與合作,聲稱要在應該競爭的領域競爭,在可以合作的領域合作,在必須對抗的領域對抗。
今年2月,拜登剛上任不久,他在接受美國媒體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美國不需要與中國“衝突”,但要進行“極為激烈的競爭”。
“競爭”一詞由此進入美國對華關係的敘述中,這被輿論認為是對特朗普時代強硬對華態度的回撥。
沙利文表示,“我們試圖達成的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一個穩定狀態,讓我們能夠激烈競爭,但是可以負責任地管控這個競爭。”
在此次蘇黎世會談上,中方明確表示,反對把中美關係定性為競爭關係,兩國應該專注於可以合作的領域,並且管控分歧,避免陷入衝突。
第三個訊號,中美關係是由實力來塑造的。
美國試圖維持世界霸權,遏制中國崛起,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就對中國進行極限施壓,拜登上臺後也延續了對華強硬路線,但效果很差,非但沒能遏制住中國崛起的勢頭,而且極大地加大了美國的外交和經濟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拜登政府不得不適當調整對華政策,希望緩和中美緊張關係,而這種改變根本上是由中國強大的實力促成的,如果中國不堪一擊,美國勢必要求中國無條件屈服。
最後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拜登上臺以來中美之間幾次重要的交往歷程。
第一次正面接觸是在3月的阿拉斯加,代表中國出席會議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和外交部長王毅。美國的代表則是國務卿布林肯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阿拉斯加會談不僅沒有為中美關係“破冰”,似乎還預示著雙邊關係進入了“冰河世紀”。
三個月後,6月11日,布林肯與楊潔篪通電話,似乎也沒有取得更多進展。
7月底,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訪問天津,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舉行會談。
又過了三個月,9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領導人進行了通話。
這次通話由拜登發起,兩位領導人進行了“廣泛的戰略討論”,既談論了雙方利益相交的話題,也觸及了“利益、價值觀及觀點存在分歧”的領域,雙方同意公開且坦誠地處理這兩類問題。
《紐約時報》稱這通電話“打破美中外交僵局”。
接下來,就是這次蘇黎世會談,雙方都表示,這次持續了六個小時的會晤是建設性和坦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