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節,有很多人選擇不出門看“堵”,宅在家中。此時的你也許正葛優躺著翻看手機,也許已經看膩了綜藝,也厭煩了追劇,這最後兩天法定假期該怎麼打發?不如和我一起感受一下躺在家裡旅遊的方式,在玉中臥遊千山萬水,感受一下“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境界。
“躺平”了遊山玩水,暢神抒懷
張潮在《幽夢影》裡說:“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對於西方人來說,山水是用來征服與挑戰。但對於古人來說,走向山水,是“尋幽探勝”,是帶著一點小心翼翼的欣賞,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修行。
人們從放縱于山水的那一刻起,不僅在遊山玩水,也在塑造山水,成就山水。
“臥遊”,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對古人來說,臥遊,是某種程度的不得已為之,卻造就了一番美學意味。因為古時候的人們,旅遊一趟要搬很多東西,各種鍋碗瓢盆,食物、藥品甚至連虎子,即尿壺都要帶上。二來,路途不便,總會遇到窮山惡水,兇險無比。像徐霞客這樣的老玩家,還遇上三次土匪打劫,身無分文,還被打傷。
於是,古人因地制宜,發明了新的旅遊方式,透過欣賞山水畫來體悟山水,琢磨人生的意趣,探索哲學的況味。
南北朝時宗炳在他的《畫山水序》中記敘了"臥遊"的美好過程:“於是閒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無人之野。峰秀岆,雲林森眇,聖賢暎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餘夫復何為?”
翻譯:我在閒暇之時,摒除一切雜念,撫琴飲酒,鋪展畫卷,獨自欣賞,坐著品讀四方的山水,畫中所描繪的幽遠意境,使我彷彿置身於寂靜山林之中。山巒迭起,雲林繁密且深遠,聖賢的思想輝映著古老的年代,大自然的千萬種旨趣相互融合,陶冶著我的情思,有這樣的藝術享受,我還想再做什麼呢?
這太符合現代人“躺平”的狀態了。宗老爺子就差直接告訴世人:世界那麼大,我只想躺著看看。
古人以"神思"為手段,在精神層面摹擬遊山玩水的真實環境及審美體驗。這和我們現在拿著手機瀏覽旅行圖片及遊記去暢想回憶,行為上並無區別。
穿越現實之限
臥遊還有一項好處,就是跳出四時之限,如我們春節出遊,北方屬於冰天雪地,南方屬於常綠花開,不能感受到一處四時季節變化帶來的自然美感。透過臥遊,不僅可以遊歷風景名勝,亦可遊歷同一名勝的四時變化,感受不同季節之美。
天人合一的觀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由來已久,臥遊便可充分反應這種自然審美觀。不必登泰山的階梯,也不用連夜裹著棉大衣睡在山頂,就能看著名的日出;不必跟著漁船出海,被風浪搖得暈頭暈腦,也能看一船活蹦亂跳的魚。
旅行,對古人來說,也許並非一件草率之事,而是要珍重對待的樂事。
而今天的我們,出去玩來得容易,反而來去匆匆,拍個照就結束了,記不住什麼。有些事,得到了太容易,反而不珍惜。
作家蔣勳曾說:“旅行最重要的不是觀看沿途風景,而是找到內心所愛。”
無論是躺在床上觀玉雕山水,還是翻看手機圖冊,心中一定是懷著對詩和遠方的嚮往。我們愛山水,亦是愛在山水之間的自己。乘興而來,盡興而歸,為自在,為豁達,方為人生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