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趙先剛 朱廣法
抗美援朝戰爭中,制約志願軍作戰的除了武器裝備落後外,後勤補給是另一個重要因素。開戰以後,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憑藉空中優勢,對志願軍運輸補給線肆意破壞,戰爭初期僅有三分之一的物資能運到前線,給志願軍作戰造成嚴重困難。特別是為配合停戰談判,美軍動用遠東空軍80%的力量,從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分三個階段實施了以摧毀朝鮮北部鐵路系統為主要目標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絞殺戰”,妄圖用持續不斷、全面猛烈的大轟炸,切斷志願軍後方補給線。然而令敵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志願軍物資運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度增加,奇蹟般地在朝鮮戰場上建立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解決了作戰物資的補給運輸問題。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感嘆:“共產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那麼,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呢?
敢於“空中拼刺刀”,殺出為我所控的“米格走廊”
在抗美援朝空中戰場上,志願軍空軍不但裝備效能和數量與敵有差距,而且大多數飛行員的飛行訓練時間只有十幾小時到幾十小時,最多不超過100小時,更談不上空戰經驗,但面對具有豐富空戰經驗的一流對手,他們不畏強敵,因敵制變,打一仗進一步,在反“絞殺戰”中擊落敵機123架、擊傷43架,以1.46∶1的敵我損失比迫其將活動空域縮至清川江以南,殺出一條被敵視為險境的“米格走廊”。
在這場實力懸殊的空中較量中,新生的志願軍空軍能夠取得巨大勝績,首先得益於敢於戰勝強敵的勇氣。敢不敢打,有沒有打贏的信心,是面對強敵作戰的首要問題。志願軍空軍飛行員面對強手毫不示弱,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把我軍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那股狠勁、那種拼命精神,運用於朝鮮戰場的空戰中,以大無畏的精神和不怕犧牲的血性膽氣,與敵進行殊死搏鬥,敢於把飛機的效能發揮到極限,在飛機受傷、油料將盡的情況下仍堅持向敵進攻,在空中與敵人“拼刺刀”。“一人拼命,十人難擋”,正是憑著這種不怕死的精神,志願軍空軍首次出征即取得3∶0的戰果,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其次,善於在不斷總結中提高。打仗需要勇氣,但僅憑勇敢精神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善打。志願軍空軍在實戰中不斷地研究對手、總結經驗、提高自己,敵變我變,摸索出適合自身特點的空戰戰術原則和方法,使我戰術水平越打越高,並逐漸發展到由打小機群到打大機群的多機種聯合作戰,而且空戰規模越打越大,被擊落、擊傷的敵機也越來越多,逐步奪取了朝鮮北部地區一定時間、空域的制空權,對美軍的空中優勢造成巨大挑戰和威脅,最終迫使其不得不停止在清川江以北地區活動。最後,透過輪戰全面鍛鍊部隊。入朝作戰之初,志願軍就確立了“逐步前進”“輪番作戰”的方針,即首批參戰部隊取得經驗後,以師為單位,採取以少到多、以老帶新、先打弱敵、再打強敵等辦法,陸續投入作戰。透過輪戰,志願軍空軍在“戰鬥中成長”起來,先後有9個師18個團和2個轟炸機師的部分部隊參戰,既為粉碎“絞殺戰”、掩護交通線作出了貢獻,又使整個空軍部隊得到鍛鍊,執行任務能力大幅提升。這就是為什麼時任美空軍參謀長范登堡驚呼“共產黨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的原因所在。
勇敢加技術是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未來戰爭中特別是面對強大對手時,必須樹立敢於勝利的信心和勇氣,高度重視對手、深入研究對手,切實結合戰場實際,探索適合我軍作戰能力和自身特點的戰略戰術,打“讓對手不適應”的仗。
靈活機動抗空襲,打出令敵生畏的“死亡之谷”
面對敵針對鐵路交通的大規模、集中空襲,志願軍以高炮數量不及敵用於朝鮮戰場飛機總數一半的防空兵力,堅持重點掩護與機動抗擊相結合,共擊落敵機260餘架、擊傷1070餘架,有力地配合了志願軍空軍作戰,沉重地打擊和震懾了敵人。尤其是新成川至高原鐵路沿線,由於高炮部隊火力集中,射擊準確猛烈,被美艦載航空兵稱為“死亡之谷”。
在敵機活動頻繁、保衛目標眾多而我防空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高炮部隊有效地遏制了美軍的空襲活動。一是統一指揮統全域性。反“絞殺戰”時,志願軍高炮部隊的4個野戰師、3個城防團和50個獨立營隸屬分散,要在大範圍內協調一致行動,有效掩護鐵路線,並與空軍搞好協同,需要集中統一的指揮。為此,在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的指揮下,成立了志願軍鐵道兵高射炮兵指揮所,統一部署和指揮高炮部隊作戰,並加強與空軍指揮所的協調。在該指揮所的集中指揮下,便於從反“絞殺戰”鬥爭全域性需要出發,實施統一部署,正確分配任務,合理區分兵力,確保了各高炮部隊形成整體對空作戰能力。二是集中兵力保重點。為有效應對敵“絞殺戰”,志願軍及時調整高炮部隊的任務和部署,按照交通線分佈劃分4個防空區,擔負鐵路沿線對空作戰的同時,採取“集中兵力、重點保衛”的方針,突出敵重點破壞的橋樑、交通樞紐、兵站等重要目標的掩護。特別是為打破敵對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地區的“三角鐵路”的重點封鎖,志願軍將掩護鐵路運輸高炮部隊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配置在該地區,在雷達和探照燈部隊配合下,以集中對集中的原則,僅一個月就擊落敵機38架、擊傷68架,迫敵放棄了對“三角地區”的集中轟炸。三是高度機動打游擊。在我高炮火力集中打擊下,敵不得不改變戰術,在“三角地區”以外尋找火力空白區,實施機動重點突擊,對重要路段採取24小時不間斷地“輪番飽和轟炸”戰術。敵變我變,高炮部隊迅速調整部署,採取“重點保衛、高度機動”的作戰方針,重新劃分防區,擴大掩護範圍,重點保衛鐵路橋樑和車站等重要目標,同時以大量兵力實施高度機動作戰,廣泛開展近戰、夜戰、遊擊作戰,機動靈活地打擊敵機,以極小的消耗取得較大戰果。比如,高炮第513團,在40多天的遊擊作戰中,擊落敵機37架,擊傷152架。另外,高炮部隊利用隱真示假的“誘餌”戰術,透過設定假目標引敵進入伏擊圈,集中火力進行打擊。
資訊化空襲兵器,打擊距離遠、範圍廣、精度高,未來反空襲作戰,必須樹立聯合防空觀,透過聯合指揮機構統一組織籌劃、指揮,並將區域防空與要地防空、火力防空與電子防空相結合,建立多維一體、軍地一體、抗反防一體的防空作戰佈勢。
群策群力搶運輸,建立此斷彼通的交通網路
在特大洪災和敵“絞殺戰”的雙重破壞下,朝鮮北方1200公里鐵路中能通車的僅290公里,特別是“三角地區”4個月內80%的時間不能通車,整個交通處於前後不通、中間半通狀態。但是,我志願軍多法並舉,搶修搶運,逐漸建成以鐵路和公路運輸相結合,從後方基地到一線部隊前後貫通、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網路,解決了物資供應問題。美軍也不得不承認:“儘管實施‘絞殺戰’,共軍地面軍隊的力量仍舊穩步地得到了補充。”
在空軍和高炮部隊的掩護下,志願軍運輸和工程等部隊齊心協力,有效地解決了作戰物資補給的問題。一是加速搶修。整個反“絞殺戰”期間,敵共破壞鐵路19886處次、橋樑1729座次、隧道43座次、給水站148站次。針對敵人的瘋狂破壞,志願軍專門成立搶修指揮所,統籌使用兵力,採取“以機動對機動,以集中對集中”的方針和重點搶修與機動搶修相結合的辦法,發揮廣大將士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吃苦耐勞精神,做到隨炸隨修、隨修隨通。在反“絞殺戰”第三階段時,鐵路各線通車每夜達到68.9%-96%,公路運輸能力提高了70%。敵人無可奈何地承認:“凡是炸斷了的鐵路,很少是在24小時內未能修復的”“共軍搶修部隊填補彈坑的速度可以和……F-80飛行員的轟炸速度匹敵。”二是加緊搶運。修是為了運。志願軍運輸與搶修部隊密切配合,鐵路、公路和漕渡相結合,以“突過一橋即一橋、突過一段即一段”的思想,創造各種方法,保證前線需要。比如,針對橋樑、線路被毀,藉助汽車或水上工具,透過搶渡、搶運、搶裝、搶卸的分段倒運或長途倒運,把不通的橋和能通的路有機地聯絡起來;針對緊急修復的橋樑承重力下降的情況,採取“頂牛過江”,即機車不過橋,對面機車接運,或者用人力將車皮推過江等辦法進行搶運,把大量作戰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反“絞殺戰”開始4個月後,志願軍就解決了前線糧荒問題,並開始有了儲備。三是加強防護。防敵空襲是降低交通運輸損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志願軍運輸部隊依靠群眾智慧,發明了很多管用的防空襲辦法。比如,遍修汽車掩散所,廣佈對空監視哨,發現敵機即鳴槍示警,過往司機聞警便就近分散隱蔽或夜間閉燈行駛,有時還點燃破油桶或破舊衣布,迷惑敵機,保證了汽車運輸安全,“汽車的損失就由開始時的百分之四十,減少到百分之零點幾”。另外,還按照“六防”要求,利用山洞或開掘各種永備洞庫,大量儲備物資,確保供應補給不間斷。
運、修、防三位一體依然是現代後勤保障的基本要求。未來戰爭中,必須加強戰場建設和保障手段建設,充分藉助新技術,在大防空體系下,搞好搶修、搶運,提高物資供應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