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亢流渚
是牆上的老掛鐘把我喚醒的,已經早上八點整了。我慌忙說:“程伯,您咋不叫我呢?”老人在床上已經坐著了,他笑著說:“年輕人,瞌睡大,想叫你多睡一會兒。”
早飯是他兒媳買回的羊肉湯,匆匆吃過,我們便開始投入到整理回憶錄的工作中。
老人先交待我說:“不添油加醋,不虛頭巴腦,咱實打實地記錄真實歷史。”我答應道:“好!”
這時候的老人,好像又變成另外一個人,臉色一下子凝重起來,兩道眉毛簇成兩朵白色的花瓣,雙眼漫上一層透明的光。
老人陷入深深的回憶之中。
“我1905年出生在韓城西關的一個貧苦家庭,童年就飽嘗了心酸和苦難。仇恨和反抗的種子早早就在我幼小的心裡萌芽。”隨著老人緩慢而充滿感情的講述,我的筆在劣質的草紙上沙沙作響,偶爾“滋”的一聲,那是筆頭被紙張上殘留的細麥秸棍兒絆得劃了一下。
老人的故事裡出現了張自安,一個充滿聰明智慧和堅定信仰的人物。“表弟君子,他六歲的時候就住在我家和我一起讀私塾……他十七歲那年,聽說南方有共產黨,是專門替窮人辦事的。俺倆就商量一塊兒去找共產黨,但君子堅持他一個人先去,說等他找到了共產黨就給我捎信……”老人不自覺地把話題拉到了君子身上。他口裡的君子,就是宜陽縣韓城鎮桃村的張自安的乳名。於是,我在老人這裡第一次瞭解到這位年輕的河南省委軍委書記傳奇而短暫的一生。
“君子離開家後,不久就有幸找到了共產黨,學習工作了一段後,於1929年到河南省委工作。他一直惦念著老家,他就向省委要求到洛陽中心縣委視察。我當時在洛陽里仁巷教書,君子和隨同的省委同志就住在我教書的私塾內。經君子和省委同志的介紹,我在北油房內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併成立了咱宜陽縣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老人說張自安長得清俊標緻,辦事雷厲風行。並舉了好多例子。當述說到張自安被叛徒出賣被捕,在開封監牢裡受盡嚴刑拷打、百般折磨的時候。我怎麼也想不到,一個七十九歲的老人竟突然壓抑不住地失聲痛哭起來,那哭聲蒼涼悲壯,像外面的天空一樣清肅冰冷。我默不作聲,我想讓老人壓抑已久的悲痛釋放出來。這段往事在他心裡一直是一塊久未癒合的傷疤,現在突然揭開,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他邊哭邊說:“他比我還小六歲,犧牲那年,他虛歲才剛剛二十四呀!”
我為老人遞過一杯溫白開水,還有一條毛巾。又默默地坐了回來,等老人慢慢平復情緒。在後來的回憶中,當說起王年曾、侯安國、曾兆文、李萍等烈士的時候,老人每次都是潸然淚下,並說:“他們才是英雄,看著身邊的同志一個一個犧牲,永遠離我而去,那感覺真的是生不如死!”又說:“這些年來,只要一想起他們,我心裡就難受,就想大哭一場。這樣,心裡就會好受一點。”
歌唱勝利
宜陽縣的第一個黨支部的第一次會議研究決定:目前最緊要的任務是發展黨員、壯大隊伍。
老人開始講述:“由於省委的同志是外地人,君子雖然有智有勇,但畢竟年輕,所以發展黨員的任務就由我來承擔了。經過認真考慮和慎斟摸底,最終我決定對侯安國、王慶恩、李自榮、王年曾和王慶年同志進行暗中考察。後來經過事實證明,他們心向我黨,對國民黨反動派懷有刻骨仇恨,看到時機成熟,我和君子在1929年陰曆年底介紹他們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終於,黨在白色恐怖的宜陽大地上,點燃起星星之火。我們都堅定信心,知道總有一天,這火會熊熊燃燒起來,會燒燬眼前的舊社會,重新建立一個公平、正義、民主、幸福的新社會。”
“……到1933年春天的時候,我們已發展了200多名黨員。隊伍得到壯大,我們都很高興,熱情高漲、信心滿滿。可就在這時候,黨員侯躍臣突然叛變,把他知道的72個共產黨員的名單交到了鎮長王朝邁手上,王朝邁又把名單上交給“剿匪司令”徐吉生。
情況萬分危機,我立即召開緊急會議,一邊命令把重要檔案和相關材料連夜轉移到桃村北邊兒的破窯裡,一邊通知上了黑名單的同志迅速隱蔽起來。接下來研究對策,決定用“反間計”把王朝邁的鎮長搞掉。他對我們組織的威脅太大了。
徐吉生於1933年陰曆9月25日清早,親自帶領800多人包圍韓城。由於要通知的人員太多,沒有來得及外出隱蔽的王希智、張尊祿、王慶六和兩名進步青年被捕入獄。
為了及早營救被捕的同志,我急忙派王年曾活動候三學等侯姓家族十餘人,他們找到侯躍臣的父親侯忠貴,做通他的工作。侯忠貴拿把切面刀,找到兒子,說,你要敢出庭證明王希智他們是共產黨,你就先殺了咱全家人,咱不能昧著良心害人。無奈之下,侯躍臣只得連夜跑到陝西去了。
王年曾又動員群眾,聯名上告鎮長王朝邁,還找到他的死對頭馮玉林。說王朝邁揚言要除掉他。馮玉林一聽,不由分說,帶領一幫人找到鎮政府,大聲叫罵,看眾怒難犯,王朝邁灰溜溜逃離韓城。
王希智等同志,儘管受盡毒打折磨,但他們沒一個人出賣組織,只堅稱是被鎮長冤枉的。
沒了侯躍臣的指證,也沒有物證,鎮長王朝邁也不知所蹤。再失去認證物證的情況下,他們只得釋放了被捕的同志。”
說到這裡的時候,老人激動高興的神情溢於言表,他突然唱了起來,儘管聲音沙啞,中氣不足,但在我聽來,卻是那樣的入耳入心、慷鏘有力。
反動派你休猖狂
欺壓百姓理不當
來了紅軍共產黨
血債必須用血償
哎嗨呦 哎嗨呦
血債必須用血償
…………
勇於擔責
老人回憶起這樣一段往事,從老人的敘述裡,我感知到他信念堅定、樂觀豁達的另一面——知情重義、勇於擔責。
我的換帖兄弟楊宗藩,是洛寧縣澗口鄉河西人。他自幼練武、習醫,還信奉白水佛教,人特別能幹。他和社會上的三教九流都有交集,反對蔣介石打內戰,擁護我黨的抗日政策。那時,我還在洛陽,公開身份還是教書匠。
經朋友介紹,楊宗藩住在我處。偶然一次,他看到我寫的一首《恨世》詩:
處世英雄艱危多
事情無門奈我何
試問誰無飢餓境
要把鏽鐵磨一磨
他感覺終於遇到了知音,那晚,我們抵足而眠,徹夜長談。他說“不推翻蔣介石,中國就沒有出路。”我說“先打敗小日本才能救中國。”由於志同道合,他提議換帖,我痛快地答應了。他從我這裡讀了毛主席的書,特別贊同“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偉大論斷。因為他四面八方都有很多朋友,於是,我們就商量組建武裝,然後帶領部隊到延安去。
因為他四面八方都有朋友,不久,我們就組建了一支萬人武裝,起名叫“農民抗日自衛軍”。楊宗藩任司令,祁守範任副司令,我任參謀長。官防印璽、標語口號、軍風軍紀都由我制訂。由於開展工作的需要,地下黨員龐尊三和趙遂重隨我一起加入“農民抗日自衛軍”。我們的口號是“組織起來,共同抗日。”“打倒土豪劣紳。”
1937年元月,自衛軍兵分八路向黑峪、欒川、盧氏等地進軍,沿路軍民紛紛歡迎。行至盧氏雙愧樹村一帶,欲渡河到陝北解放區。不料,被國民黨軍和宜、洛、嵩3縣保安團包圍,自衛軍奮戰三個晝夜,終因寡不敵眾而潰敗,楊宗藩戰死。只有趙遂重所帶一隊繞道歸來。
老人講到這裡的時候,長嘆一聲說道:“都怪我,是我的拖拖拉拉猶豫不決把這支隊伍給毀了。當他們提出奔赴解放區的時候,我本應該趕緊阻止的。部隊成立時間不長,戰鬥力還不強,應該及時請示上級,請求派部隊保護這支抗日力量的。我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總想著合適時候開會研究這個事的。誰知道這一拖……”
老人深深低下了頭,好半天沒有說話,抬起頭的時候,我分明看見他的一雙老眼紅紅的,閃著淚光。
“這世界上,有些事是不能有絲毫耽誤的。一誤足成千古恨!”老人說。
高尚品格
忙碌的日子總是感覺快得來不及去想。一轉眼,六個日夜已經在老人的點滴回憶中悄悄流逝。根據老人口述和我的筆錄整理而成的回憶錄初稿已經完成。
這時候的老人,滿臉已盡顯疲憊之色,看人看物時眼睛疼得睜不開,兒媳點了幾次眼藥也不見好轉,手抖得更厲害了,吃飯拿筷子都有些艱難,他兒媳和我要喂他吃飯,他堅決不讓,說:“這點困難不算啥,我能克服。”中午飯後,我勸他好好睡個午覺,醒來時把草稿念給他聽,再做修改。他不答應,說要趁熱打鐵。
我只好按老人的意思開始念稿子。怕老人聽不清楚,我念的很大聲,速度也很慢。在讀稿子的三個多小時裡,老人就平躺在床上,雙眼緊閉,神色平靜安詳。中間的時候,我怕老人睡著了,影響他休息,遂停頓下來觀察動靜。
這時候,老人突然睜開眼睛,轉過頭來,說:“咋停了?”又說,“你累了就喝杯茶,歇歇。”反倒是我感覺有點不好意思了,我也才明白,老人一直在認真傾聽。
冬天晌短,稿子讀完的時候,窗外已黑黢黢了。
老人要我扶他起來,坐好後,他屈指提出了幾條意見。我突然被老人的超強記憶震驚了。以致後來想起這個細節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什麼記憶能比得過血與火的淬鍊?什麼記憶能勝過生和死的考驗?
老人提出的幾點意見如下:
一、1930年春,我表兄張運不是去職後,曾兆文才擔任的支部書記。應該是:“根據當時情況,曾兆文工作能力強些,並且他掌握著十幾個關帝社,更有利於開展工作。是張運主動把支部書記讓給曾兆文的。”
二、南山太山廟會議召開的時間是陰曆1944年3月28日,一定要註明是陰曆。
三、稿子裡所有決議決定,不是我個人決定的,應改為組織研究決定,或會議研究決定。
四、1947年8月我由中原返回宜陽,在河戰召開水溝廟和張深等區委、支部的地下黨會議。在“返回宜陽”後面,應加上“根據上級指示精神”這句話,因為,我是奉命回來的。
由此,我對老人的瞭解更深了一層,他不圖名利的高貴品質,謙虛謹慎的工作態度,力求準確的歷史責任,使得他的形象更顯高大。
我按照老人的意思,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做了修改。
因家有急事,我第二天上午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老人。臨別,老人把兒子兒媳叫到跟前說:“留柱家裡有事,他得回去,回憶錄雖然不夠詳細,但總算有了個大概框架。如果我身體允許,再讓他來補充。”並讓兒子把我送到宜陽客車上。
第二年,我開始到學校教書了。還想,等寒假的時候去看看老人,如果老人想起什麼?再對回憶錄進行細化,讓老人心裡安然些。不料,1985年底,卻聽書賢叔說,程遠宣在洛陽病逝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大憾事。
漫漫人生路,有些人事,都是過眼雲煙,一晃即逝。而有些人事,卻是愈久彌新。在和老人相處的短短七天裡,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對老一輩革命者的可貴品質有了更深切的瞭解,更覺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而倍加珍惜。
謹以此文,以茲懷念!
作者簡介
亢流渚,男,58歲。一個不務正業的農民,種過地, 教過書,目前做點小生意,閒暇,喜歡讀書,年輕時愛寫東西,三十年輟筆,但沒輟的是心中那一份希冀。
靈秀師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