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程功團隊發表特邀綜述文章,系統總結了蟲媒動物及植物病毒與蟲媒(介體)腸道相互作用的多種機制,並對自然界中蟲媒動物及植物病毒的感染傳播機制提出展望。
媒介昆蟲可透過取食行為將病毒等病原傳播給人、植物或動物,引起相應的人類疾病、植物病害和動物疾病,嚴重危害人、植物以及動物的生命健康。媒介昆蟲傳播的人類傳染病(蟲媒傳染病)佔全部傳染病的17%以上,每年導致數億人感染、百萬人死亡,對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例如蚊子在人類中傳播病原引起寨卡熱、登革熱、瘧疾等重要疾病。植物病毒超過80%由蟲媒傳播,每年造成高達600億美元的農業生產損失,對糧食安全帶來極大威脅,其中僅飛蝨就可以傳播病毒引起水稻條紋葉枯病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嚴重農業病害。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人類行為對環境影響的加速和貿易全球化的推進,蟲媒傳染病新發突發加劇,傳播流行明顯上升,成為我國及國際全人類必須面對的重大生物安全挑戰。
在蟲媒病原感染和產生疾病的過程中,蟲媒傳播是重要的一環,也是控制蟲媒傳播疾病和病害的關鍵。昆蟲透過進食或吸血方式獲取病毒,腸道作為昆蟲消化系統器官,是病毒入侵昆蟲的第一道防線。該綜述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昆蟲腸道-蟲媒病毒”兩者間的互作關係,闡述了病毒入侵感染昆蟲腸道的不同途徑,以及昆蟲體內的防禦機制和病毒免疫逃逸的策略,同時提出了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有助於深入理解蟲媒病毒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及感染傳播機制 (圖1)。
圖1.蟲媒病毒感染昆蟲腸道的相互作用機制
上述研究成果以“病毒與昆蟲腸道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 of Viruses with the Insect Intestine)為題發表在《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s)系列綜述類期刊《病毒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Virology)上。《病毒學年度評論》是在病毒學領域廣受認可的權威綜述期刊。
清華大學醫學院程功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研究生麻恩浩為第一作者,清華大學醫學院助理研究員朱毅斌,本科生劉子文,福建農林大學媒介病毒研究中心魏太雲教授和美國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王朋華教授為本論文合作者。本論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聯合中心、深圳市“三名工程”等專案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