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記者從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獲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水資源研究團隊徐飛等研究人員在珠江流域極端降水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發表於《國際氣候學》雜誌。
近幾十年來,在氣候暖化與人類活動共同影響下,全球及區域尺度水迴圈加劇,極端降水事件時空特徵發生顯著變異,旱澇災害事件增多,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基於1960—2018年珠江流域57個氣象站點逐日降水量資料,利用12個極端降水指標分析了極端降水時空變化。其研究發現:最大1天降水量(RX1day)和連續5天最大降水量(RX5day)不顯著增加,降水強度(SDII)以0.18mm/day的速率顯著增強。下雨天數(NW)、中雨日數(R10mm)、持續溼潤日數(CWD)顯著減少。
珠江流域極端降水指標空間差異較大,西部上游地區的大多數極端降水指標呈現下降趨勢,而流域下游,特別是環大灣區地區呈增加趨勢。此外,流域呈負趨勢的臺站數量超過正趨勢的臺站數量,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中上游地區。
西部上游地區大部分極端降水指數呈強烈持續下降趨勢,而環粵港澳大灣區地區大部分極端降水指數呈持續上升趨勢。這意味著珠江流域上游地區未來可能遭遇更多幹旱,而下游環大灣區未來可能遭遇更多極端降水。
該研究揭示了珠江流域極端降水變化趨勢和空間分佈規律,探討了極端降水指標與年降水量、海拔、大氣環流的相互關係,並預測了未來極端降水變化趨勢的可持續性。為珠江流域的氣候變化、水資源綜合利用和預防極端事件災害提供參考依據。(朱漢斌)
相關論文資訊:https://doi.org/10.1002/joc.7273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