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回顧黨的光輝歷程,謳歌黨的豐功偉績,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內蒙古公安廳推出“劃重點 學黨史”專題。今天要學習的是《中國共產黨簡史》第七章偉大歷史轉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
農村改革、創辦經濟特區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展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借鑑農村改革中擴大生產和經營自主權經驗的基礎上,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在全國推開。1979年 5月,首都鋼鐵公司、天津自行車廠、上海柴油機廠等 8家大型企業開始進行改革試點。到 1980年 6月,參與改革的企業增至 6600個。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上開啟一個缺口,初步改變了過去只按國家指令性計劃生產,不瞭解市場需要,不關心產品銷路,不關心盈利虧損的狀況,增強了企業的自主經營意識和市場意識。
在擴大企業自主權的基礎上,城市改革逐步推向經濟責任制方面
1981年春,改革首先在山東省的企業中試行。實行經濟責任制的改革,是要把企業和職工的經濟利益同他們所承擔的責任與實現的經濟效益聯絡起來,使廣大職工以主人翁的態度,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此後,經濟責任制很快推行到全國 3.6萬個工業企業。
商業流通體制的改革也在展開
從 1979年起,國家重新限定農副產品的統購和派購範圍,放寬農副產品的購銷政策,規定供銷合作社基層社可以出縣、出省購銷,集體所有制商業、個體商販和農民也可以長途販運。這為加快城鄉商品流轉創造了有利條件。
所有制結構的改革也開始進行
1979年,全國出現知青返城大潮。為了緩解與日俱增的就業壓力,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採取支援城鎮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發展的方針,開啟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改革。在這種情形下,“個體戶 ”應運而生。在北京前門,大碗茶青年茶社搭棚盤灶。在安徽蕪湖,年廣久開始了 “傻子瓜子 ”的規模經營。1981年 10月,黨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中指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佔優勢的根本前提下,實行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是我黨的一項戰略決策,決不是一種權宜之計。”在新的政策指引下,集體經濟、個體經濟有了新的發展,還出現全民、集體和個體聯營共同發展的新經濟形式。
本期學習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下一期,我們將要學習的內容是:對外開放和創辦經濟特區。
文字整理:蘇海城
供稿單位:內蒙古公安廳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編 輯:張學儉 陸 晗
校 對:魏漢中 戴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