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平谷熊兒寨位於燕山南麓古長城腳下。抗日戰爭期間,冀東軍分割槽13團的指戰員在這裡與日偽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這場堪稱當時冀東西部地區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戰鬥,令長期盤踞在長城線上製造千里“無人區”的偽滿“討伐”隊傷亡慘重。戰鬥結束後,當地村民將70多位八路軍烈士埋葬於北土門後山、熊兒寨東山,他們的英勇事蹟至今為後人傳頌。
(1)拖延工期抵制“防共壕”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敵後戰場的鬥爭形勢日益嚴峻。1941年至1942年,是中國敵後抗戰最為困難的時期。當時,作為冀東西部根據地中心區的平密興聯合縣是日偽重點“掃蕩”的目標之一,日偽軍連續實施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妄圖撲滅抗日鬥爭的烈火。為了隔斷平原地區對山區的供應,把八路軍封鎖在山區,日偽軍強迫能勞動的村民沿著山邊挖“防共壕”、建炮樓,還沿長城劃了一條千里“無人區”,進行“集家並村”,要求村民集中居住,形成“人圈”。
平密興聯合縣的人民沒有被日寇殘暴的屠殺所征服,也沒有被“懷柔”政策所欺騙,他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反“掃蕩”、反“蠶食”、反“清鄉”的艱苦鬥爭。
冀東民兵在進行射擊比賽。
平谷北寨村民堅決不去挖壕溝,日偽軍得知後非常惱怒,帶著“大鎬隊”前往北寨,燒光、刨平了村裡所有房子。南山、魚子山、大段窪等根據地的村民也不出工挖壕,敵人進山燒殺,村民們就“跑反”。
還有一些村採取了迂迴的鬥爭形式。村民們秘密選出“哨工”,負責監視監工。監工不在時,村民們就“磨洋工”;監工一出現,“哨工”會立刻通知村民,假裝猛幹一陣。有些村的村民經常是白天挖溝,夜間又在民兵、游擊隊員的配合下把溝填上。如果遇上游擊隊打埋伏,打死打傷監工的日偽軍,村民們就趁機跑掉。
民兵出發去破壞日偽軍交通。
這些抵制和鬥爭,使得“防共壕”工期一拖再拖,僅平谷地區就整整挖了一年多,直到1943年5月間,壕溝才全部挖完。而日寇妄圖用殺光、燒光、搶光“三光”政策在山區製造的“無人區”,因為山區人民始終堅持鬥爭,使得“無人區”裡不僅一直有人,而且還組成了武裝民兵。其中,日偽軍在梨樹溝門和塔窪建的“人圈”,由於受到村民的抵制以及八路軍、民兵的不斷打擊,最終也沒能建成,只碼了個地基模樣。
(2)發明“訊息樹”傳遞情報
在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歲月,山區根據地的村莊多次遭到摧毀,糧食也極度缺乏,但平谷軍民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鬥爭,團結得更加緊密。
沒有糧食吃,人們就吃野菜、樹葉。房子被燒了,人們就搭窩棚住,窩棚又被燒了,就住壩根、山洞、密林。鍋碗被砸了,人們就用破鍋片做飯,用碗碴兒舀著吃。大家豪邁地說:“燒了草房將來蓋瓦房,燒了瓦房將來蓋樓房,打敗了日本鬼子,再重建家園!”白羊、黃榆坑、羅家溝村民的房子多次被燒,大多數村民就住在北坡的山洞裡,一住就是兩三年。沒有火柴,村民就自制火鐮,打燧石取火,用硫磺沾麻稈,製作“大取燈”來引火;沒有燈油,村民就刨松樹根,劈成木條,做成“松明子”照明。
村民運糧支援前線。
由於受到封鎖,八路軍兵工廠製造手榴彈、地雷沒有生鐵,村民們就把家裡的碎鐵貢獻出來;鍊鐵沒有焦炭,村民們就砍伐山上的橡樹燒白炭。當這些橡樹燒成炭、煉出鐵,鑄造出手榴彈和地雷時,村民們高興地說:“咱們的大橡樹也為抗日立功啦!”
那時候,山區根據地的山頭上都有各村設立的崗哨,一旦得知日偽軍出發的訊息,放哨的村民就會高喊“撒驢了”“羊下地了”,意思是敵人來了,趕緊轉移。日偽軍一走,放哨的村民又會喊“賣豆腐了”,表示敵人已退,大家可以恢復正常了。後來,村民還發明瞭“訊息樹”,就是把砍下的樹立在山頭,然後用土、石頭砌好。萬一情況緊急來不及喊話,放哨的村民就把“訊息樹”放倒,村裡人看見“訊息樹”倒了,就馬上隱蔽起來。
1944年9月4日夜,八路軍13團奇襲平谷縣城。圖為指戰員在清點戰利品,後站立者為團參謀長陳雲中。
一些村民因家裡的房子被燒,不得不從山裡搬到平原去住,但不管搬到哪裡,他們都不忘根據地的任務,照樣秘密回山,輪流值班,站崗放哨,送信帶道。南山村就有幾名這樣的村民,他們吃野菜粥、住山洞,冒著生命危險,一直堅持給八路軍和抗日政府傳遞情報,接待工作人員,堅持了近一年。
(3)利用“合法”形式開展隱蔽鬥爭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有一些特殊的鬥爭方式產生,像平谷的抗日工作就靈活地執行了“兩面政策”,利用“合法”形式開展隱蔽鬥爭。
當時,平谷地區的一些村幹部被迫參加了“剿共自衛團”,他們利用“自衛團員”和“搜尋組員”的公開身份,秘密地為八路軍送信帶道、傳遞情報,暗中堅持抗日。一次,西古村“剿共自衛團”認出幾名冒充八路軍的特務,立即衝出來追打,邊追邊喊:“八路軍來了,追呀!”特務們被打得嗷嗷亂叫,連連求饒:“別打了,我們是太君派來的人!”直到日本軍官出來作證,西古村“剿共自衛團”才罷手。
位於平谷的聯合縣委舊址。
日偽軍規定,各村“剿共自衛團”每天要數次向指定據點報告情況,從而織成嚴密的情報網。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絕大部分的“諜報主任”都不報送真實情報,而是由一個人拿著十幾張寫有“平安無事”的紙條按時遞送。
為了通訊暢通,日偽軍命令“剿共自衛團”夜間看守電線杆,每人看守一根。如果電線杆被砍倒,就拿看守人是問。然而,“剿共自衛團”的村民經常配合民兵破壞電線杆。他們讓民兵把自己綁在被破壞的電線杆上,等日偽軍來了就假裝委屈:“來了好多八路軍,他們把我捆住,割斷電線就走了……”由於電話線路不通,日偽軍又規定,遇有八路軍透過時,就挨個喊話,連鎖傳呼,向據點報告,形成“人電線”“活電話”。這樣一來,村民們反倒可以利用看電線杆的機會監視日偽軍的行動,只要他們一出動,村民們馬上透過“人電線”迅速報告敵情。
在險惡的環境裡,平谷人民就是這樣利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進行周旋,既儲存了幹部力量,又守住了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4)北土門熊兒寨戰鬥重創偽滿“討伐”隊
1943年秋起,中國的抗日戰爭逐步進入戰略反攻。1944年夏,冀東軍民發動了夏季攻勢。北土門、熊兒寨戰鬥便是其中的重要戰鬥。
這年6月,日軍兩個中隊糾集4個偽滿“討伐”大隊共千餘人,攜帶9門迫擊炮、42挺輕重機槍,沿長城線“掃蕩”,企圖夾擊冀東軍分割槽13團。
2日,日偽軍竄入北土門、熊兒寨兩村宿營。13團在團長舒行的指揮下抓住有利戰機,迅速包圍兩村,佔領附近山頭。舒行在北土門九里山指揮,團參謀長陳雲中、政治處主任王文在熊兒寨東山頂指揮。
1945年,冀東十四專署(地委)駐地。
3日拂曉,13團1連和特務連首先襲入北土門,許多還在睡夢中的敵人被手榴彈炸死。活命的敵人爭相逃入敵指揮官住的大院。院內已佈置12挺輕重機槍,火力很猛,但距離太近,天又太黑,難以進攻。13團指戰員調整策略,命10餘名戰士迂迴過去,從屋頂挖洞塞進手榴彈,炸啞兩間房內的機槍,一敵軍指揮官喪命。13團指戰員趁機衝進院內,又打死一批敵人。戰鬥中,敵軍一部企圖佔據北山,被13團預先埋伏的一個排迎頭打了回來。這個排的戰士越戰越勇,打退敵人5次進攻。最後一次,全排只剩下3名勇士,仍堅守陣地,打退敵人反撲。
熊兒寨戰鬥也異常激烈。這裡由2連和5連的指戰員們負責。戰士們居高臨下,將敵人逼退到房內和圍牆內。一顆顆手榴彈在敵群中開花,一堵堵院牆被開啟缺口,戰士們從一個院打到另一個院,逐院逐屋消滅敵人,繼而展開激烈的巷戰、肉搏戰,僅在熊兒寨東街口就殲敵百餘人。
位於熊兒寨鄉北土門村的烈士墓。
當地民兵、村民在地方幹部的組織下,冒著槍林彈雨給八路軍送水、送飯、送彈藥。在民兵的配合下,八路軍一直堅持戰鬥到下午2時。直到敵人出動飛機空投彈藥,附近據點也不斷增援,13團才決定撤出戰鬥。
這次戰鬥,13團擊斃日軍6人、偽軍492人,傷偽軍62人,俘虜3人,繳獲輕機槍2挺、步槍13支、子彈4200餘發及其他軍用品若干,是當時冀東西部地區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它使長期盤踞在長城線上製造千里“無人區”、欠下筆筆血債的偽滿“討伐”隊傷亡慘重,銳氣大減。在戰鬥中,13團也有70多名指戰員英勇犧牲,當地村民獻出自家板櫃,將烈士遺體安葬在北土門後山和熊兒寨東山。
(5)軍民配合圍困日偽據點炸炮樓
1944年到1945年,平谷地區軍民配合作戰,對日偽據點進行封鎖圍困,逼迫敵人撤走。
1944年8月,縣政府通令,全縣民兵大出擊,燒掉了敵人在“治安壕”上設立的小炮樓,在不長的時間內,從峪口到上宅60餘里的“治安壕”上的炮樓均被大火燒燬。同月,北寨、魚子山、桃棚三村民兵70餘人圍困了峨嵋山據點,敵人一出炮樓,能活捉的就活捉,不能活捉的就擊斃。被圍困20余天後,敵人糧絕水盡,於9月初逃竄。
1985年8月17日《北京日報》2版報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落成儀式在平谷熊兒寨鄉北土門村舉行。
1945年8月14日,民兵配合八路軍圍攻馬坊據點。這裡駐有一小隊日軍和百餘名偽軍。圍攻前,八路軍計劃用炸藥炸炮樓,但戰鬥開始後發現,炮樓是用條石塊砌成,十分堅固,並且只有一個門,敵人用機槍封鎖,難以接近,於是,改為從地下挖地洞到炮樓底下,然後用炸藥摧毀。誰知,戰士們沒挖多久便被日偽軍發現,日偽軍也開始往下挖。雙方所挖地洞即將相遇時,日偽軍掏了個槍眼進行射擊,戰士們就用溼被子、氈子、板櫃等堵住敵人的槍眼,繼續挖洞。由於炮樓裡無水缺糧,日軍便把百餘名偽軍趕出來,偽軍全部投降。經過三晝夜奮戰,地洞終於挖到炮樓底下。隨著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半個炮樓斜陷,驚魂落魄的12個日本兵再也無力抵抗被活捉。
1995年7月14日《北京日報》1版報道,平谷舉辦平谷抗戰鬥爭史蹟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同一天,梨樹溝、塔窪、東西澇窪一帶的山區民兵冒著大暴雨,圍困陡子峪據點。負責監視敵人的8個民兵聽到據點里人喊馬叫,一片騷亂。原來,敵人正在集合準備逃跑。梨樹溝、大段窪、南北水峪的武裝民兵200餘人迅速追擊。他們追到將軍關,將軍關的敵人已逃走。他們又追到茅山,茅山守敵也已逃跑,臨走時點燃了倉庫,民兵們搶出了一些大米和百餘支步槍。後來,民兵們又從雁門口一直追到興隆縣城,並參加了圍困興隆縣城的戰鬥,直到日偽軍投降、興隆縣城解放,才勝利返回。
2014年,平谷區山東莊學區百餘名小學生在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上了開學第一課。82歲的馬有志老人向孩子們講述當地人民的抗日鬥爭史。鄧偉 攝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如今,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早已遠離戰爭的硝煙,但烈士們的英勇事蹟始終鐫刻在我們心間,而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抗戰精神也會時刻激勵著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勇向前。
歷史資料:《北京紅色遺存》《平谷革命史》《紅谷故事100》《北京抗戰圖史》、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聯合出品:北京日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