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宮女在深宮中,宮闈政治未必會找上你,她們中的大部分終極目的都是用盡方法獲得皇上寵幸,令自己能夠在宮中安身立命,不過,當皇帝一死,後宮佳麗的命運是如何?要給皇帝陪葬?待在宮中終老?還是有機會改嫁,獲得第二春?
事實上,不同朝代,不同的帝王,各有各做法,後宮女子有機會改嫁其實也頗常見。早在商周時期,武王滅商後,便將紂王的後宮美女“取而歸之諸侯”。到時戰國時代,《韓非子》便記載了齊桓公有一次微服私訪,看見一些年老但是家貧無妻的人。管仲趁機進諫說:“宮中有怨女,則民無妻。”於是,齊桓公下令將宮中女子“未嘗御者”一律出嫁。
那個時代戰爭不斷,極需要人口增長以充實軍力,於是列國霸主都有效法這個做法,讓宮女可以與民間適齡男子婚配。另外,每逢遇到天災橫禍之時,統治者都或會釋放一些宮女出嫁,希冀以此獲取上天的寬恕。當然,這也不是經常發生,更多的時候,隨著君主的死亡,妻妾往往要一起陪葬。
西漢以後,“解放宮妃”的行為逐漸形成制度,史學家稱之“出宮人制度”,提倡者居然是以陰毒狠辣著稱的劉邦的妻子呂后。原來,呂后當年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將呂姓家族的女子,嫁給劉家男子為妻,實行呂劉聯姻。到了後來,由於呂家的人都嫁出了,呂后於是將前夫劉邦的宮妃嫁給劉姓諸王。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其實原本便是高祖身邊的宮女,專責服侍呂后,後來高祖死後,才將竇氏賜給代王劉恆。
到了唐代,仍然繼承了西漢以來的“出宮人制度”,釋放宮女的人數至少在一萬人以上。唐太宗曾經對臣子說:“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意為憐恤)。”他將宮妃放出,允許她們再婚,這不僅為宮室節省了不少開支,而且贏得民間的讚譽。
可惜,唐代以後,逐漸壓制束縛婦女的婚戀自由,節烈觀念被鼓吹。到了宋代,只有如新帝登基、災害發生的特殊時期,才會釋放一些年紀較大的宮女,曾受到皇帝寵幸的嬪妃不可能再被放出改嫁。
到了明、清時期,禮教的枷鎖更加“吃人”,對女性的壓迫達到頂峰。明代前期的幾位皇帝又恢復了宮妃殉葬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將宮女殉葬定為祖制,為他殉葬的宮妃是有明一代人數最多的。凡是被皇帝寵幸過的宮女、從殉嬪妃以及高麗國進貢的美女,都要為大行皇帝陪葬。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時被廢除,但宮妃們的處境與地位仍然很悽慘。
到了清代,據史學家考證,僅有康熙皇帝的兩個妃子,在乾隆時期因年邁得以回家省親一次。更多的人終其一生不能出紫禁城一步。皇帝的嬪妃們連人身自由都要受到嚴格約束,改嫁就更是天方夜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