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埔軍校,喜歡歷史的都很熟悉,它的正式名字叫作“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只是因為早期其校址設在了廣州東南的黃埔島,所以被通稱為黃埔軍校。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後不久便定都於南京,他將所有機關都轉移到了新“首都”。
為了更好地直接領導黃埔軍校,他在南京重新籌建了一所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習慣上仍稱黃埔軍校,往後的學員也還是被稱為黃埔學生。
黃埔軍校在大陸時期一共辦了23期,前6期是國共合作的友好時期,剩下的17期就是蔣介石“清黨”之後了。從這個分界線上我們也能看出來,為什麼黃埔前6期出了那麼多名將,後面卻幾乎沒有了。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黃埔11期裡就出了一個新中國的開國少將黎原。
黎原本叫關俊彥,1917年出生於河南息縣關家店村,早年曾受過不錯的教育,中學畢業後見國家內憂外患,便於1934年9月投筆從戎考入了黃埔第11期。
這時的黃埔已經不是速成班了,黎原經過三年的軍事教育後能力提高了很多,他畢業的時間正好遇上了日寇全面侵華,於是他被分配到了國軍87師師部擔任傳令官,隨部隊一同參加淞滬會戰。
87師是國軍王牌,當時國民黨一共就裝備了三個德械師,87師就是其一,因此也成了淞滬會戰中的主力之一。
雖然是首次上戰場,但黎原絲毫沒有畏懼的心理,他第一次斃敵的經歷相當勇猛。本來他只是去260旅傳達命令,要旅長陳頤鼎堅守住陣地。
結果他剛到地方,日寇就攻上來了,兩軍展開了激烈的交戰,這還是黎原首次見到日本兵,血肉橫飛的場面沒有嚇到他,反而激起了他的豪氣。他從旁人手中借過一杆步槍,然後瞄準日寇射擊,兩發子彈就奪取了兩名敵人的性命!
黎原的初戰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個人的勇猛改變不了整個大局,淞滬會戰國軍雖然有數倍的兵力優勢,最終卻落了個大敗的結局,87師戰前有三萬人,撤到武漢後卻只剩下不到7千,這還是多次補充後的人員總數,由此可見整體損失之慘重。
也是因為這一仗,讓黎原看到國軍的腐敗及無能,因此他與交情極好的戰友阮慶、廖斌有了脫離的念頭。
說來也是湊巧,部隊在武漢休整期間,上級正好就命令黎原和阮慶二人回南京述職,在這段路途中,二人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加入英勇抗戰的八路軍!
在後來所著的回憶錄中,黎原曾寫過當時的一些心理變化:親身經歷的淞滬抗戰,讓我對蔣介石的指揮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因此,我們兩人到南京除了傳令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再去找八路軍辦事處,介紹我們到延安。
沒想到當時八路軍辦事處已經搬走了,他倆只好先返回武漢,然後等待在外訓練的廖斌,屆時三人再一同去投八路。
1938年3月,廖斌結束在外訓練回到武漢,在聽說兩位好友的想法後當即同意,於是三人結伴到了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請求能夠去延安。
第一次接待他們的是羅炳輝,羅炳輝是個軍人,所以警惕心理勝過了統戰心理,就拒絕了他們。
這三人沒有死心,當晚就住在辦事處附近,第二天一早又去了,這次他們透過請求見到了中共元老董必武。
董必武很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在聽說了他們的訴求後說:你們能有這個想法我當然支援,但希望你們考慮清楚,陝北不比武漢,那裡很窮,生活艱苦。而且從武漢去延安要路過西安,一路有很多國民黨特務,被抓住了還有殺頭的可能。這兩點,希望你們想好再來找我。
結果三人很是決絕,表示不用再考慮,一定要去延安!見他們是這樣的態度,董必武便同意了。
經過近一個月的長途跋涉,他們三人到達了延安,被當作革命有志青年的典型送入抗大學習。
進入抗大之後,黎原的表現尤為突出,沒用多久就當上了班長,然後一個月就入黨,三個月就成為抗大的教員,這個速度可見他的能力!
他在抗大當了很長一段時間教員,不過他心裡還是渴望在戰場上殺敵的,因此在1940年請求下到基層去打仗。中央經過考慮,將黎原分配到了120師359旅教導營一隊,最開始他只是個副隊長,到抗戰結束已成長為營長!
日寇投降後,他隨359旅進入東北,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三師七團政委、十縱29師85團團長等職,參加過三下江南、開原攻堅戰、黑山阻擊戰等重要戰事。在解放戰爭後期,他已是47軍140師參謀長。
誰能想到一個國軍傳令兵靠著自己的努力,只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就成了解放軍的高階指揮員呢?這還不算什麼,最傳奇的是在抗美援朝時期。
47軍在準備入朝作戰期間,47軍軍長曹裡懷、政委周赤萍經過反覆考慮,決定讓善於指揮作戰的黎原來擔任140師師長。
但140師有資格成為師長且資歷比黎原深的有好幾個,為了讓黎原能很好地率領這個師,47軍先後調離了劉子云、蔣克誠、陳福章三任師長。
等這些老資格幹部都另有職務後,47軍先是任命黎原為140師代師長,等他與部隊磨合好以後再扶正,隨即領軍出征!
能得到這個待遇,其實黎原也很驚訝,他後來感慨地說:從這次調整中能看出組織上對我的重視與信任。我深感責任重大,唯有努力做好工作,才不算辜負上級領導!
到了朝鮮戰場,黎原的確不負眾望,他指揮部隊參加了第五次戰役、臨津江防禦戰、西海岸防禦戰等著名戰事。
在秋季戰役時,黎原率領全師抗擊了10倍於己的美國王牌部隊美騎一師、美第三師,血戰90天后不但守住了陣地,還抓住時機反突破對方5至20公里。在後來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所寫的《朝鮮戰爭》中有這樣一段:
“美國第一軍所付出的代價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尤其是騎兵第一師損失更大。這裡的中國軍隊和其他正面不同,拼命地死守陣地。”此處說的“中國軍隊”就是指140師。
此戰之後黎原受到了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也說:“我們各級都要向他(指黎原)學習”。
從朝鮮回國後,黎原升任為47軍副軍長兼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校,1964年晉升為少將,次年成為了47軍軍長。後來黎原還擔任過湖南省革委會主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與黎原一同參加革命的兩人後來成就也很不錯,廖斌也做過蘭州軍區副司令員,阮慶擔任過桂林市第一任市委書記,三人的感情延續了一輩子!這樣的友誼真的很令人動容。
2008年黎原病逝於北京,享年91歲。
當年很多有志青年都是像黎原將軍一樣,看明白了誰才是真心抗日,所以選擇了真正革命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