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少年康熙寫字圖
康熙皇帝因何能被稱為“千古一帝”呢,我們來看看康熙皇帝的歷史功績吧~
康熙在1662年繼位,這時候華夏大地基本統一,但清朝的統治還未穩定。此時康熙才8歲,大權掌握在議政王大臣會議手中,四輔臣相互爭權奪利,黨爭不斷,腐敗現象嚴重;在地方,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在暗中發展勢力;臺灣的鄭氏也試圖捲土重來。1667年,朝廷局勢惡化,鰲拜獨攬大權。1669年,年僅14歲的康熙用智謀擒拿了鰲拜,掌握了大權。很難想象,一個帝國的命運竟然就這樣掌握在了一個少年手中。
康熙親政不久,就毅然下令“撤藩”,平定了“三藩之亂”,清朝的統治至此穩定了下來。三藩之亂規模大,時間長達8年,也正是因為康熙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方針,使得叛亂並沒有如“安史之亂”那樣破壞帝國的根基。相反,平定叛亂後,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基本穩定了下來。
康熙是一個十分好學的人,他不僅熱愛中國古代典籍,還喜歡閱讀西方書籍。他孜孜不倦地向傳教士請教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知識。他任用西方傳教士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去測繪全國版圖,繪製成《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作被稱為在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康熙還重用傳教士編纂《康熙曆法》。餘秋雨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寫道:“康熙皇帝竟然在北京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認真研究了歐幾里得幾何學,經常演算習題,又學習了法國數學家巴蒂的《實用和理論幾何學》,並比較它與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差別。”他支援西方學術傳播,在中國也出現了一大批研究西方學問的學者。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和察哈爾南犯後,騰出手來處理臺灣事務。其實,在平叛三藩時,李光地等不時敲打鄭錦、劉國軒的進犯之敵,朝廷調能臣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就是為平臺做準備。
姚啟聖上疏:請攻臺灣,可任內大臣施琅為水師提督。
康熙王朝劇照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鄭錦病逝,其子克塽接任,諸將劉國軒、馮錫範用事。新晉內閣學士李光地向康熙做臺灣可取的形勢分析,推薦施琅熟悉海事,可當大任。
康熙下決心,復授琅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諭相機進取。同時任命福建總督姚啟聖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攻臺大計。姚、施二人,一主帥一先鋒,身份不同,任務有別,但都是康熙的平臺大事主要執行者。施琅至軍營,便上疏:“賊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際,颶風時發,我舟驟難過洋。臣今練習水師,又遣間諜通臣舊時部曲,使為內應。俟風便,可獲全勝。”(《清史稿•施琅傳》)
1681年,滿清王朝歷經八年平定三藩之亂,意識到東北沙俄殘匪頑疾的康熙皇帝遂於次年親自巡視黑龍江流域,同時派出以郎坦和彭春為首的將領北上暗中偵查雅克薩附近地形和民情,經過大量前期偵查準備工作,康熙皇帝確立了恩威並用、剿撫兼施的指導方針。
即派兵駐守沙俄增兵通道、斷絕俄匪援軍,屯兵永戍黑龍江流域與雅克薩據點的俄軍形成戰略對峙的態勢,同時,斬斷蒙古車臣汗部和尼布楚附近居民與雅克薩據點俄匪的貿易斷其外援,並派出兵士收割雅克薩城附近俄匪種植的莊稼徹底剝離其生存物資。
在作完上述部署後,康熙皇帝還下令加緊趕製攻城火炮,沿路修建驛站負責後備軍糧的輸送,同時開闢水路交通線,建立一條穩定的後續軍需供給鏈條。康熙皇帝鑑於此前“我進彼退、我退彼進,用兵不已, 邊民不安”的俄匪游擊戰特點後作出了定點清除的方針,即採取派出大軍逐個擊破雅克薩周圍的俄匪營寨,並以“鐵壁合攏”的方式逐漸迫使雅克薩徹底陷入孤城一座的局面。
戰爭經過
截至1683年9月,康熙皇帝對盤踞在雅克薩孤城的俄匪多次放出了投降不殺的善意警告後,據守雅克薩孤城的托爾布津自恃城高牆厚拒不投降。康熙皇帝遂令彭春為統帥攜戰艦、鳥槍和火炮以及藤牌軍等各式輕重武器和軍種採取水陸並進的方針進抵雅克薩城外。
而此時的雅克薩城內俄匪頭目托爾布津以450名訓練有素的哥薩克騎兵和3蹲火炮以及300支鳥槍為依託嚴陣以待清軍的到來。
清軍以陸軍佈於城南,戰艦集於城東南,列炮於城北採取三面圍困的方式在黎明向困守雅克薩城的俄匪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俄軍傷亡慘重,託布林津乞降不得不退出雅克薩城,其後,清軍夷平雅克薩城,並分派兵力駐守璦琿、墨兒根等地,班師凱旋。
在經過清軍強大的火力覆蓋後,原先不可一世的哥薩克勇士僅剩66人苟延殘喘,雅克薩城彈指之間化為粉齏已成定局,沙俄攝政王索菲亞遣使乞降,至此傲視歐亞的沙俄帝國臣服於大清腳下,雅克薩之戰以清軍完勝而宣告終結。
在經濟上派人治理黃河水患,改革賦制,減免賦稅,厲行節儉。文化上進用文士,組織編成康熙字典。
康熙皇帝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繁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