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音刷經常刷到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各種改編層出不窮,我們的學生面臨各種學習壓力叫苦連天,面對國家的“雙減”政策,我們重新來研讀下這篇教人勸學,古時候長輩對晚輩孜孜教誨。
宋濂:生於元末明初,元朝統治最為混亂的時期,開篇即講了“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在一個出生家庭並不好,又是兵荒馬亂的時候能達到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的高度。在明朝,宋濂的文學底蘊達到了什麼高度?就連劉伯溫也曾對朱元璋說:“宋濂(文)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讓"。他的文名遠播國外,洪武(1368年-1398年)年間,朝鮮、日本、安南等國使節曾出雙倍價收購宋濂文集。這種文學大家竟然為了一個同鄉晚輩寫了一篇共690餘字的勸學文章。我們在看這篇文章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至於宋濂是個什麼樣的人,筆者下次會專門說一下。
宋濂
在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下了此篇贈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以勉勵他人勤奮,也就是說,此篇文章是宋濂晚期所作。東陽馬生又是何人?文中寫道“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注意,這裡說的是“流輩甚稱其賢”同輩的人很讚美他的德行,但是,在我這裡看來他還不行。這是一種很委婉的表揚。畢竟東陽馬生可是學至太學,並作為優秀老鄉代表受到領導接見的年輕小夥,已經是很優秀了。宋濂對年輕一輩的期待還是很高的。所以寫下這篇《送東陽馬生序》以資鼓勵。
這篇文章從開篇到結尾只有一個觀點便是“讀書改變命運”現在這社會充斥著各種讀書無用論,什麼我家三代的努力豈是你一人努力就可以相比的的言論各種充斥其中。我們在來看下東陽馬生的背景,在明朝時,就能在太學學習兩年有餘,而且接受宋濂的會面,這種背景已經不言而喻了。
在看全文第一部分60%是宋濂說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我這裡便簡化一下。第一點:我小時候家裡沒錢,買不起書,便去借人家的書來抄錄,冬天抄到手軟,手又冷,我還是按時抄錄完成把書準時送還人家。第二點:我去拜訪有學問的老師,揹著書箱,走在大山裡腳上的面板都凍開裂完全不知情。第三點: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這點也是現在讀書人所缺少的品質,不知為何而學。當各位附近的同學穿名牌時,不妨用這句激勵自己。
第二部分便是開始教導馬生佔全篇的25%,“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在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這句的語氣是不是像極我們的長輩對我們的教誨,你們的條件好多了,但是沒有成績,這是什麼問題?並不是天賦,而是你們不夠專心。
《送東陽馬生序》已經入選九年級語文教學課材了,本不應繼續再說,想當初各位應該都是全篇背誦的,在這裡說個題外話,有一年冬天期末前寒潮特別厲害,學校就放假回家,後來沒幾天又回去上學了。得知要上學的訊息同學們很崩潰,各種找渠道舉報。我有個同學在微博上和一個類似於縣教育局的反映情況,然後那人回了她一篇《送東陽馬生序》……
或許我們國家的“雙減”政策正是要區分出宋濂和馬生這樣的區別。真是專心學業的不管在凜冽的寒冬或者是酷暑。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熱愛學習的心。所以各位家長也別在抱怨什麼電影會影響自己的孩子,什麼遊戲會影響自己的孩子,我在這裡送一句“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