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欣
我們想今天聊一下民國史。
聊民國史的緣起
為什麼會想起聊民國史呢?是因為,我從香港回到北京的時候,是大年二十八,回來之後睡不著覺,就去了趟三聯,買了一堆書,其中買的有一本書是《長篇小說選編》,裡邊有一篇小說,是寫錦西衛,就是錦西抗日戰爭時候的錦西保衛戰,那還是在1932年的事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老實說這個小說寫得不是很好啊。雖然這個作家已經是一個成名的作家,而且也年紀不小,但這部小說寫得不夠好。無論是裡邊的人物,還是整個故事要表達的意思,做的不是很好。但小說比較真實地描述了這個從9·18一直到抗戰,9·18以後,東北這個局面的變動的過程。雖然這個作家呢,對大的歷史背景,仍然還沒有吃得特別透,但是他真實的再現了場景。讀完他的小說之後呢,我一直在思考民國發生的事情。因為這部小說,實際上是將東北淪陷的一個側面寫出來了,也寫出來了東北軍和張學良他們的一個狀態。它引起了我對整個奉系的思考,引起了我對整個的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一些舊事的一些思考。這裡面的一些思考呢,慢慢匯聚,讓我想到了以後的事情,特別是今天以至於今後的一些事情。所以我想聊一聊,聊一段歷史。這裡邊的一些歷史呢,我手上的史料也不夠,但是我呢把它談一談,談完了以後諸位可以接力,去把這段歷史完善。其中海外的朋友呢,可以藉助海外的資料庫、整個的圖書館系統、資料系統,繼續深化把它做完。因為其實瞭解一段歷史,對一個民族、對一個國家非常重要,因為文明的標誌是記憶的長度。一條魚的記憶可能是三秒,一個普通生物的記憶可能是很短,但人的記憶,一個偉大民族的記憶是長的。雖然現在大部分人,對於一百年前的事情已經模糊了。
回顧9·18事變
我們先不談錦西保衛戰,我們也不談9·18那天晚上瀋陽發生的事情,就是北大營被偷襲,爆發了很慘烈的9·18事變。9·18事變的時候,駐守北大營的是東北軍一個旅,東北軍的一個旅計程車兵的武器彈藥被收繳,不是收繳是統一存放,存放在彈藥庫,然後所有計程車兵是徒手的。然後他們在日本發起攻擊的時候,沒有長官的命令不能配發武器彈藥,然後一部分士兵衝向武器庫,希望獲得武器彈藥,被自己的武器彈藥庫的看守打死,另外的就是被日本兵打死,當然最後所有看守武器庫計程車兵,以及準備投降的軍官或者是士兵,沒有剩餘,全部被殺了。它裡邊的慘烈呢,就是當然一部分士兵後來跑掉了,成為東北抗戰的最堅決的力量,或者是成為錦西保衛戰的骨幹,但它整個的過程是非常慘烈的。這個慘烈的原因呢,你如果不放到一個大的歷史背景裡邊去,你就會進行簡單的道德判斷,你就會想東北軍的將領怎麼了?張學良怎麼了?國民政府怎麼了?可能會這樣去思考問題。這樣思考問題呢,可能就無法開啟這段歷史。
1895年是民國史的起點
民國史起點在哪裡?如果我寫民國史的話,起點是在1895年。為什麼1895年呢?我寫民國史會從1895年孫中山《上李鴻章書》開始寫起。因為正式提起建立一個新的民國的想法,就是孫中山的《上李鴻章書》。此刻的孫中山還是希望君主立憲的,只不過是建立一個新的國家。這個上書,後來又透過朋友,孫中山見了李鴻章,談了想法。顯然,李鴻章對此事沒有興趣,但是李鴻章那個時候還不知道,孫中山會成為未來的革命黨啊,所以孫中山也順利地離開。十年之後,也就是1905年,就是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十年之後,同盟會建立了,開始了反清的武裝鬥爭,打響了第一槍。十年時間,十年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它距離1911年滿清的滅亡還有六年時間,但是從1895年還有十六年的時間。可見,可見滿清的思想家、皇族、這個大臣們、王公大臣們,真的是非常糟糕。他們根本不知道歷史會是怎樣發展、怎樣走的,他們錯過了寶貴的時間。同盟會是在1905年,1894年建立的興中會,然後05年建立同盟會,同盟會是很多很多的這種類似於興中會的組織,形成一個總的統一的組織,這件事情很重要。當一個組織出現的時候,散亂的民眾開始慢慢變成人民。中國的國內的思想家、政治家,當時滿清時代的人對這種事情是不敏感的,他們不知道意味著什麼。當出現一個反對的黨派,或者是組織的時候,他們本能的想法是一種鎮壓的想法,是一種敵對的想法,他們不知道他們意味著什麼。(好吧,我本來想說一下“哨”這個事,“吹哨”這個事,不妥,不說了。)一直到1905年的時候,中國仍然存在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就是發自於海外和南方的聲音——同盟會,他們已經走向了革命的道路,他們要推翻清朝政府;另外一種呢,是改良派,在朝廷以“戊戌四君子”為代表,康梁為代表,他希望還是透過和平的方式進入現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點,就是必須進入現代,他們的共同點是必須進入現代,他們的區別是用革命或和平的方式進入現代。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老佛爺——慈禧太后以及滿清的王公貴族以及漢人的大臣們缺乏足夠的清醒。所以他們浪費了歷史留給他們最寶貴的時間,所以民國之亂始於滿清的昏聵,始於他們的糊塗、胡鬧。在他們理解現代化的時候,他們並不理解文明的核心內涵是什麼。所以像李鴻章這樣的北洋大臣,就會把事情想到比較物理的層面,他就會建立一支北洋軍,形成以後的北洋軍閥、北洋軍政府,他們對政治的理解膚淺啊。北洋軍建立起來之後,形成了未來對滿清替代的民國建立的一種政治基礎,這個政治基礎相當糟糕,因為它為1911年這個民國建立之後的軍事紛爭、混亂,提供了一種物理基礎或者是技術基礎。而在這個時候,在中國沒有偉大的思想家出現併為中國提供一整套的建國理論或者是建國的思想,就是中國應該向哪裡去,這件事情一直沒有想清楚。
辛亥革命之前的建國思想不成系統
我在八十年代在大連讀大學的時候。第一次獻血,獻完血以後呢,就不想上課,也不想回床上躺著。我記得是在星海公園遛彎,曬太陽、在地攤上看到一套辛亥革命前十年文集,這套文集十卷本。當時在地攤上他要賣十塊錢,後來我跟他商量一塊錢,後來他不同意一塊錢,後來就給了兩塊錢,我就把十卷本的辛亥革命前十年文集拿回宿舍,認真的讀了一遍。其實那套文集是從1900年開始到1911年,這十年之間當時的改良派和革命黨人的一些重要的文章和書信,這十卷本至今還保留在我北京的書房裡邊,它成為我最早了解民國史的第一手資料。其中有些東西包括像陳天華的文章啊、鄒容的文章啊。至今仍然讓我熱血沸騰,就是他們寫的好多東西至今還是讓人非常震撼和振奮的。但《辛亥革命前十年文集》裡邊缺少系統的建國理論和建國思想,確實沒有,那個時候中國人,無論是改良的和是革命的,想的更多的是屬於比較低的技術層面和物理層面的問題。比較高的層面的問題,有一點點涉及但涉及的不多。其實以康梁為代表的,好像是希望有一種新儒家的形式出現,而革命黨的人更多的是建立在基督教新教倫理上的一些想法,它不構成中國人的一種精神上的支柱,精神層面的一種支撐。非常非常的混亂,那個時候還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在《辛亥革命前十年文集》裡邊還沒有系統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東西出現。其中有部分帶有社會主義思潮的東西出現,但也是支離破碎的。因為畢竟那時候還沒有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至於未來中國建立是個什麼樣的模式,爭議是非常大的,主要的爭議是建立一種類似於英國模式——君主立憲。還是建立一種美國模式,這種討論就比較尖銳,其他的討論基本上是沒有的,至於途徑,有的人是想透過革命,有的人是要改良,總之爭論非常非常尖銳,但,但沒有體系,沒有形成系統。
辛亥革命後建國的混亂與後患
時間過的就是非常快,滴滴噠噠、滴滴噠噠往前走。你想不出來是什麼,但革命已經爆發了。社會在慢慢的扭曲繃緊,你不給它出路,它也不要出路,它就爆發了,所以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並不在國內。這個時候是需要一個思想、需要一個組織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思想也沒有完整的組織,所以辛亥革命的果實自然被北洋軍,北洋軍閥袁世凱攫取了、攫取了,歷史總是留給有準備人的。北洋政府建立民國之後,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歐洲的矛盾達到了極限,也就是臨近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所以他們很快就面臨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整個的上個世紀的辛亥革命一直到辛亥革命後的十年是全球最動盪的時刻,最混亂的時刻。歐洲呢,要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俄國十月革命,一系列的事情,外部世界的變動和中國內部的整合,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形成特別良好的契機。北洋袁世凱不是一個很好的管理者。因為他也沒有治國方略,他也沒有一整套的,哪怕是中國的帝王術,他也學得很差、很糟糕的。所以呢,他死後北洋四分五裂。中國迅速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從此中國走上了事實上的分裂。
在近現代以來,中國的割據永遠具有背後的黑手,黑手就有一些具有帝國參與的陰影。它不是長長的陰影,所以民國打上了一種很神奇的烙印。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的重點到了。
張作霖在軍閥割據中的崛起與外國勢力的糾葛
在民國的這個階段,就是民國到了1920年代,奉系軍閥張作霖崛起了。當然了,他的崛起背後有日本人的影子啊。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政治家,他很好的利用了各種關係和各種能量,整合形成奉系,東北軍開始崛起。經歷了兩次直奉大戰:一次是1922年,一次是1924年。其中第二次直奉大戰大獲全勝。張作霖入主北京,成為事實上中國的領導人。他擁有再次整合中國的權利和機會。但他確實是沒有這樣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水平。機會總是錯過了就不會再回來。所以1924年張作霖控制北京到他1928年6月4號被炸死,四年時間最寶貴的時間錯過去了。
讀史的人,往往會有一種介入的這種假設,什麼意思?就是讀史人會假設,我如果是他,我會怎麼做?我如果是他,這麼做就可以避免後邊發生的災難了?要知道張作霖在1924年入主北京之後,他跟段祺瑞,跟馮玉祥聯電邀請孫中山北上,孫中山也確實在1924年底北上北京。此刻的孫中山,就是已經不是1895年的孫中山,也不是1905年的孫中山,更不是1915年的孫中山,此刻是1925年的孫中山,是生命彌留之際的孫中山了。孫中山此刻早已經完成了他的建國大綱,完成了他提出的三民主義。就是孫中山是擁有系統建國方略和思想的那個中國人。同時他跟蘇聯達成協議之後,也在1924年組建了自己的嶄新的軍隊——中國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此刻的孫中山處在巔峰狀態的,但很遺憾……如果孫中山的身體足夠好,那麼他去北京,入主北京開始建國,是沒有問題的,那麼可能中國的情況完全是另外一番的境況。但歷史沒有假設,孫中山在1925年去世了,留下遺囑去世了。孫中山在他有生之年並沒有帶出另外一個孫中山,或者是可以壓得住,類似於像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這樣軍閥的,這樣的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沒有。此時此刻的張作霖,實際上是有機會的。因為他是真正的北京的主人,手上擁有三十萬虎狼之獅。如果他接過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建國方略、三民主義。如果他此刻利用了美英日與俄的矛盾和關係,那麼他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但此刻的張氏父子,的確讓人感到非常非常的不堪、討厭,沒有理想,他們處在一種極低劣的層面,在思考個人的利益。所以他們仍然陷入到一般性的軍閥爭奪地盤,在這些、在這樣的狀態中。其中像張學良,還處在一種花花公子的狀態。他沒有機會雄視全球、理解當時中國和日本和蘇聯和歐美的關係。他沒有辦法,也更加不會處理這個關係。所以釀成了1928年,張作霖被殺,釀成了1931年九一八慘禍。1924年、1925年給了他們機會,但是張氏父子糊塗,他們不理解,所以東北的災難就不可避免了。
蔣介石依靠日英美與江浙財閥上位
這段故事裡邊有一個人的故事,也算是今天的重點。我一直不願意講這段事情,是因為我手上的史料不夠,就是我的證據不夠。(1)濟南慘案與張作霖被炸死的關聯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濟南的慘案。1928年的五卅慘案(五三慘案)。你如果有時間的直覺的話,你會理解五三慘案的時間和張作霖被刺的時間,一個是五月。國民革命軍打到山東濟南。當時蔣介石和馮玉祥離濟南很近,在他們兩個的眼皮子底下,日軍進濟南城開始了大屠殺,將濟南的政府官員削了鼻子,萬人被殺。而北伐軍蔣介石(後來馮玉祥對這個事情可能有另外的解說,不管他),他們命令北伐軍撤出山東。一個月之後,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這兩件事有聯絡嗎?作為歷史研究的學者,他必須足夠的敏銳,因為這兩件事情都跟日本人有關,那你說他有沒有聯絡?這個聯絡背後指向的是什麼呢?如果這樣的看問題、理解問題,其實中國的民國史裡邊的最主要的懸案也就破解了,就可以打開了。開啟這段懸案,其實民國史就好讀一點了。(2)我們現在把時間從1928年拉回去,拉回到1927年。1927年,是我黨非常重要的時刻。1927年四一二爆發了慘案,四二八,請記住時間節點,4月28號李大釗在北京被張作霖殺害,然後1927年的8月1號我們組織了南昌起義,然後十月份毛主席(毛澤東)舉行了秋收起義,國共就此分道揚鑣了。這件事情其實很重要,但它還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還有一件事情更為重要。1927年的10月份,蔣介石,蔣先生追求宋美齡。這一段愛情呢,很有趣,他飛到日本的東京向宋美齡的媽媽去求婚。這段歷史有史可證,但他去東京僅僅是為了求婚嗎?!後邊的事情呢,我手上沒有證據。就是在東京期間,蔣先生密會了日本的政治家達成了蔣日的密約,也就是在1927年10月之前。在1927年10月份之前,國民革命軍的主要的裝備和經費是來自於蘇聯。由鮑羅廷作政治顧問,由共產黨作政治動員和組織。這個國民革命軍,它的錢、資本源泉不是來自於英美,是來自於蘇聯。十月以後蔣突然變得有錢了,日本人給了一筆錢(資料我原來有,後來我懷疑那個資料我今天也不用),同時在東京他也與英美的特使進行了秘密的接觸,所以,浙江、江浙財閥和英美可能給他提供了另外的一筆巨資。廣東話裡有句話叫:沒錢就沒話講,就是沒錢你就沒話說,沒錢沒話說的意思就是沒錢你就沒有了權。蔣先生在1927年曾經一度下野,十月份拿到錢。有了硬邦邦的經費之後,在國民黨開始有了話語權,並且有了這個話語權之後,後邊的北伐戰爭大體上不在打軍事了,而是打錢,因為西北軍呢,一些重要的將領,原來直系的軍閥最重要的將領全部被收買,不需要再打了,全部被收買,所以北伐打了半場仗,主要是江南的部分,江北的部分以政治為主啦。那麼濟南慘案和皇姑屯事件有什麼必然聯絡呢?作為一個史家,你可以想象,如果日本人給蔣先生一筆錢,那麼代價呢?成本是什麼呢?如果英美給蔣先生一筆錢,那麼代價、成本是什麼呢?毋庸置疑,日本人跟蘇聯人在日俄戰爭之後是主要對手,國民革命軍是蘇聯給錢,他北上之後對日本形成威脅。日本人更希望他們替代蘇聯,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金主。這件事情好理解吧?容易理解。(3)可能在大的世界史裡邊看中國歷史容易看明白一些。紅色蘇維埃的建立實際上對英、美、日,包括當時的歐洲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其實圍剿紅色蘇聯是西方世界的一種共識。如果讓國民革命軍的性質發生改變,不再是蘇式的或者是被蘇聯支援的國民革命軍的話,對蘇聯的亞洲部分的這種安排呢,更符合整個西方世界的利益。其中,英美在大力的扶持日本。要知道,日本是一個物質極為短缺的國家,它大量的鋼鐵、裝置、技術、能源都是從英美進口的。所以,英美都在扶持日本,扶持日本的目的是希望日本從東方向蘇聯形成壓迫。歐洲這邊綏靖政策扶持德國,綏靖是希望德國崛起,從西方向蘇聯進行壓迫。東西對進形成一種新的態勢,形成一種包圍和圍剿的新的態勢。這裡邊在整個的這盤棋上面,東三省是被放棄的棄子,再說一遍,在整個的戰略裡邊,東三省是棄子。既然有了蔣先生和日本的密約,東三省勢在必得。日本人所謂的借道就是借滿洲,借東三省向蘇聯形成壓力或者是進攻蘇聯。我們今天看不到這個密約,所以我沒有資格說密約上說什麼或者寫了什麼。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但仍然不能看到密約的原件,這個原件它有價值。因為日本人到今天也不公佈這段史料。我們現在還是片段啊,片段的一些資訊,這個沒有證據。但隨後張作霖被拋棄,被日本人拋棄,我們就理解了這個密約的分量。因為當日軍跟國民革命軍形成共識並且在1928年5月30號日軍大舉進犯濟南。國民革命軍剛剛去濟南,他就打回來,而國民軍、北伐軍立刻撤出山東。實際上,我們看到了某種的默契,就是日本人印證了國民革命軍跟它的合作的這種意向,或者是堅實了他們那個誓約。所以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再留張作霖的東北軍了,所以他們可以借道了,而張氏父子一直被矇在鼓裡,他們既不瞭解日本人的想法也不瞭解蘇聯人的想法,也不瞭解蔣先生的想法。這粒棄子的命運,就導致了1931年的九一八,也導致了東北軍的命運。那位風流的少帥是到了西安之後,開始慢慢的開始反思。反思之後他有可能明白了這段歷史來龍去脈,才有了後邊的兵變,才有了後邊與共產黨的合作。但歷史的陰影揮之不去,他最後仍然選擇那樣的一種方式,結束他的輝煌的一生。以至於他最後誓死不肯踏上東北的土地,至死他不願意踏上東北的土地。確實是換了我,我也不好意思啊!歷史的發展呢,總是讓人唏噓不已,真是感慨萬千。如果張氏父子有一點點的腦子,或者是他們身邊有一個真正的大思想家或者戰略家,那麼中國的局面也可能不是後邊的局面。有可能1931年的“九一八”不會爆發,1937年的“盧溝橋”就可能會再推遲,那麼中國可能就不會陷入那樣一場深刻的民族災難。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我們的主要意思是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在一個混沌的時代,其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要緊的東西不是那支槍,而是一個思想,一個非常明確的思想。這個思想是立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一個根本性的思想,具有主體性的思想。有了這個思想,其實槍是可以有的,人是可以有的,勝利是可以有的;如果沒有這個思想,那麼你就算是有槍也是陷入到混沌和混亂之中,例如此時此刻的中東、例如此時此刻的南美、例如此時此刻的非洲。因為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形成一整套的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構成他們民族的倫理,構成他們民族的法理,構成他們民族的秩序,並且形成一個偉大的發展過程中,這個過程是一個挺艱難的過程。
毛澤東思想的重大意義與構成
中國人在經歷民國之後,經歷了民國慘烈的內戰和抗戰之後,我們找到了我們自己的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最後凝結為中國的毛澤東思想。很多人在改革開放之後受西方影響,對毛澤東思想負面評價很多很多很多,但他們不知道,中國如果沒有了毛澤東思想,立刻就分崩離析了。好在毛澤東思想和其他的思想理論不太一樣,因為毛澤東這個人就是一個很神奇的人。毛澤東思想裡邊的核心的部分是道德論,它不是一個實用主義的東西,它是道德論。無論你是讀《為人民服務》,無論你是讀《紀念白求恩》,無論你是讀《愚公移山》,它是一個道德的東西。道德的東西就是,你一旦站上了一個道德制高點,實際上是很難被擊垮的。而毛澤東在道德上的這個描述,實際上是結合了基督教新教倫理的另外一支,左的一支(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及中國本土的儒家中的一支(主要是儒家中的孟子和墨子的一部分思想),它聚匯於後來的王陽明先生的心血,它構成了毛澤東道德論裡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構成了毛澤東方法論的全部。我再說一遍吧,就是西方的,源於基督教信義宗,新教倫理的信義宗而形成的西方另外一支比較偏激的一支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傳統的孟子學說、墨子的學說形成了最後陽明心學的部分,形成了完美的結合。在方法論的部分,主要是陽明心學這個對毛澤東的影響非常深刻。因為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先生是中國的心學大家。楊昌濟的老師又是譚嗣同,所以,這個是陽明心學的一脈,湖南這一脈傳下來,當然再往上還有曾國藩,這一脈心學傳下來以後,形成了毛澤東實事求是的那一整套的方法論。這套方法論不僅僅用於了戰爭,同時也運用於了建設。它的功能和效力是非常厲害的,在戰爭中毛澤東幾乎是戰無不勝,無論是多麼強大對手,因為毛澤東始終是弱勢的一方,他是一直是以弱勝強,一直是弱勢一方,但是他全部打贏了。另外就是在建國方略上面,毛澤東的陽明心學的這套方略,使得毛澤東可以在積貧積弱的情況下,集中全部的資源,還是集中優勢兵力,形成重點的突破。中國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完成了工業化,建立了共和國的骨骼,建立了共和國的筋,建立了共和國的血脈,以至於我們現在可以長得如此之大。如果沒有骨骼、沒有筋、沒有血脈,我們就長不了這麼大。所以無論是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方面,都是內化於毛澤東思想,同時毛澤東思想雖然被無數人、無數次國內外的攻擊,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國人血液中的一部分。此次瘟疫爆發之後,我們看到了我們舊有的組織動員能力,這還是毛澤東時代留下的那一套。組織動員能力是多麼的強大,我們還看到了老百姓內心深處的那部分同情和悲憫是如此之強大,所以看到這兩條,我們就踏實,沒有問題,這個小困難是沒有問題,能克服它,能戰勝它。甚至我可以這樣斷言吧,時間也不會用很久,很多人說要多長時間,我不這樣看,時間也用不了太久。顯然,香港過於緊張了。
抓住核心,繼往開來
我談民國史,想談什麼呢?其實在一個混沌的時期,在一個特別混沌的時期,其實最需要處理的問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理問題,物理的問題是好解決的,是要解決,是要解決思想問題的。我們看到1911年之後,袁世凱才有機會去處理這件事情,但他思想問題沒解決;張作霖有機會解決這個問題,他依然沒有解決;蔣先生有機會解決這個問題啊,但很遺憾,依然沒有解決。他們可能是純軍事出身,對物理問題敏感,對思想問題是不敏感的。我想說的是歷史總是在重複。改革開放四十年,其實我們在精神層面依然是享用毛澤東思想的紅利。雖然西方對毛澤東的攻擊是如此的猛烈,國內的知識精英們,一些也是拼命地去攻擊他,但他這個紅利確實普照大地,普照大眾的,老百姓還是在這個這種精神氛圍之內。在這樣的一個道德倫理之中,在生活著。直到今天沒有人能顛覆他,沒有人推倒他建立起一個自己新的東西,建立不了。在碰不得這個思想紅利的時候,他們就會去碰其他的紅利。就是毛澤東時代所創立的那一套體系所形成的物質財富,去碰這個東西。改革開放這四十年,確實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其中一部分是真實創造的物理財富,還有一部分是舊有的財富的資本化所形成的新的財富。就舊有財富(而言),以前沒有資本化,沒有市場化,所以它價值沒有表達。你八萬個水庫,你怎麼表達?都是人民群眾業餘勞動建的,你怎麼表達?但現在資本化了,可以買賣了,它的價值就表達出來了,所以顯得我們財富暴漲。但,作為一箇中國人,作為一個研究歷史、研究財政的人,對中國的歷史,對中國的經濟現象要有自己的看法,有一種表達。我們雖然容忍一部分的知識分子,對我們舊有的體系,做出一些批評,有的批評可能是好的,有建設性的,但是我們未必可以容忍他們對中國賴以存在、賴以生存的精神體系進行摧毀,這是我們不能容忍的。所以像老畢這樣的事情的發生,你看到中國人集體的憤怒,你知道這是觸摸了最根本的東西。我們其實是需要與時俱進的,無論是一個重要的思想體系,也無論是一個精神的支柱,都應該是與時俱進的,這是我們的責任。但我們要知道,某一樣東西形成它的歷史過程,為什麼會出現,因為它是一種歷史的呼喚,如果中國不存在這樣一個主體性的思想,那麼就不可能成型為一個主體性的國家。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它不可能形成一個強大的、擁有主體性的國家,也不可能形成迅速的工業化,七十年時間走完了國外差不多三百年到五百年的歷史歷程、歷史程序,這非常了不起的。
這次的瘟疫,可能讓很多人重新回到家裡邊,回到寧靜之中,不再喧囂了。你也沒法比你的那個豪宅了,你也沒法比你那個汽車了,你也沒法曬你的包包了,你也沒法花天酒地了。所以老老實實蹲在家裡面,想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那麼在歷史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遺憾,也看到一些東西的重要和偉大,那麼我們在整個翻越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一些人的形形色色的東西。(根據錄音整理,內容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