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按照美、英、蘇三國共同簽署的雅爾塔協議,蘇聯在歐洲戰場結束後三個月內對日作戰。
8、9月間,日暮西山的日本關東軍在蘇聯紅軍鋼鐵洪流的打擊下潰不成軍,一洩千里,新仇舊恨一朝結清。
中共方面,毛主席以高瞻遠矚的戰略胸懷,率先把眼光放到了東北。
他在“七大”會議上指出:爭取東北意義重大,現在,我們的根據地被分割得很分散,有了東北,中國的革命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蔣介石也認為國民黨的命運在東北,如東北的礦產、工業、交通等資源被共產黨奪得,華北亦將不保。
因此,也急匆匆調兵遣將,一方面下令各解放區的共產黨部隊原地待命,不得受降,另一方面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
同時,他還利用美軍的海空優勢,加緊向東北運兵。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的戰略爭奪拉開大幕。
以上,就是抗戰勝利初期東北地區的基本態勢。
劉少奇同志於1945年9月遵照毛主席構想,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中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抽調八路軍山東軍區六個主力師開赴東北,以完成經略東北的戰略計劃。
事實上,第一批進入東北的部隊,主要有三部分組成。
其一是山東軍區約6萬餘人,含第1、2、3、5、6、7師及魯東、濱海、膠東、渤海軍區部隊各一部,抗大,軍區機關等;
新四軍第3師三萬餘人,轄第7、8、10旅及獨立旅;
連同陝甘寧、晉綏、冀中、冀魯豫等地區部隊一部,總兵力約11萬餘人。
可見,最先進入東北的部隊中,從山東軍區抽調的兵力佔大多數。
而從山東軍區開赴東北的六個主力師,師長都是誰呢?
第1師下轄3個主力團,兵力為7000人,師長是梁興初。
該師由紅軍時期一方面軍三軍團四師發展而來,彭老總平江起義的老班底,經歷了中央紅軍五次反“圍剿”、長征、抗日戰爭等不同革命時期,1938年11月隨115師主力轉戰山東,縱橫馳騁于山東、蘇南廣大地區,戰鬥力十分強悍。
師長梁興初1930年4月參加革命,從江西到陝北,從山東到東北,解放戰爭中出關南下廣西,是一位從班排長一級一級打出來的我軍著名將領。
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梁興初就被羅榮桓元帥贊為“虎將”。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梁興初率38軍又作為志願軍第一批入朝作戰部隊開赴朝鮮戰場。
在第二次戰役中,梁興初深刻吸取第一次戰役中行動遲緩、用兵保守的教訓,指揮113師偽裝李偽殘部,以14小時山地急行軍70餘公里的創世之舉,大膽穿插三所裡、龍源裡,先敵5分鐘佔領松骨峰,斬斷美第8集團軍南逃之路,使南北兩路敵軍始終無法匯合。
大量殲敵的同時,繳獲頗豐,一舉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場戰局。
梁興初軍長終於一雪前恥,38軍也打出了“萬歲軍”的赫赫威名。1955年,梁興初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2師的建制與1師差不多,也是轄3個主力團,兵力約在7500人,師長是開國少將羅華生。
2師也是一支相當能打的部隊,朝氣蓬勃、執行堅決、意志頑強,堪稱攻擊利器,野戰尖兵,是東野的頭等主力師之一。
基本班底為八路軍115師第5教導旅,再往前,可以追溯到685團一部。
1940年1月,該旅被劃為新四軍軍部獨立旅,參與建立了淮海抗日根據地,兩年後恢復115師第5教導旅的番號。
1943年我軍實行精兵簡政的政策,教5旅(約1個營)與教2旅各一部組建為八路軍山東濱海軍區第4團,羅華生任團長,2師即以此為基礎升格而來。
師長羅華生是位個性比較鮮明的軍事指揮員,雖是政工幹部出身,但性如烈火,敢打敢拼。
在飛奪瀘定橋、橫渡大渡河、強取臘子口等戰鬥中多次參與突擊隊,均有突出表現。
出關以後,羅華生率領2師未作休整即參加了錦州、北鎮等戰鬥,顯示出了頑強的戰鬥作風和高超的指揮能力。
羅華生將軍是我軍少有的在各個兵種均有過任職經歷的高階將領,新中國成立後,轉入地方部隊工作,曾先後在陸海空及鐵道公安部隊任職,履歷十分豐富。
1955年2月,旅大防衛區接收委員會海軍分會成立,羅華生任副主任,又以鐵道公安部隊司令的職務率隊接收了旅順,成為海軍旅順基地首任司令員。
如果說山東軍區6個主力師是進入東北的先鋒,那麼第3師可稱得上是先鋒中的先鋒,因為該師於1945年9月最先進入東北。
第3師的成分比較複雜,其前身既有八路軍主力部隊(115師教導1旅一部)、山東縱隊主力(第1旅第2團),又有山東地區發展起來的地方部隊,如魯中軍區特務營、邊防獨立營、蒙陰獨立營等,總兵力8300人。
在這六個主力師中,第3師是兵力最多的部隊之一,但這支部隊實力之雄厚絕不是以人數取勝。
因為抗戰勝利後,整個山東軍區有14個主力團,3師就佔了其中的兩個,其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第3師的首任師長是1956年授上將的王建安將軍,但該師1945年9月開赴東北時,卻是由副師長鬍奇才率領,王建安仍留山東工作。
“胡奇才,不簡單,指揮八路打冶源;打死鬼子三十三,活捉一個翻譯官。”
這首沂蒙地區婦孺皆知的歌謠,稱頌的就是開國中將胡奇才將軍。
1946年,年僅16歲的胡奇才參加紅軍,任紅四方面軍11師35團政委時還不到19歲。
全面抗戰爆發第二年,他奉命率領增援山東干部大隊到達山東戰場,指揮所部伏葛莊、戰臨朐、克沂水,打擊頑軍,粉碎掃蕩,為魯中地區的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地人民至今猶記魯中傳奇司令胡奇才將軍。
胡奇才將軍的指揮藝術堪稱“化腐朽為神奇”,東北民主聯軍四縱組建初期,戰鬥力是比較差的,曾有過一個縱隊慘敗於一個團的恥辱紀錄。
胡奇才上任以後,四縱開始嶄露頭角:鞍(山)海(城)戰役,首開國民黨軍戰場起義先例。
之後的新開嶺戰役,全殲國軍精銳“千里駒”——美械第25師,又創造出東北民主聯軍一次戰役全殲國軍一個整師的記錄,扭轉了我軍在東北戰場連敗的不利局勢。
說起防守,向來有“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美譽,能與之齊名的,就是胡奇才指揮的東野四縱。
塔山阻擊戰中,四縱一部負責防守塔山核心陣地,由於地勢和戰場原因,我軍在塔山一帶的防禦只能採取就地固守的方針,這樣一來就失去了運動作戰的優勢。
胡奇才將軍接到東野司令部負責指揮的命令之後,多次抵近前沿勘察地形,構築了以村落為中心,扼守村邊通道的防禦體系。
以六天六夜的鐵血防守,使國民黨軍六個師的輪番進攻化為泡影,寸土未進,使親臨塔山陣地上空觀戰的蔣介石也不得不由衷地嘆道:三個軍的絕對優勢,陸海空全面配合,硬是拿不下塔山一個小小的村莊。
第5師並未全部開赴東北,留下一個團仍在山東繼續戰鬥,餘部約5000人在師長吳克華的率領下進入東北。
該師是由膠東地區抗日武裝發展而來,實打實的膠東人民子弟兵。
和胡奇才中將一樣,吳克華將軍也是16歲就參加了紅軍,年齡雖小卻是少年老成,長身玉面,談吐儒雅,氣質出眾,軍政皆優。
但就是這位人們口中不像將軍倒像教員的人,卻是一位儒將加猛將,指揮風格穩、細、準、狠,令敵人聞風喪膽。
此外,吳克華將軍還是一位上陣能致勝,敵後可蟄伏的複合型人才。
抗戰爆發後,吳克華曾冒著生命危險秘密趕赴上海從事情報工作,重回戰場後,對膠東地區抗日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貢獻頗多。
進入東北後,吳克華在塔山、平津、渡江、衡寶、廣西等戰役中都有著出色的發揮,是我軍不可多得的一員驍將。
第6師同樣是在膠東地區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發展壯大的部隊,1945年9月,該師兩個主力團4900人渡海進入東北,由副師長蔡正國帶領,師長聶鳳智留山東工作。
蔡正國將軍被譽為四野“常勝師長”,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其指揮的第40軍121師在第一次戰役中,於兩水洞一線牽制美軍兩萬多人,造成美韓聯軍溫井、熙川地區防守空虛。
與兄弟部隊一起圓滿完成了奪取溫井的戰鬥,促進了第一次戰役的勝利,給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和其他幾位副司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任五十軍軍長之後,蔡正國將軍又指揮所部官兵殲滅英軍精銳27旅,摧毀敵大量坦克等重武器,攻克砥平裡,把戰線推進至原州一帶。
此後,志願軍由全線防禦轉為機動進攻,扭轉了第四次戰役以來的整個戰局。
1953年4月12日,由於軍部駐地被美軍偵知,正在主持軍事會議的蔡正國將軍遭到炸彈襲擊,頭部和胸部多處中彈,終因失血過多不幸犧牲。
第7師是英勇的山東軍民在革命戰爭時期,渤海地區成長壯大起來的5支較大規模的整建制部隊之一,師長是楊國夫。
這是一支在鬥爭中發展、在戰火中壯大的英雄隊伍。該師前身是由冀魯邊區和清河區合併而來的渤海軍區,部隊成分比較廣泛。
除八路軍地方軍區抗日武裝,尚有1944年11月反正的偽武定道剿共第三旅一部、1945年7月收編的濱縣境內偽軍,和1945年2月起義的青城縣國民黨保安團、特務營等部隊。
1945年9月開赴東北時,由師長楊國夫帶領三個主力團,副政委劉其人帶領三個基幹團奉命北上。
楊國夫是一員智將,與我軍其他高階將領相比,堪稱“大器晚成”。
因為他24歲才開始參加革命,而同時期很多人已經是團、師甚至軍級指揮員。
即便如此,在指揮才能上,楊國夫將軍毫不遜色,長征途中過草地,楊國夫率所部一個營負責全師殿後收容任務,歷經六天六夜,以僅減員2人的極小代價,順利走出茫茫草地。
抗戰期間,在開展平原游擊戰的作戰方針上,針對日軍“掃蕩”頻繁,楊國夫提出“繞開鐵路,集中力量,靈活發展”的建議,得到了上級認可。
接連建立了清水泊、墾區等抗日根據地,使冀魯邊廣大地區連成一片,在建立和鞏固渤海地區抗日根據地,積極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做出了突出貢獻。
遼瀋戰役中,楊國夫以一個師的有限兵力,硬扛國民黨軍4個軍長達半個月輪番進攻,7師也因此被譽為“攻堅老虎師”。1955年,楊國夫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個主力師中,3師師長王建安、6師師長聶鳳智因沒有隨部隊進入東北,因此未做詳細介紹。
解放戰爭期間,英勇的山東子弟兵,離開他們熟悉的山東戰場,奔赴我黨軍事力量薄弱的白山黑水,去建立和發展新的革命根據地,進而轉戰全國,並在各自的戰場和戰役中,攻可立於九天之上,守可藏於九地之下。
山東子弟兵們克服萬難,不怕犧牲,聲威赫赫,功業煌煌,為爭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建立由老百姓當家作主人民共和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可與日月爭輝,當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