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時候,我們內心充斥著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緒,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孩子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很難真正關注孩子的內在發生了什麼,我們卻身陷其中而不自知。這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常常陷入困境。
比如,孩子說:“我喜歡吃白飯拌醬油,不喜歡白飯裡配青菜。”作為父母,一般都會這麼回應:“白飯拌醬油沒有營養,要多吃青菜,青菜含維生素比較多。”如果孩子堅持自己的意見,就要吃白飯拌醬油,不吃青菜,很多父母就要發火了。其實,“我喜歡吃白飯拌醬油”就是孩子的一個感受,一個讓自己感到舒服的感受——喜歡。而父母的回應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你喜歡吃什麼沒有關係,你的感受我也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怎麼吃才有營養。這個回應是父母的想法和念頭,根本沒有關注孩子當下的感受。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體驗對方的感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這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先談一下感受。很多人會把想法和感受混淆。
我們看下面兩句話:
句子1:我覺得我拉不好小提琴。
句子2:我現在很糾結。
句子1中儘管有“我覺得”,但是這句話表達的不是感受,是一個想法;句子2中的“糾結”,是表示當下心情的一個詞,所以句子2表達的是一個感受。
感受,就是你身體某個器官的感覺或經驗。比如說你很緊張的時候,你的心會縮成一團,或者你身上覺得很熱、不舒服。大多數的感受都會和身體的某些器官相關。這也跟身體的敏感度有關,身體越敏感,捕捉感受的能力也越強,你捕捉自己感受的能力越強,捕捉對方感受的能力也就越強,同理對方的能力也越強。有的人很會同理別人,有的人就很難同理別人,即使練習再多技巧,也很容易把一切過錯歸結到對方身上——“都是你的錯”“都是因為你,我才這樣”。
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一位女士向我傾訴,每天晚上她老公都會躺在床上玩手機到很晚,她怎麼也睡不著。我詢問她當時的感受,她說:“我覺得老公一點兒也不體貼我。”我提醒她,雖然她用了“覺得”這個詞,但她表達的是一個看法,而不是感受。我請她再試著表達感受。她說:“手機螢幕的亮光非常打擾我的睡眠。”我告訴她,這依然是一個看法而不是感受。她又想了想,很沮喪地說:“我不知道我的感受是什麼。”
這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羅洛•梅 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但大多數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很多人都對自己的感受毫無意識,自然就更談不上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尤其是男性,因為被要求獨立堅強、有淚不輕彈,他們非常疏離於自己的感受,甚至非常排斥和反感自己的感受。
我們現在經常講情商。有一種說法是:15%的智商+85%的情商=成功。我們的教育一直關注的是提高智商,對情商的關注特別少,導致有些人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比如,以前我有個同事,是個技術員,特別聰明,業務水平很高,任何機器裝置出了故障,他都能解決。但他情商很低,不會協調各種關係。這種人就沒法當廠長,甚至車間主任都當不了,公司只好額外給他一些補貼,作為獎勵。
感受身體的能力也是情商的一種,稱為體商。我們前面提過,大腦可以分為左右兩個部分,當有突發事件發生時,身體的本能反應,也就是右腦的反應速度要快於左腦的分析和思考。當身體的感受能力提高,我們應對和處理危機的能力也會相應提高。而面對突發事件,一個人越敏感,越可以捕捉到事物微小的改變,就可以提前預知事情的發展方向,未雨綢繆。這種“見微知著”的能力可以讓我們搶佔先機,更容易獲得成功。
文/《育兒溝通極簡法則》 (作者:風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