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谷谷,和兩個孩子的關係特別好。女兒都已經是上高一的大姑娘了,每週從學校回來還喜歡依偎在谷谷懷裡,跟她聊學校裡發生過的事。
比如和哪個同學鬧矛盾,哪個老師的課枯燥,甚至喜歡哪個男孩子也會告訴谷谷,徵詢她的意見,谷谷則會非常真誠地給出自己的建議。
而7歲的兒子,則是不管什麼時候看見谷谷,都是一臉興奮地跑過去抱住,嘴巴甜甜地說:“媽媽,我想你了。”谷谷也會回應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親親孩子的小臉,摸摸孩子的頭,跟孩子分享有趣的事情。
親子教育專家李小萌在《你好,小孩》一書中引用過一個觀點:“要判斷你是幾等父母,就看當孩子突然看見你時的第一反應。如果孩子驚喜地向你走來,那你就是一等父母;如果孩子沒跑過來,但仍微笑著打招呼,屬於二等父母;如果孩子認出是父母,卻不情願地打招呼,屬於三等父母;如果孩子假裝沒看見改走別的路,屬於四等父母。”
按照這個標準,谷谷明顯屬於一等父母。她對孩子溫柔而堅定,尊重孩子,傾聽孩子,子女都非常信任、愛戴她,親子關係良好。擁有這樣溫暖的父母,整個家都非常溫馨,是孩子們的避風港。
然而有些家庭不是港灣,卻是道德殿堂。作者說,有些父母,喜歡在教育孩子時,站在監視者的位置,給予孩子苛責的評判、設立嚴格的規則,站在道德制高點。
道德評判,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容易出現的行為,作者小時候也曾經遇到過,甚至影響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
她讀一年級時,有一次學校要求統一著裝,需要家長自行準備。她跟爸爸說了這事,爸爸出去買,回來後告訴她沒買到,她說沒關係,再想想其他辦法。
爸爸很高興,告訴她其實衣服買到了,只是想考驗下女兒會不會物質。她聽完感覺特別受傷和驚恐,心中在想,萬一自己不是這樣回答,爸爸肯定會責怪自己了。
而爸爸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讓她一直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需求,過度在意他人評價,不敢冒險、擔心失敗,害怕受傷。
所以,作者非常不贊成父母對孩子進行道德評判。而且,也容易導致孩子遇到什麼事情,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尋求父母的理解和幫助,而是想辦法掩蓋、隱瞞、獨自承受痛苦。而家,對孩子來說,則變成了道德殿堂。
一旦家變成了道德殿堂,孩子就無路可退,無法在父母面前暢所欲言,也無法把家當成自己最堅實的後盾。這肯定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結果。
因此,我們要學會努力營造出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覺安全,才能讓孩子把家作為自己療傷和避風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