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勳》系列劇網路評分達到9.0分,由於播出順序的原因,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一句,這個評分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能文能武李延年》掙來的。
這部乍一看名字像是描寫黃埔軍校的六集電視劇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比如有網友將其稱之為中國版《兄弟連》,其原因之一就是真實。
《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戰場描寫真實,人物刻畫真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雷飾演的李延年和346.6高地阻擊戰,那是真正的指導員和真正的阻擊戰。
一、什麼是真正的指導員
指導員(教導員、政委)是我軍的一項創舉,高度體現“黨指揮槍”的原則,所以指導員在較早的時候叫“黨代表”。
指導員這個職務在以往的戰爭劇中往往會陷入一些創作誤區:
1,文書型,有的電視劇把指導員描寫成文縐縐的書生,其作用就跟連隊裡的文書一樣,日常工作就是幫戰士寫封家信,教戰士讀書認字之類,這顯然太片面了。
2,管家婆型,還有的電視劇把指導員描繪成偏反面的管家婆形象,整天對連長嘮嘮叨叨這不行那不行的,好像指導員反而成了連長最頭疼的人。
3,督戰隊型,更過分的還有,有的影視劇則向西方電影如《兵臨城下》學習,把指導員拍得跟督戰隊一樣,不管戰場形勢如何就只顧呲牙咧嘴逼著戰士們往敵人槍口上撞,這中間恐怕就不光是藝術問題了,弄不好還有屁股的問題。
我軍歷史上的指導員不敢說全部,其實大部分都像李延年那樣屬於能文能武的型別,因為指導員的工作職責不光是一連的政工工作,他們還要協助連長指揮戰鬥,同時做好戰鬥動員,鞏固部隊和瓦解敵軍等各項軍事工作。
李延年則是我軍能文能武指導員中的傑出代表人物,在《功勳》中,他處理逃兵,指揮戰鬥、率隊鋤奸都屬於指導員的日常工作範圍,你說指導員這個職務能是書呆子、管家婆和督戰隊那麼簡單嗎。
《能文能武李延年》中李延年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印象中一定有第一集處理張安東開小差,他化被動為主動,將一個可能在大戰之前影響軍心的事件轉化成了一次出色的戰鬥動員。
在這件事中,李延年主要有兩大思路:
1,說清楚
張安東為什麼要開小差?如果簡簡單單把他當逃兵斃了,那他開小差到底是因為怕死還是因為國民黨特務誘降就說不清楚了,因此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不僅能讓張安東“死個明白”,更能讓戰士們心服口服。
張安東開小差的原因說清楚了,一層原因是因為他和張二妞的感情,他不捨張二妞。另一層原因則是馬上開打的346.6高地爭奪戰是一場註定傷亡慘重的戰鬥,張安東想到自己可能會死,所以開了小差。
2,講明白
張安東開小差的原因光說清楚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能化被動為主動,如何能讓戰士們從這件事裡得到動力才是最大的課題。
李延年在這裡發揮了優秀指導員的作用,他從張安東和張二妞的感情開始談起,引申到家鄉的母親、妻子和兒女,再用朝鮮人民的慘狀談到戰爭對祖國和親人的威脅,引發戰士們的共鳴,重申了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為誰而戰,我們為誰犧牲。
相比連長劉家龍的口號“這是我們為國立功的機會”,李延年的講話無疑更貼近戰士的心坎:殘酷的是,可能到了和平來臨的時刻,我們有許多人已經看不到那個幸福的場景了,不能和親人們團聚了。但是,祖國會記得我們,親人會感激我們,是我們讓他們過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們讓敵人知道,我們的國家無比強大不容欺辱!
為了祖國和我們的親人,我們怕死嗎!
惡戰當前,連隊裡不會只有張安東一個人因為可能的死亡而胡思亂想,把話說在前面,把犧牲擺在當面,不迴避不逃避,把話說明白,讓戰士們清楚戰鬥和犧牲的價值,這就是優秀指導員的作用。
在以往的戰爭劇中,指導員做戰鬥動員的劇情也有的是,但能像《能文能武李延年》這樣把話講明白講透的並不多。
對比之下,朝鮮戰場上的美軍雖然擁有極其強大的火力和上百萬的僕從軍,但他們的戰鬥精神卻無法和志願軍戰士相比,很多美軍士兵的回憶錄裡都提到過相似的一句話:“神啊,我們為什麼要到這個鬼地方來”,士兵不知道為誰而戰不清楚自己戰鬥和死亡的意義,自然就會出現“鋼多氣少”的現象。
所以,優秀的指導員、教導員和政委在我軍中起到的作用無疑是極其巨大的,甚至於可以在朝鮮戰場上抹平武器裝備的巨大差距。
二、真正的阻擊戰
在某部被捧上天的國產戰爭電影裡有這樣兩段劇情:
團長向連長下命令,讓他率領半個連隊去防守原來兩個連的阻擊陣地,難度很大,為此他請連長吃飯,給連長送煙,其實這個橋段還說得過去,畢竟團長和連長有舊交情。
但是,團長告訴連長:“(那塊陣地)誰守到那誰佔便宜”則讓筆者如鯁在喉,明明是一個難度極大的防禦戰,軍事主官對下級不講清楚難度,卻告訴下屬那是一個“便宜”,這不是忽悠欺騙下屬嘛。
既然團長在下命令時心裡就有這個小九九,所以後來全團撤退時不通知下屬扔下九連的做法也就“順理成章”了。
筆者一直認為,像這部電影裡的團長這樣透過欺騙的手段讓部下去打阻擊保證全團安全的做法在我軍歷史上是壓根就不存在的,因為在以生命為代價建立信任的戰鬥部隊裡,上級一旦用了哪怕一次欺騙手段忽悠下級去送死,這個團隊的凝聚力就沒了,信任立刻就會垮掉,沒人再信任上級,也沒人再聽從命令,所以欺騙手段是一個很容易引起巨大後患的做法,和部隊最敏感的背叛行為並無很大差別。
這部電影裡的團長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原因是電臺被打壞了,接不到撤退的命令只能硬抗,電影似乎是想拿這件事和九連的命運做類比:“老八區教導隊出來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死心眼”。但該片卻忽略了一件事,部隊接不到撤退的命令和上級沒下撤退命令是兩碼事,電臺壞了是單純的技術原因,而欺騙下屬去打阻擊壓根不屬於技術問題。
該片票房和口碑都不錯,但也帶來了一個負面效應,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段子:看了XX片,發現組織不可靠。
好在,在《能文能武李延年》中,我們看到了真正的阻擊戰是怎麼打的。
營長和教導員在向李延年七連下命令時著重談到了幾件事:
“八連和九連的傷亡很大”—兩個連防守都費勁。
“工事全炸平了”—陣地上無險可守。
“寸土不讓,哪怕拼到最後一個人”—全連要有全部犧牲的準備。
換句話說,兩個連在有工事依託的情況下傷亡慘重無法堅持,現在讓七連一個連去防守兩個連都守不住的陣地,而且還沒有工事為依託,難度可想而知,全連犧牲的可能性很大。
這就是醜話說在前頭,把困難擺在明面上,明明白白告訴下屬你們面臨的難度有多大,而不是藏著掖著,這才是真正打阻擊戰的下命令方式。
對此,李延年的回答是:人在陣地在。
巧了,李延年的七連在346.6高地上也遇到了步話機被打壞的情況,無法呼叫炮兵支援,也無法接到撤退的命令。
營部的命令是要求七連堅持到第二天晚上,當阻擊戰打到第二天,天黑以後,七連戰士沒有抱怨沒有張羅後撤也沒有人說“給七連留個種”。
李延年想盡辦法阻擊敵人,直到全連只剩下十個人真的要全部犧牲時,他依然告訴剩下的戰士:“要堅決地服從命令”。
即使到了最後時刻,七連彈盡糧絕不得不用最後一顆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時,李延年依然沒有考慮撤不撤退的問題,他和戰士們一起踐行了接受任務時“人在陣地在”的諾言。
與此同時,團部和營部也是想盡辦法增援七連,最終及時趕到戰場,打垮了敵人,達到了戰鬥目的。
沒有欺騙,沒有忽悠,上級相信下級能完成任務,下級相信上級不拋棄不放棄自己,這就是上下級相互信任的阻擊戰,也是發生在我軍歷史上無數次阻擊戰的其中一個,這是真正的阻擊戰。
可以說,《能文能武李延年》不僅高度還原了戰場上的各種細節,同時也給國產戰爭劇和戰爭電影的編劇、導演、道具和其他主創們打了一個樣兒,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希望廣大影視劇主創人員們以後在拍戰爭題材影視劇時,能向《能文能武李延年》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