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在上映第11天,累計票房突破40億元!
這部影片已經打破了國產影片的多項紀錄。
作為一部商業影片,上映結束後,就得進行財務結算、分錢。
想必很多人會說,電影《長津湖》的三位聯合導演陳凱歌、徐克、林超賢,或者吳京、易烊千璽 、張涵予等幾位明星主演,會分得最多的錢。
其實不然。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電影票房收入的分配機制。
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的分配規則
在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分成大概情況是這樣的::
首先,電影事業專項基金。
這部分佔總票房收入的5%金額,要繳納給有關機構。
這個資金用於加強電影行業宏觀調控,促進國產電影的發行放映。
其二,營業稅。
要繳納總票房收入的3.3%金額,作為營業稅。
這兩項是鐵律,少不了的,更不可能像菜市場一樣討價還價的。
其三,可分賬票房收入。
減除以上兩項基本的固定成本費用支出,總票房收入剩餘的91.7%,就是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通常稱為“淨票房收入”。
淨票房收入,由發行方、院線、影院、出品方、製片方這幾方面分配。
從影視劇的產業鏈來說,出品方投資,製片方生產,然後交給發行方宣傳推廣,再由院線、影院排檔期放映,最終與觀眾見面。
從市場營銷角度來說,一部影視劇如同一個產品,出品人出錢,製片人負責生產,發行方負責設計包裝、宣傳推廣,影院、院線是銷售終端渠道。
當然,也有盜版、槍版(用攝像槍在電影院拍出來再翻錄)會暗中流通,影響票房收入。因而這也是出品方、製片方深惡痛絕、大力打擊的原因。
發行方、院線、影院的分成比例,共約60%。
那麼最後剩餘的約31.7%,歸出品方、製片方分成。
也即,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分配比例是:
總票房收入的5%金額歸電影事業專項基金,3.3%為營業稅;淨票房收入的約60%歸發行方、院線、影院,約31.7%歸出品方、製片方。
這是個大致分配比例,淨票房收入的分配比例,會根據實際情況有小幅度的浮動。
出品人、製片人是什麼角色
看到這裡,那麼會有人會問了:出品人、製片人是什麼概念?
這兩個名稱,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裡看到。
出品人,主要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研,瞭解行情,評估計劃拍攝的影片的票房前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會立項、籌集資金,找製片人開始籌拍。
出品人是製作一部影片的領導者角色,一般代表出資方,或者是大股東。
製片人,是製作一部影片的組織者、策劃者,全面負責影片的方方面面:
融資,選擇導演、劇本、主要演員以及一眾演職人員,成立劇組,找贊助商,還要負責安排劇組的拍攝活動、日常生活,以及成片之後的宣傳、發行等一系列事務。
用一個企業打比方,出品人類似於投資人、大股東、董事長,製片人就是總經理、CEO。
或者說,出品人類似於專案方、資方爸爸,製片人就是總承包以及生產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看到這裡,想必你該明白出品方、製片方的重要地位了吧。
因而,這兩個角色往往會赫然出現在片頭、宣傳海報的顯著位置。這是因為它們的確很重要!
我們看影視劇時對這個現象長期很納悶不解,甚至覺得把這些不出名的人名放在顯著位置是耽擱我們的時間,恨不得按快進鍵。
然而你想想,你們單位舉辦盛宴,開吃前,領導或老闆露個面、講個話,是天經地義的,並不過分。
根據影視劇的產業鏈,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所注重、欣賞的導演、明星演員,其實是打工者的角色,幕後老闆是出品方、製片方,是導演、演職人員的衣食父母。
很多人以為導演是一部影片的老大,可以決定選哪個演員、潛規則女明星,其實這都是表面現象。
很多時候,影片的風格、演員的選定,還得聽出品方、製片方的意見。
我們在看港劇時,經常會看到“向華強”的大名。
他的事蹟在此不贅述,他是著名的出品人、製片人。我們看過的眾多港劇,他都是幕後老闆。
眾多港星稱他為“大哥”。他70大壽時,場面豪華,明星雲集,簇擁著他。
靠出品、製片港劇,他也賺得盆滿缽滿,成為了企業家。他的中國星集團早已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業務範圍涉及物業、酒店、保健品、娛樂行業等多個領域。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為什麼製片方、發行方要花費力氣包裝宣傳導演、明星演員?因為要憑藉他們吸引更多觀眾,提升票房收入、賺大錢!
而且,明星演員們貌似片酬很高,但是要交收入所得稅,還要給經紀人、助理們分錢等成本支出。
著名編劇、製片人於正曾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假設一部戲一個明星能收入一千萬元,扣去稅後到手只有五六百萬元。而這些錢裡面,還有很大一部分還不屬於明星本人。
換句話講,出品方、製片方可以給導演和演員活幹,提供賺錢、成名的機會。
在電影商業化的時代,幾乎每部電影后面都有投資方,期待透過票房收入分紅獲利。
當出品人、製片人,首先需要有資金,當然錢未必是自己的,可以代表資方。雖然投資有風險,但也同時意味著會有回報。
這就如同做生意。其中有玩砸的,鉅額投資、大製作投入,結果打了水漂的;也有眼光準,或者僥倖、運氣好,以小成本投入製作,獲得豐厚收入的。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共生產電影970部,總票房為559.11億元。全年票房過億元的影片有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有13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5億元,6部超過10億元。
2012年時,製片人陳祉希將兩度夭折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劇本,重新立項改編。當時25歲的於宇昂便出手投資,擔任聯合出品人,徐崢、王寶強主演 。
結果該片的票房突破了12億。於宇昂以較小的成本投入,獲得了可觀的票房分紅。
越來越多的導演、演員,也轉型為出品人、製片人。
例如吳京,作為影片《戰狼2》的投資人、導演、主演,最終《戰狼2》獲得56.83億元票房收入。
電影《長津湖》的最大贏家是誰?
解釋了影視劇的產業鏈和商業規則,我們說回電影《長津湖》。
前面說了,一部影片的總票房收入的8.3%為電影事業專項基金、營業稅;淨票房收入的約60%歸發行方、院線、影院,約31.7%歸出品方、製片方。
出品方、製片方享有淨票房收入的約1/3。
但是,這裡要支付影片製作費用,例如編劇薪酬、演職人員薪酬、場地租賃、交通、服裝道具等諸項成本。有時還要支付購買版權的費用。
這是一部影片最大的一塊成本支出。
2021年10月8日,電影《長津湖》的相關人員做客微博“大片駕到”直播間,出品人及總製片人於冬表示:因為場面太過宏大,導演和演員陣容太過強大,所以製作經費達到2億美金。拍攝中途遇到疫情,停拍了兩次,僅給工作人員做核酸檢測就花了500多萬元人民幣。
製作經費2億美金,約合人民幣12億多元。這裡面就包括導演和演員們的片酬成本費用。
目前,電影《長津湖》上映僅7天,就已獲得35億元的總票房收入,目前還處於持續上漲的趨勢。
而且這只是目前在國內的票房收入。出品方曾表示,正在爭取這部電影在世界電影最大市場美國上映。
那麼,正常情況下,這部電影不會虧本的,還會有豐厚的利潤。
這部電影由博納影業集團與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於冬擔任出品人及總製片人。
也即,除掉上述的成本費用,出品方、製片方享有約1/3的淨票房收入。
所以,從理論上說,出品方、製片方才是最大的贏家。當然前提是,製作成本費用公開之後,才能知道利潤。
話說回來,這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影片,它的社會價值遠大於商業價值。
它所反映的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