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古代繪畫,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繁華熱鬧的景象。
它長達五米有餘,在沒有相機記錄影像的古代,卻能將汴京東南城角的景色盡攬於長卷之中,大到河流原野,小到車馬貨物,無不細緻精巧,令人拍案叫絕,無愧“中華第一神品”的盛名。
正是因為它的精妙絕倫,才使它留下了無數傳說。這幅傳世名作使“清明上河”成為了繪畫史中的一大題材,後世仇英、陳枚等畫家也挑戰了這一題材,但在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等綜合考量中,還是無法超越北宋本。
正因它摹本偽本眾多,真假難辨,眾說紛紜,經多位專家學者考證研究,才定下故宮博物院所藏本為原作。出於對《清明上河圖》絕代風華的仰慕,現代文學藝術創作中亦屢屢提起它:馬伯庸創作的《古董局中局》系列中,便有一部講的是《清明上河圖》的真贗之爭。
據統計,《清明上河圖》中展現了將近700位的官商農工,70餘匹牛馬等坐騎,30餘棟房舍,百餘棵樹,還有約300件傢俱。張擇端對現實場景的細緻記錄使得我們能夠透過《清明上河圖》回到北宋時期,一窺汴京城中的市井傢俱。
清明上河圖·桌案
縱覽全圖,《清明上河圖》可分為三段:首段畫市郊,中段畫汴河兩岸,後段則是市區街道。300餘件傢俱主要分佈在市區街道的住宅和店鋪中,大概可以分為桌案、椅凳、轎類、箱類四類。其中桌類據學者統計共103件,在所有傢俱中位居第二。
最基本的桌形制極為簡單,無論是方桌還是條桌,似乎都僅用幾根木料接成,簡素方正,與其配套的長凳造型類似。但在《清明上河圖》中,根據不同用途,桌案也呈現出不同的樣子。
孫羊店附近的三處店鋪主人售賣不同的貨品,也用了不同的桌案:
最左肉鋪老闆的長桌木料極為厚實,桌面中心稍微凸起,兩端略微下沉,形成一個微妙的弧度,側面還打釘加固,在傢俱中頗為少見。
中間的小販使用的桌子極為特別,上方一根圓弧狀上翹的扁擔,下方兩張桌子上各自擺著貨品,下方正有另一個小販挑著這種桌子在問路,這種挑桌的具體形制可以在《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看到,它是將兩側桌足直接與扁擔相連,靈活便攜。
最右的小販則似乎是自己用長凳和木板搭了一張桌子,雖然不是什麼新型傢俱,但這一現象至今仍可見到,可見人民生活的智慧確實是古今相通的。
除了以上三種,還有一種小販愛用的交足桌,底足為交叉的X形,同交椅一樣,不過腿足更長,底端用橫棖穩定結構,這種形制源於胡床,是為了方便收合攜帶。
擺攤的小販用著各種各樣的桌,其實店鋪裡還有另一種可以承放物品且沿用至今的傢俱,那就是櫃檯。檯面擺放商品等,臺下儲納其他,圖中使用櫃檯的店鋪似乎是布帛店。
還有兩件比較特別的,一件是極狹長的條案,似為家庭廚房所用,結構簡單,腿足用幾根木料支撐,側腳明顯,僅在側面腿間施雙橫棖加固;一件是王員外家書生所用的書桌,既像案式結構,又像一腿三牙,其牙板還做曲線造型,氣質秀雅,頗具文人傢俱之風。
清明上河圖·椅凳
椅凳類傢俱的發展伴隨著垂足而坐習慣的普及,它們的數量遠超桌類,可以說是《清明上河圖》中傢俱的主力軍,其中又可分為椅和凳。椅有三類:交椅、靠背椅、雙人椅。
交椅自胡床演變而來,五代時發展起來,盛行於宋。宋代王明清《揮麈三錄》中便記載了交椅風靡官民之中的事:
紹興初,梁仲謨汝嘉伊臨安,五鼓往待漏院,從官皆在焉。有據胡床而假寐者,旁觀笑之。有一人云:近見一交椅樣甚佳,頗便於此。仲謨請之,其說雲:用木為荷葉,且以一柄插於靠背之後可以仰首……今達宦者皆用,蓋始於此。
宋·王明清《揮麈三錄》
而《清明上河圖》中共有四把交椅,分別在城門樓下、趙太丞家、趙太丞家左邊和“久住王員外家”。這四把交椅形制不同,但椅圈近似,搭腦都與扶手連成一線,且扶手向外捲曲似牛頭,方便使用者倚靠和搭手,這一造型在宋代頗為流行。
靠背椅則較多,分別在小攤、酒館等地方,事實上靠背椅正是宋代使用數量最多的椅子。宋代靠背椅按照搭腦形狀不同可分為曲直兩種,《清明上河圖》中的靠背椅多被人擋住,僅可看到部分,有一統碑式的梳背椅,還有直搭腦出頭的和搭腦不出頭的。
雙人椅在整幅圖中都比較特別,只有一把,在“劉家上色沉檀楝香”門口,形制方正,造型簡潔大方,似兩椅合成,搭腦兩端出頭,腿間施牙板和管腳棖,棖下還接牙板。這種椅子實物都極為少見,蘇州網師園中有一件雙人玫瑰椅與之頗為相似。
比起椅子,市井平民最常用的凳子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它們簡單實用,為人們提供便利,《清明上河圖》中的凳子大致可分為條凳和箱凳兩種。
條凳長短不同,高矮有別,它們分佈在汴河兩岸的街市店鋪中,農家宅院中亦有不少,可見此時高型傢俱已經在人民生活中廣泛推廣開來。
條凳結構簡單,似乎只用幾根木料拼接而成,有看面腿間施一根且側面腿間施雙橫棖的,亦有看面和側面腿間都只施一根橫棖的,常與桌案搭配使用。
還有一種條凳比之前者更為簡潔,它側腳明顯,重心低,只在側面腿間設橫棖加固。其中木料厚實的,極為狹長低矮,十分穩固好用,圖中的木工正是在這樣的條凳上刨花。
箱凳是凳類傢俱中最為特別的一種,如其名,其外形似箱,實際功用可作凳,同時它也有箱的儲納功能,比如趙太丞家旁邊的工匠就坐在一個階梯狀的箱凳上,或許正是為了適應工作需要,才有了這樣二合一的設計。
清明上河圖·轎類
轎子作為一種出行工具,比起桌椅自然少了許多,《清明上河圖》中可見的只有7個轎子。這些轎子與前代的截然不同,轎身較高,與當時高型傢俱廣泛應用的風尚相符。
細緻觀察這七個轎子,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頗為相似,轎頂隆起,四角都向內翹起,頗有意思。轎身前半開方形窗,甚至還配錦繡瓔珞作簾幕,使轎子裡的人可以同時觀看轎外的風光。
富人用人力轎子,那平民呢?
平民用牛車,牛車形制頗大,極寬長,上方作拱起的蓬以避風雨,下方接於板車上,兩個大車輪放在兩側,兩牛並行才能將牛車拉動,看起來似乎比轎子還要氣派。或許是為了隱私考慮,牛車的前後都設了門,也形成了一個比較私密的空間。
清明上河圖·箱類
箱類比較隱蔽,數量比轎子還少一些。除了我們之前提到的階梯狀箱凳,其餘多是挑箱。
挑箱顧名思義,蓋上另設一個框架,方便使用者用扁擔或挑杆將其掛在前後,在《清明上河圖》中,挑著挑箱的人多跟在轎子車馬後,應該是為富人工作的奴僕。而其他用挑杆的百姓挑的是各式的筐。
宋代雖然始終沒有統一天下,邊疆紛擾不斷,少數民族政權虎視眈眈,但我們無法否認,宋代經濟、文化、教育之繁榮在歷朝歷代中都是佼佼者,陳寅恪先生甚至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東京夢華錄》中也曾這樣描述汴京城: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但我們能從《清明上河圖》中看到的,其實更多的是市井的平凡生活,或許少了宮殿的輝煌氣魄,也沒有大宅邸的柳陌花衢,但當這幅長卷在眼前慢慢展開,我們無法不為其動容。
店鋪林立,小攤擁擠,人們各司其職,叫喊吆喝聲響成一片,人群摩肩接踵,在各自的生活軌跡上奔忙著。偶爾的一點失誤,便引得手忙腳亂,待反應過來,身邊已圍了一圈,熱鬧散去,又各自回到各自的軌跡。
城市因人聚而成,又使眾人從這裡出發往別處去,這裡有一種冷月殘花山風孤影都無法替代的東西,一種能使人回想起深夜中魚湯滋味的溫暖氛圍,它叫【人情】。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讀懂的,還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