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亦為大家介紹了
南海子史話——海子牆
今天我們精彩繼續
讓我們穿越時光的長河
一起來了解北大紅門
北大紅門
北大紅門是南海子皇家苑囿的正門,距北京永定門約12裡,乾隆皇帝曾經寫過“出城十里到紅門”的詩句。
北大紅門建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是永樂皇帝朱棣始建南海子皇家苑囿時,最早建造的四座海子門之一,也是最晚拆毀的一座海子門。這期間,經過明、清兩代無數次維修、重建,於1955年拆毀,整整屹立了541年。
北大紅門是南海子最重要的苑門,是明、清兩代帝王從紫禁城到南海子的必經之門。
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是從南海子北大紅門出發的,所以,北大紅門被畫在了《康熙南巡圖》上,給後人留下北大紅門最早的影象資料。這幅圖的繪畫角度雖為俯視,但能清楚地看出,當時的北大紅門是一高兩低的三洞門,門樓上為藍色,琉璃瓦頂,四角飛簷斗拱。門垛及雙開大門均漆飾硃紅,彰顯氣派和威嚴。兩座矮門兩側,各建有藍琉璃瓦頂紅牆,與土築海子牆連線。
《北京土建學會會刊》記載了拆毀前的北大紅門:大紅門的位置在涼水河南255米處,南北向,三門洞。中間門洞寬5.2米,兩側門洞寬4.7米;中門高7.6米,旁門高6米。門樓高3米,硃紅門窗,門樓上為黃色琉璃瓦頂,四角飛簷斗拱,有海馬等脊獸。可見,文中描述與《康熙南巡圖》所畫的北大紅門有一些差別,最大差別就是由藍色琉璃瓦頂改成了黃色。顯然,這是乾隆時期改建後的北大紅門。
北大紅門是南海子皇家苑囿最重要的大門,門內設有管理京城皇家園林別苑的官署機構“奉辰苑”和皇帝到南海子行圍狩獵更換衣服的“更衣殿”(“南苑官署房三層,共十有八間”,“更衣殿,乾隆三年建”——《日下舊聞考》)。此外,大紅門內還建有“地藏庵”“龍神廟”等建築。民國時期,奉辰苑官署房曾用作大興縣縣衙。日寇佔領時期,偽大興縣縣衙由奉辰苑官署房遷到南苑鎮的營市街。新中國成立之初,奉辰苑官署房還曾作為華北農業墾殖管理處(即後來的北京市農場管理局)的辦公地,後來改為宿舍,又由宿舍改為民房。直到現在,部分老房還在。
當時,北大紅門是風景如畫的地方,有高大雄偉的大紅門,有金碧輝煌的殿宇,還有高低起伏、逶迤延綿的海子牆。大紅門五孔石橋(後改稱永勝橋)橫臥在涼水河上。河的北岸是當年清理涼水河堆築起的“九龍山”,山上建有一座俗稱“小南頂”的碧霞元君廟。涼水河兩岸蒲草叢生,九龍山蒼松翠柏,形成一道美麗獨特的風景線。清代作家吳長元在《宸垣識略》記載:“九龍山在南頂永勝橋北岸,乾隆年間疏浚涼水河土堆成。自西至東,約長三里,方二三丈不等。逶迤起伏,宛如游龍。環植桃柳萬株。開廟時,遊人挈榼席群飲。夏木陰陰,水田漠漠,不減江鄉風景也。”乾隆皇帝的《射獵南苑即事詩》這樣讚美北大紅門景緻:北紅門裡仲秋天,爽氣遊絲拂錦韉。行過雁橋人似畫,踏來芳甸草如煙。
由於北大紅門所處位置很重要,又是清代內務府奉辰苑的行政管理機構,再加上派駐這裡的章京、門禁等人員比其他八門都多,成為後來形成北大紅門村的主要因素。據當地老人說,最早來大紅門村定居的滿族人是特、白、方、連四姓。其中特氏為正黃旗,曾任北大紅門統領章京,並負責南海子其他八門章京的防禦聯絡,人稱“特大老爺”。民國初,南海子開放後,北大紅門成了入京的交通要道,逐漸成為永定門外的較大村落。但是北大紅門早已於1955年為了拓寬路面而拆了,現僅留下大紅門的地名。
END
編輯:韓靜
熱點回顧
明月星輝暖亦城,北京經開區舉辦亦城秋韻慈善音樂會
直擊現場,北京經開區流感疫苗開始接種啦!(文末附接種點資訊)
亦莊東工業區兩地塊規劃方案獲批,將加速亦莊新城生物技術與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這裡的向日葵開啦!位置就在→
收穫滿滿!第三期《亦莊學院》落幕,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