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鐮,也叫火刀,是古老打火取火工具。我們蘇北魯南一帶的農村,過去是常可以看到這個東西。
我小的時候看到的,多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年人吸菸時使用它。叫它火鐮、火刀的都有,我老家那裡的人喜歡叫它“火刀”。
我對火刀印象最深是1970年到1972年,那個時候,什麼物資都突然緊張起來,連2分錢一盒的火柴也按戶、按人口用小本子供應。農村過去基本沒有燒煤爐的,老百姓家家都用土灶,每頓飯都要現生火。哪家都要燒飯點燈的,誰家也離不開火柴。火柴滿足不了供應,老百姓自然有取火辦法,他們想起了古老的火刀打火。記得當時集市上的鐵貨攤生意非常紅火,因為起碼每戶要配一個。
火刀必須用比較好的鋼鍛打,象打菜刀一樣,也要淬火。其樣式一般是二寸半到三寸長,寬約七分到一寸,厚不到二分,呈長條狀,兩邊“刀口”象魚腹狀的圓弧。打火用的材料老百姓叫它“火石”,其實就是到處可揀到的白石英石,我老家那裡有的人到沭河的砂裡揀一種土黃色的硬石籽,把它叫“蛙肝火石”,據說它很耐磨,出火。引火的材料是市場賣的黃草紙,我們老家人叫它“火紙”。把火紙捲成15--20釐米長、大手指般粗的紙卷即可。第一次用,必須用活火把火紙卷點著,稍燒一會,然後插入一個專制的竹筒裡悶熄,這個過程叫燒“火眉”,有了火眉的火紙卷,下次即可用火刀、火石配合打火了。
打火最有經驗的,是那些曾經用過這種傢伙的老年人。打火的時候,火石和紙眉靠近,大約基本平齊。一些老漢打火的姿勢很優美,拿著火刀的手,擺開一個幅度,對著火石那裡輕巧而有力的打去,“嚓--嚓--嚓......”只三兩下,只見火星成一條線滑過火紙卷的火眉,那火眉兒絲絲冒煙了,然後便不慌不忙地把火紙卷湊近嘴吧,“呼--呼”兩口氣,火眉兒那裡燃起了火苗。如果只是吸菸用火,他們多是捨不得吹出火苗的,換之的動作是輕輕的一兩口小氣,只把火眉吹紅了點菸,用完仍然插回竹筒裡。吸菸的男人,總是把火刀、火石、火紙筒這套傢伙裝在一起隨身攜帶,愛美的男人還會在竹筒上雕上個簡單的花紋圖案。
1972年我剛上高中,從我們村到鎮上的學校有八里多路,所以每天要起得很早才能來得及。那時,我每天都是自己起大早燒飯,火柴緊張,自然也要學習火刀打火了。事情看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不是容易的,開始學著打,不知道火石和紙眉兒的位置搭配,更不知道火刀應該打下去的角度和力度,經常是敲了老半天,把火石敲去了好多,雖然火星四濺,可不見紙眉那裡有火,甚至把紙眉兒也打飛了,有的時候生不著火,乾脆啃兩個幹煎餅就上學去了。
特殊的年代,讓一些人們又收拾起那古老的取火工具,嘗試了古老的取火方法,也讓我終於學會了這種打火的技術。當時一個做鐵匠親戚給我們家做了三個大小不一樣的火刀,只是後來不用它,也不知道扔到哪裡去了,還有我自己親手刻制的那個竹筒。
說真的,生活的變化,工作的繁忙,已經早把那段往事忘淡了。
最近瀏覽“青島新聞網”一個收藏欄目,看到一位網友關於收藏火鐮的帖子,引起了我的回憶,這回憶應該是帶有一絲苦澀的、酸酸的味道......
收藏火鐮這個東西是很有意義的,不少搞民俗收藏的人早有把這個列入藏品內容。據我所知,各地常見的火鐮式樣不一,大小不一,更有許多帶有裝飾紋樣的火鐮,可以注意蒐集。建議將包括和火鐮打火有關的火筒、煙荷包也蒐集收藏,使藏品形成一個系列,特別注意有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的內容選擇,形成系列的民俗和文化收藏。
2006.8 嵐山漁人
(此帖2006.8 曾發表於“青島新聞網”收藏欄目,本文現有部分刪改)